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丹隆·拉差努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丹隆·拉差努帕
Remove ads

丹隆·拉差努帕親王[1](泰語:กรมพระยาดำรงราชานุภาพ皇家轉寫Damrongrachanuphap,1862年6月22日—1943年12月1日),本名迪宣古曼ดิศวรกุมาร),暹羅(泰國扎克里王朝親王、歷史學及古典文學研究者,泰王拉瑪四世蒙固之子,拉瑪五世之弟。曾擔任泰國教育大臣、內務大臣,在內務部任職期間,他主持將泰國原有的100來個省區歸併為14個特區71個府,為現代泰國行政區劃的建立及疆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學術領域,他對泰國在大城王朝以前的歷史及泰族起源頗有研究,被稱為泰國歷史學之父。

快速預覽 丹隆·拉差努帕親王 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เจ้าบรมวงศ์เธอ พระองค์เจ้าดิศวรกุมาร กรมพระยาดำรงราชานุภาพ, 出生 ...
Remove ads

生平

丹隆·拉差努帕本名迪宣古曼,於1862年6月22日出生於曼谷,是泰王拉瑪四世的第57個兒子,其母妃是楚,1868年,其父駕崩,長兄朱拉隆功繼位,是為拉瑪五世[2][3],在年幼時,丹隆與諸兄弟接受了宮廷教師的教誨,對歐美國家有了基本的認識,之後,他在宮廷內侍奉兄長,亦在父王當過住持巴翁僧王寺出家習法,還在寺廟裡編寫了一部掃盲課本,離開寺院後,他回到王宮,擔任教育大臣[4]:57,並輔佐朱拉隆功改革教育,引入了歐美教育制度,並將其與泰國傳統相融合,亦主持修建了不少新式學校[5]:259-260,1891年至1892年間,他還作為泰國政府的特別代表,出訪了俄羅斯、鄂圖曼帝國、埃及、英國及英屬地印度、緬甸,考察了這些國家的教育制度[6]:27-28

1892年,朱拉隆功建立內務部,丹隆隨即出任內務大臣,負責控制泰北諸邦,迫使清邁、帕堯等地的昭勐接受了朱拉隆功的改革,1900年,在他的主導下,蒙通制度在泰國全境實施,中央政府對泰北蘭納、依善、泰南等地的管理權也因此得到了加強,這些地方也正式成為泰國領土的一部分[7]:63-64[8],為現代泰國民族在社會文化的整合創造了政治條件,在整合期間也曾遭受過各地統治者的反抗,但中央政府均予以鎮壓,其中,泰南的北大年蘇丹卡馬魯丁等反抗者還遭到流放[9]:28-34[10]。1908年以後,他領導的內務部取代公共教育部,開始接管全國各鄉鎮的學校,推廣中部泰語作為教學語言,動員農村學齡兒童入學,農村掃盲運動也得以深入發展[11][12]。丹隆也趁視察各地之際,收集各地碑刻、古籍,同時召集學者進行整理,創立暹羅學會、泰國考古學會、國立博物館、圖書館,將研究成果定期對外發布[4]:58[13]

朱拉隆功駕崩後,其子哇集拉兀登基,是為拉瑪六世,他對丹隆頗多猜忌,迫於壓力的丹隆因此於1915年辭去內務大臣職務,改任泰國國家圖書館館長,拉瑪七世繼位後,丹隆東山再起,出任最高理事會(即日後的樞密院)院長,也是王室智囊團的一員[4]:57[14]:142,1932年6月,對於君主專制不滿的泰軍和民黨發動暹羅立憲革命,迫使拉瑪七世交出實權,開啟了泰國的君主立憲制時代,期間,丹隆曾被軍方扣押作人質,革命結束後,他流亡檳榔嶼,繼續從事學術研究[4]:57-58[5]:109,亦曾造訪英屬緬甸海峽殖民地荷屬東印度等地,1942年,泰國加入大東亞共榮圈後不久,丹隆得以回到其位於曼谷的居所,並於1943年逝世[6]:29

Remove ads

作品

Thumb
《我們與緬甸之戰》的封面

丹隆·拉差努帕以歷史學及文學見長[15],在文學領域,丹隆文風樸素,語言明快灑脫、通俗易懂[16],在皇家圖書館任內還編纂了古典名著《昆昌昆平》,還對《律律阮敗》等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了考證[17]:59-64。而在歷史學領域,他透過整理歷代文獻,採取比較文獻學的研究方法,編纂出版了不少泰國歷史典籍,研究領域包含了宗教史、藝術史、政治史、文字史、民族學等[4]:58,其代表作為《我們與緬甸之戰英語Our Wars with the Burmese》,原本為一本簡單介紹泰國與緬甸衝突的編年史參考集,經其編纂加工後,發展成為一部介紹大城吞武里、曼谷諸王朝與緬甸之戰爭的巨著[18][19],他還著有《素可泰編年史》、《納黎萱大帝本紀》、《論古典舞蹈》、《泰國佛教徒的紀念物》、《錢幣考》、《旗幟考》、《戲劇考》等專著,亦校正了《曼谷王朝實錄》中的錯誤,之後,他還計劃編纂《拉瑪五世實錄》,但並未完成[6]:37-38[16]。1925年,他在朱拉隆功大學發表了一關於暹羅歷史的演講,後來被整理編輯為《暹羅古代史》一書,在書中,他提出了自己對於泰族起源的理解,認為泰族起源於中國長江以南地區,後因受到漢人壓迫而逐步南遷至昭披耶河流域並與當地原住民相融合,最終形成了近現代泰族[20],其史學研究成果對於歐美國家研究東南亞歷史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不過因為缺乏考證,他的部分史學理解也受到了後世學者的質疑與否定,中國東南亞史專家鄒啟宇就指出丹隆認為蘭甘杏在1294年、1300年曾訪問中國的觀點於史無據,不足為憑[21]

Remove ads

家庭

丹隆親王共有32個子女,其子孫皆以迪沙軍(ดิศกุล)為姓,在韓戰期間擔任泰國駐聯合國司令部聯絡官、軍方代表的披西迪邦·迪沙軍泰語หม่อมเจ้าพิศิษฐ์ดิศพงษ์ ดิศกุล[22]、藝術史學者素帕德拉迪·迪沙軍英語Subhadradis Diskul均為他的兒子[23][24]。曾擔任泰國駐瑞士大使的桑甲迪·迪沙軍泰語หม่อมราชวงศ์สังขดิศ ดิศกุล是丹隆的孫子,而曾擔任清邁府尹、國務部長的巴納達·迪沙軍英語Panadda Diskul則是桑甲迪之子,也是丹隆的曾孫[25][26]

評價與紀念

在泰國,丹隆·拉差努帕享有崇高地位,並因其對史學的貢獻而獲得了「歷史之父」的稱號,1962年誕辰100周年之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他也是第一位獲此稱號的泰國人[27][28],2001年,為了紀念他的貢獻,泰國政府還將其逝世日期12月1日定為「丹隆·拉差努帕日」[29]。其研究貢獻也得到了一些學術組織的肯定,其本人也加入了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法國遠東學院、德國柏林東亞學會,而新加坡學者許雲樵則將其與中國學者馮承鈞、法國學者伯希和並列為三位對南洋史學貢獻最大的學者[4]:58

不過也有人批評丹隆所持的史學理論,中國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學者馬勇就批評丹隆附和歐美學者主張的「漢族壓迫泰族南遷說」,助長了大泰族主義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泰國古代史[30]。另一方面,雖然身為王室成員並長期擔任內閣部長,但因為缺乏決策權,丹隆協助朱拉隆功推行的教育、行政改革成效有限,他自己也承認對行政體系的改革在事實上保留了傳統的社會關係及行政觀念,而他領導的內務部動員兒童入學,發展農村教育的進程也相當緩慢,當時泰國的基礎教育仍然落後於英屬緬甸與美屬菲律賓[31]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