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臨清鎮鑄錢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臨清鎮局,清朝初年在山東省東昌府臨清州(今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設立的一個鑄錢局,於順治二年(1645年)被批准開爐鼓鑄,之後經歷幾次停鑄和復鑄,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併入山東省局,之後再未復鑄。

臨清鎮局歷順治康熙兩朝,鑄有多個版式的「順治通寶」和「康熙通寶」,為當地的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貨幣支持。

歷史

滿洲人入關之後,沿襲明朝舊制,在中央與地方開設鑄局,發行貨幣。順治元年(1644年),在北京開設寶泉局寶源局鑄造「順治通寶」錢。順治二年(1645年),各省、鎮也依例開鑄,其中,在臨清開設臨清鎮局。按當時規定,制錢每枚重一錢二分,每十枚值白銀一分,即一千文等於白銀一兩。順治八年(1651年),臨清鎮局停鑄。[1]

順治十年(1653年),臨清鎮局復開,始鑄順治通寶「一厘錢」,錢背穿左鑄漢文「一厘」記值,穿右鑄「臨」記局,錢重一錢二分五厘,規定值錢每一千枚值白銀一兩。[2]

康熙元年(1662年),改鑄「康熙通寶」滿漢文錢。康熙六十年(1721年),清廷規定一省僅設一個鑄局,臨清局被併入山東省局,自此退出歷史。[3]

所鑄錢幣

更多資訊 錢幣名稱, 圖片 ...

注釋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