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尺度對流複合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Remove ads

中尺度對流複合體(英語: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縮寫MCC),是一種根據紅外衛星影像特徵定義的圓形團狀結構的中尺度對流系統。中尺度對流複合體生命期較長,往往形成於夜間,包含大量降水、大風、冰雹閃電並可能伴有龍捲風[1]

Thumb
一個中尺度對流複合體(MCC)經過明尼蘇達州,2021年8月7日清晨
Thumb
中尺度對流複合體經過新英格蘭:2006年8月2日 06:00 UTC

定義

中尺度對流複合體需要滿足以下條件之一,且維持時間超過6小時:

  • 雲層頂部面積達到100,000 km²,同時溫度低於等於-32 °C。
  • 雲層頂部面積達到50,000 km²,同時溫度低於等於-52 °C。

同時當其雲罩面積達到最大時,其離心率(短軸/長軸)需要大於等於0.7。

發展

中尺度對流複合體通常由雷暴合併形成颮線,最終符合中尺度對流複合體標準。中尺度對流複合體形成的氣象環境特徵是,南風低空高速氣流(風力最大)將強烈的的暖空氣平流送入形成環境,強烈的水氣平流增加了形成環境的相對濕度,近地面空氣匯聚,高空空氣發散。這些條件在高空槽前方區域最為明顯。

中尺度對流複合體通常是由很多較小的對流系統,如塔狀雲、對流群或颮線等聚合形成的,其發展一般包括四個階段:

  1. 發生階段
  2. 發展階段
  3. 成熟階段
  4. 消亡階段

消散後,殘留的中層環流(稱為中尺度對流渦旋, mesoscale convective vortex, MCV)可能會在當天晚些時候引發另一輪雷暴

結構

中尺度對流複合體的結構可被分為三層。下層貼近地表,中層位於對流層中部,上層位於對流層頂部。

在地面附近,中尺度對流複合體呈現高壓,其前緣有一個流出邊界或中尺度冷鋒。這種高壓是由雨水蒸發冷卻空氣而引起的(通常稱為冷池)。在中層(對流層(troposphere)中部),中尺度對流複合體呈現氣旋式(在北半球逆時針)旋轉低壓,與周圍環境相比溫度較高(稱為暖核)。這種中層環流稱為中尺度對流渦旋。上層包含反氣旋式(在北半球順時針)旋轉高壓,這是空氣發散的跡象。這種高壓相對於其周圍環境較冷。這種高空發散和沿冷池流出邊界在地面的空氣匯聚產生了上升運動,有助於維護中尺度對流複合體。

影響和氣候學

中尺度對流複合體會產生強降雨,從而導致洪水和其他水文影響。美國春季夏季(暖季)、印度季風區、西太平洋以及整個非洲南美洲都會出現 中尺度對流複合體。特別是,中尺度對流複合體產生的強降雨占美國暖季降水量的很大一部分。[2] 隨著暖季的推移,中尺度對流複合體形成的有利區域從美國南部平原向北轉移。到7月和8月,中北部各州成為最有利的區域。[3] 中尺度對流複合體的中層低壓區也被追蹤到一些熱帶氣旋的起源,在極少數情況下,熱帶氣旋可以產生中尺度對流複合體。

歷史紀錄

歷史上最著名的中尺度對流複合體產生於1977年7月19日夜間,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西部。中尺度對流複合體產生的大量降水導致約翰斯敦產生了災難性的洪水。在該中尺度對流複合體前往南達科他州前,在約翰斯敦產生了300毫米(12英寸)的降水。

第二場顯著的中尺度對流複合體產生於1995年7月15日上午,給安大略省南部、紐約州北部、佛蒙特州麻薩諸塞州康乃狄克州羅德島州帶來了破壞性的直線風。中尺度對流複合體產生的風速超過160公里/小時(100英里/小時),造成7人死亡,阿迪朗達克山脈和伯克希爾山脈 (Berkshires) 的森林大面積被毀,財產損失超過$5億美元[4]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