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正中學(義順)
新加坡中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正中學(義順)(英語:Chung Cheng High School (Yishun),簡稱CCHY)是新加坡北部一所混合中學。
![]() | 此條目不完整。 |
Remove ads
發展歷史
中正中學(義順)的前身為中正中學(分校),於1947年從中正中學分割成立。
1945年隨著戰後復課的中正中學開始招收女生,學生人數顯著增加,位於里峇峇利金炎路的校舍變得越來越擁擠。 在1947年八月,中正校委會主席林世萬於月眠路購入土地增建校園,並將中正中學行政部移至新地點,更名為中正中學(總校),而原來位於金炎路的院校則更名為中正中學(分校)。[3]
1950年代的中正中學總校兼分校與其他華校均為左翼派共產黨思想的溫床,尤其以中正中學兩校為大本營。[4] 這一動亂時期的反殖愛國華校學生運動,主要圍繞在支持工運事件的政治活動上。[5] 中正校園因為地點及學生背景關係,成為許多學生領導的反殖民或共產運動及暴亂的代表性聚集地。[6]
1954年5月13日,新加坡爆發華校生暴亂,反對殖民政府的國民服役法令。1954年英國聯邦殖民政府的國民服役法令,在表面上,是殖民政府要求國民承擔國民義務的法令。然而該國民服役法令,在實質上,可以看成是殖民政府的一條管治華校中學生的一項法令。從廣義上來看,這也是殖民政府介入打壓華社,與華文教育體系。[7]2500名男女學生聚集中正中學並拒絕離開,與民警發生衝突。該事件造成至少24人受傷,50人遭逮捕,其中7人被提控擾亂司法程序。[8][9]
1955年的福利巴士工潮涉及大量學生公運領袖,涉及的華校包括南洋華僑中學及中正總校兼分校。事件起因為巴士工友的福利的爭取過程中出現嚴重分歧,造成巴士工友罷工。1955年5月12日,鎮暴警察以強硬的手段執行清場任務,水槍造成對罷工人群的傷害引起社會公憤。是局勢升溫。當日下午4時,20輛羅厘載著中正與華中學生相繼抵達福利巴士車廠,以響應次日,即13日的大罷工。因此,工人,學生和大批同情者開始匯聚在亞歷山大和中峇魯一帶。作為回應,警方開始在全島各個交通要點設立檢查站,封鎖街道,試圖阻止人潮來往與匯集。警方也在福利巴士車廠周圍設立封鎖線,包圍近2500名學生與罷工工友的人群。晚上7時,警方增派60名以兇狠著稱的職業辜加警察助陣,並以催淚彈與開槍射擊來驅散人群。警民衝突局勢突然之間急速惡化。入夜時分,新加坡社會對警方暴力給於強力反擊,演變為全島大動亂。警察繼續以催淚彈與開槍射擊驅趕聚集的人群。人群則以摧毀交通燈與焚燒汽車洩憤。警方立即宣布宵禁。蔓延全島的衝突事件,一直持續直到隔日的清晨才逐漸平靜下來。[10]
該夜的全島性暴亂造成4人死亡,31人受傷,其中8人受重傷。死者包括一名16歲的中學生張倫全,2名警察和1名美聯社的記者。[11]
5月13日,政府下令關閉三所華文中學:中正總校,中正分校和華僑中學。同日,全市巴士工友再次罷工,學生再次聚集校園。[12] 5月14日,馬紹爾宣布福利巴士工潮的有關各造已達成協議停止對峙。協議條文包括:解散右翼的福利巴士職工,員工可自由加入本身選擇的工會,所有被解僱的員工可以復職,其他的待遇細節則由仲裁者從中協調。新加坡的局勢於5月16日才恢復正常。[12]
Remove ads
1956年10月26日的華文中學學生暴動,為新加坡1950年代歷史中最嚴重,涉及地區最廣的暴動之一,事件造成全島實施宵禁,軍警全面出動,整個殖民地區進入緊急狀態。[13]
事件涉及華僑中學和中正總校兼分校的俞6000名學生。事緣1956年9月以林有福為首的聯邦政府下令關閉親共的婦女聯合會和銅鑼合唱團,逮捕六名左翼工會領袖、教師及學生。1956年10月10日,3000名華僑中學及中正中學兩校的學生聚集校園抗議。10月25日入夜時分,已有4000名群眾聚集支持學生罷課騷亂於晚間8時45分於華中和中正校園外同時爆發。整個暴動持續了72小時,13人死,127人輕重傷,1033人被捕。據公眾聯絡官湯遜報告,直至26日下午4時30分,30輛汽車被焚毀。[14][15][16][17]
1969年五月,中正中學(分校)學校管理委員會的和新加坡福建會館同意以現有地皮換取毗鄰光華學校的教學設施. 因此,中正中學(分校)搬遷至339基里瑪的路,而原來的校舍成為了完成擴展的南僑女子中學校校園的一部分。[18]
1981年,教育部的統一語文源流下,學校開始轉換成英語教學。 在1990年代末,由於無法在60英里的地皮上加以擴建,學校選擇搬遷。[19][3]
2003年和2005年期間,中正中學(分校)在兩個校區,基里瑪路和三巴旺的臨時校舍授課。學校在兩個校區協調活動,以確保學校在搬遷期間的精神和傳統將保持不變。[20] 中正中學(分校)於2005年一月遷至現址義順61街11號,並正式易名為中正中學(義順)。[20]
校領導
Remove ads
校歌
中正中學校歌由前中正中學董事會成員莊右銘於1940年代作詞[22],作曲人則為曾在中正任教的施育藝[23]。
對外校關係
中正中學(義順)為中正中學(總校)的附屬院校。兩所學校都是南洋初級學院的附屬院校。[24]
中正中學(義順)雖於1947年創校,但該校遵循前中正中學正校(即直至1947年的中正中學)的創辦日期,協同中正總校將創校日期與定為1939年。[25]
為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學、文化和藝術的理解,中正中學(義順)分別與以下海外院校結為姐妹學校並定期舉辦跨校交流、互訪活動[26]:
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二分校(2011年8月簽署兩校友好備忘錄[27])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