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加坡日佔時期
新加坡日本占領歷史時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加坡日佔時期[1](英文:Japanese occupation of Singapore),又稱新加坡日據時期、新加坡淪陷時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佔領新加坡的時期,由1942年2月15日海峽殖民地政府投降起,至1945年9月12日在新加坡政府大廈舉行日軍無條件投降儀式為止。日本佔領新加坡後,日軍將領「馬來之虎」山下奉文將之改名為昭南島(意指南方光明之島,或昭和天皇在南洋獲取的領土)。在行政上,日軍將新加坡稱為「昭南特別市」,是大日本帝國的一部分。因此,新加坡日據時期也稱為昭南時代[2][3]。
Remove ads
日軍攻占新加坡
1941年12月8日,整個馬來亞遭到日軍首輪空襲,新加坡的萊佛士坊被嚴重炸毀。日本侵略軍此後集中兵力進攻馬來半島,且在55天內完成佔領。1942年1月31日,日軍佔領新山,節節敗退的英軍被被迫撤退至新加坡並炸毀新柔長堤[4]。
新加坡作為英國在東南亞重要的軍事基地與港口,在戰間期的防禦戰略中具有核心地位。邱吉爾首相曾命令英軍陸軍中將白思華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儘管白思華指揮著8.5萬盟軍部隊,但多數單位建制不全且缺乏實戰經驗。雖然英軍在人數上超過日軍,但新加坡島的供水系統主要依賴半島水庫這一致命弱點嚴重製約了防禦能力。[5]
1942年2月8日,新加坡戰役打響。日軍從防禦薄弱的西北部渡海峽突襲,白思華因誤判主攻方向而指揮失當。在武吉知馬、巴西班讓激戰後,盟軍物資耗盡,日軍製造了屠殺200餘人的亞歷山大醫院慘案,震驚全島的同時亦使大量市民蜂擁逃入盟軍控制區。最終百萬懼怕日軍的平民被困於僅占全島面積1%的盟軍控制區,日軍持續轟炸民用供水系統,水源將斷。同樣面臨補給危機的日軍為降低損失,主將山下奉文決定勸說英軍無條件投降。[6]
英軍主將白思華認為抵抗無望,故於1942年2月15日(農曆正月初一)華人新年當天率部投降。約8萬名來自英國、英屬印度、澳大利亞及當地士兵淪為戰俘,與此前在馬來亞被俘的5萬人共同遭受囚禁。包括白思華在內,部分戰俘被關押在樟宜監獄[7],而其他戰俘則被押送至緬甸、北婆羅洲、朝鮮、滿洲國充當苦力。其中多數人因虐待、死亡行軍或強制勞役而喪生[8][9]。
英軍投降三日後,日軍發動新加坡大屠殺,數以萬計平民遇害。新加坡直至戰爭結束都處於日軍占領之下,邱吉爾稱此為「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和最大規模的投降」[10]。
1942年2月17日,日軍司令官山下奉文發出布告,宣布新加坡正式更名為昭南島(日語:昭南島/しょうなんとう)[11]。
1942年3月7日,「昭南特別市政府」正式成立,由大達茂雄擔任第一任昭南特別市市長,內藤寬一是第二任市長。
在馬來亞和新加坡為期70天的戰役中,盟軍一共有8,708人陣亡或受傷,130,000人被俘,日軍一共有9,824人傷亡。[12]
Remove ads
占領時期
日軍佔領新加坡後,第25軍被分配到菲律賓、新幾內亞等其它戰線,留守新加坡的主要軍事機構是日軍憲兵隊。當時因為中日兩國正在交戰,日軍認為新加坡和馬來亞一帶的華人對其統治構成威脅,同時也想對之前參加過抗日活動的華人以及任何持有反日情緒的人進行報復,因此大量地集中了當地華人,「檢證」其中的親英或反日人士,在肅清大屠殺中殺害了25,000至55,000名年齡介於18歲至50歲之間的男性華人。[13][14]因為台灣人通曉閩南語、華語,「檢證」期間,來自殖民地的台籍日本兵亦扮演翻譯、訊問的角色,協助日軍迫害華人。[15]
由於華僑領袖陳嘉庚曾大力支持抗日活動,因此日軍在「檢證」過程中問的第一個問題便是「你認識陳嘉庚嗎?」。[16]「檢證」過程相當隨意,日軍可以依據自己的心情決定某人是否順利通過。[17]未通過「檢證」的遇害者被日軍帶到島上的荒蕪地點和偏遠地區,如樟宜海灘(Changi Beach)、榜鵝(Punggol)和實乞納(Siglap),用機關槍或步槍系統化地射殺,新加坡的其它種族也未能倖免。[18]
此外,日本憲兵隊在新加坡全島建立了龐大的特務網絡,用以甄別所謂「反日分子」。這些受高額報酬驅使的線人,在憲兵隊設立的審查中心協助指認嫌疑人,被指控者往往遭處決。日軍官兵與憲兵隊員頻繁巡邏街頭,規定所有路遇平民必須鞠躬致禮,違者會遭受掌摑、毆打,甚至被羈押或處決。[19]
Remove ads
1942年2月,日軍占領新加坡及馬來亞各地後,為懲罰當地華僑商人對中國抗戰與英國殖民政府的支援,決定課以重金。[20]日軍當局脅迫僑領林文慶組建了「昭南島華僑協會」,作為其向華僑社群傳達命令與實施勒索的執行機構[21]。日軍最初向新加坡華僑勒索5000萬元叻幣的奉納金,「華僑協會」一再懇求減少,但日軍表示必須湊夠5000萬元且需要於1942年4月20日之前上交。[20]
由於英國殖民者在投降前燒毀了1億元叻幣鈔票,導致市面銀根短缺,籌資過程變得極為困難。[20]徵收過程中,日軍採取了高壓政策。對於未能按時繳納或表示抗拒的華僑,日方會進行扣押、恐嚇甚至處以極刑,迫使華僑社群就範。為湊足這筆巨款,華僑社群被迫動用大量積蓄,甚至變賣產業、借取高利貸。[22]經「華僑協會」一再籌集,最終數額亦只有2800萬元叻幣,在日軍要求下,華僑協會被迫向橫濱正金銀行貸款2200萬叻幣[23]。1942年6月25日,林文慶代表新馬華人向山下奉文獻上5千萬叻幣奉納金。
日軍利用華僑協會的影響力,組織新加坡華人到興樓開墾荒地,但農產所得卻全部歸日軍所有[24]。不少華人因不事生產,被日軍強行編入「奉侍隊」,充當免費苦力[25]。大量新加坡各民族的年輕女子被日軍擄走,成為慰安婦。
1942年下半年,樟宜監獄開始成為日軍關押東南亞地區戰俘的中轉站,而被囚禁於樟宜監獄的戰俘也被日軍徵用作為免費勞動力。由於日軍虐待戰俘,到了戰爭後期,部分美軍戰俘甚至需要翻撿自己的糞便以試圖獲取沒有完全消化的食物[26]。痢疾、白喉病在戰俘中廣泛傳播。
Remove ads
為徹底消除西方影響,日軍在新加坡推行系統的文化改造:建立日語學校並強制民眾學習日語,所有教材及語言手冊均採用日文編寫,廣播與電影也全面使用日語播出。每日清晨,各民族學童必須面向日本方向(新加坡為東北方)肅立高唱日本國歌《君之代》。街頭遍布日本宣傳標語與海報,眾多重要建築上方均懸掛起象徵大日本帝國的旭日旗。[27]
1943年7月1日起,日軍為加強日語普及,禁止英語的各類通信,包含明信片與書信,僅軍方認可的書可以使用英文。[28]阮斐娜在她的著作《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中提到日軍在東南亞的日語推廣,新加坡最為成功[29]。此外,日軍亦設立「昭南第一日本人學校」[30](日語:昭南第一日本人学校,今新加坡日僑學校[31])。
日軍占領新加坡後,發行了不具備準備金的香蕉票(因紙幣上印有香蕉樹圖案而得名),規定1香蕉票可兌換1叻幣。由於日軍可隨意增發貨幣,新加坡的貨幣市場被徹底破壞。惡性通貨膨脹導致生活必需品價格在三年半內飛漲,以大米為例,每百斤(約60公斤)價格從戰前到戰後飆升了1000餘倍。
由於戰爭,新加坡本土工廠大都陷入停擺,加之與原主要糧食與資源供應地澳大利亞與英屬印度的補給線被切斷,全島從食品到藥品等基本物資極度匱乏。為控制物資分配,日本當局發行稱為「安居證」的配給卡,成人每月只可購買5公斤大米,兒童為2公斤[32]。隨著戰事推進,由於稀缺的糧食優先供應日軍,成人配給量又被削減25%[33]。日軍還進行了嚴格的統制經濟,規定民眾必須將自家生產的農產品交到管制中心,才可換取少量的生活必需品[34]。
隨著戰事發展,食品供應量與質量急劇惡化。由於價格遠低於大米且易於在庭院快速種植,紅薯、木薯和山藥成為多數新加坡人的主食。雖然其營養有限,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饑荒。[34]此外,易於在水源附近生長的空心菜也成為新加坡民眾主要的食用蔬菜。

Remove ads
印度國民軍
盟軍反擊與敵後活動
林謀盛是福建人,早年在新馬經商。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積極投身抗戰事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軍在加爾各答組建了代號136部隊的秘密組織,旨在馬來半島全域建立情報網絡。鑑於白種人難以在馬來民眾中隱蔽行動,當時駐重慶的馬來亞華僑林謀盛被招募為潛入部隊指揮官。[35]林謀盛在中國大陸招募了一批馬來亞華僑同胞,其中包含陳崇智等志同道合之士[36]。所有成員均接受過專業訓練,熟練掌握無線電通訊與情報搜集技能。1943年5月23日,這支代號「古斯塔夫」的特別行動隊搭乘從荷屬東印度撤退的荷蘭潛艇,自英屬錫蘭出發,最終在霹靂州沿岸的邦咯島登陸。
該部隊與馬來亞人民抗日軍等組織合作,直至1944年3月暴露前,「古斯塔夫」始終以合法商號作掩護,成功構建起運作良好的地下情報體系。然而,由於組織成員誤將日軍潛艇認作盟軍船隻,行動網絡遭到破壞(亦有研究指出存在成員叛變的可能)。林謀盛、陳崇智等抵抗組織成員相繼被捕。[37]據陳崇智戰後披露,林謀盛在獄中嚴正拒絕與日本憲兵隊合作,甚至將配給的紅薯轉贈其他被捕同志,自己堅持絕食抗爭[38]。在受盡日軍3個月的折磨後,他於1944年6月29日壯烈犧牲。
林謀盛被視為新加坡民族英雄、華人抗日英雄。新加坡重光後,殖民地政府在政府大廈為林謀盛舉行葬禮,中華民國政府也追封林謀盛少將軍階。[39]
Remove ads
由英國陸軍軍官伊萬·里昂少校指揮的Z部隊於1943年9月26日實施傑維克行動,日方稱昭南港爆破事件[40]。該部隊成功潛入新加坡港,擊沉或重創7艘日本艦船,總噸位超過4萬公噸。在完成任務後,Z部隊順利躲過日本海軍的追逐,平安返回澳大利亞。
約一年後,里昂再度率領突擊隊執行馬來虎行動,又擊沉3艘日艦。在長達4個月的水上游擊戰後,里昂與13名隊員陣亡,其餘10名被俘隊員經日軍非法審訊後皆被斬首處決。[41]
戰後,伊萬·里昂少校的遺骸被尋獲,並遷葬至新加坡島上的克蘭芝陣亡軍人公墓。其妻加布里埃爾與兒子克萊夫在戰爭期間曾被日本囚禁,最終倖免於難
新加坡重光
1945年,英軍原計劃在9月發動急潮行動[42],但日本在遭受兩顆原子彈打擊後於8月15日無條件投降,故計畫作罷。
隨著日本的投降,佔領結束。戰後新加坡陷入短暫無政府狀態:英軍尚未接管,日軍的控制力急劇衰退,搶劫與針對效力於日軍的「漢奸」進行的仇殺事件頻發。當英軍部隊最終抵達時,受到了當地民眾的歡呼與熱烈歡迎。
9月12日,新加坡政府大廈舉行投降簽字儀式,板垣征四郎代表南方軍總司令寺內壽一元帥向東南亞盟軍最高司令蒙巴頓勳爵投降。然而,由於英國本土在戰爭中遭受重創,加之印度獨立運動高漲,英國無力向新加坡派遣正規軍及警察部隊。根據日英雙方達成的協議,直至1946年3月期間,已投降的日本士兵被留用作當地治安維持力量。英軍將雙十節事件、泰緬鐵路戰俘虐待事件及肅清大屠殺列為三大重點戰犯審判案件,自1946年1月起組建軍事法庭,傳召當地相關人員及來自日本的證人、嫌疑人與辯護律師參與訴訟[43]。
戰後,隨著非殖民化運動和民族主義的發展,當地居民政治情緒日益高漲。由於新加坡戰役中英軍貪生怕死的糟糕表現,有些人開始認為英國殖民地政府不再有能力管轄和保衛海峽殖民地。[44]
爭議
2017年2月,新加坡的一個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展覽館,因名稱使用了日本占領期間稱呼新加坡的名稱「昭南」(Syonan),引發公眾抗議。新加坡新聞及通信部長雅國指出「這絕非我們的用意(引發傷痛),我為名稱帶來的傷痛道歉;我們必須尊重曾於日本占領期間遭逢不幸、失去親屬者的感受。」,而將名稱改為「日據」(Japanese Occupation)。[45]
影視作品
- 電視劇
- (英文)The Heroes(1988年)澳大利亞與英國合制
- (中文)烈血青春(1991年)新加坡
- (英文)Heroes II: The Return(1991年)澳大利亞
- (中文)曲終魂斷(1996年)新加坡
- (中文)和平的代價(1997年)新加坡
- (中文)何日軍再來(2001年)新加坡
- (英文)A War Diary 戰爭日記(2001年)新加坡
- (英文)樟宜(2001年)澳大利亞
- (中文)星月傳奇 Echoes of Time (2015)新加坡
- (中文)靈魂擺渡·南洋傳說 (2021)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合制
- 電影:
- (日語)南十字星(1982年)日本與澳大利亞合制
紀念建築與歷史遺址
- 日本占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
- 克蘭芝陣亡戰士公墳
- 樟宜監獄博物館
- 烏節路的基督教青年會
- 亞歷山大醫院
- 舊福特汽車工廠
- 昭南神社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