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乘著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乘著風
Remove ads

乘著風》(英語:We Ride[1]巴貝多唱片歌手蕾哈娜第二張錄音室專輯《娜妹天下英語A Girl Like Me》中的一首歌曲,由馬凱巴·里迪克、米克爾·S·埃里克森和托爾·埃里克·赫爾曼森創作,StarGate製作團隊操刀製作,2006年8月21日發行,是該唱片的第三首單曲。「乘著風」是一首嘻哈靈魂歌曲,發行後獲得了總體上較為正面的專業評價,大部分評價稱讚了其輕鬆而暢快的曲風。

快速預覽 《乘著風》 We Ride, 蕾哈娜的歌曲 ...

《乘著風》在多個國家進入了排行榜的前四十名,包括澳大利亞英國以及比利時法蘭德斯瓦隆地區。在芬蘭紐西蘭打進了排行榜前十位。雖然這首歌未能成功登上美國告示牌百大單曲榜,但還是在夜店舞曲榜上名列榜首,並且在流行歌曲排行榜上名列第34位。歌曲附帶的影片由安東尼·曼德勒執導,拍攝地點包括邁阿密佛羅里達礁島群。影片中蕾哈娜在多個地點亮相,其中包括海灘、夜總會,還有她與朋友社交互動的鏡頭。

Remove ads

背景與發行

《乘著風》由馬凱巴·里迪克、米克爾·S·埃里克森和托爾·埃里克·赫爾曼森創作,埃里克森和赫爾曼森以藝名「StarGate」製作[2]。蕾哈娜在接受音樂電視網的科瑞·莫斯(Corey Moss)採訪時透露了選擇這首歌作為專輯第三首單面的原因。她表示,自己後並沒有詢問唱片公司和經理應該選擇哪一首歌曲在《罪愛英語Unfaithful (song)》後發布,而是選擇查看ITunes,了解自己的唱片中哪些歌的下載量最大,結果除了主打歌《求救訊號英語SOS (Rihanna song)》和第二首歌《罪愛誘惑》外,《乘著風》的下載量排在第三位,「我所有在iTunes上提供下載的歌曲中,(《乘著風》)是除《求救訊號》和《罪愛誘惑》外受歡迎程度第三高的……這首歌收到了良好的反饋,所以我也決定滿足粉絲們的願望。」[3]《乘著風》是這張專輯發行的第三首單曲,於2006年8月21日通過美國的主流和藝術廣播電台發布[4],再於2006年10月和11月通過CD單曲形式在歐洲部分地區發布[5][6],之後又於2006年10月30日在澳大利亞發行了迷你專輯,其中包含有歌曲的混音版,還有同一專輯的前一首單曲《罪愛誘惑》[7]

Remove ads

歌詞和樂曲

作為一首中等節拍謠曲[8][9],《乘著風》是一首嘻哈靈魂樂風歌曲[9][10]。根據Musicnotes.com網站上公布的數字樂譜,《乘著風》為降E大調拍號為每分鐘80拍的中等速度[11]。蕾哈娜在這首歌中的音域最低音為G♯3,最高音為C5[11]。歌曲的器樂曲調中包括鋼琴吉他的部分,這部分內容由StarGate提供[11][12]

Contactmusic.com網站的賈茲利·貝斯(Jazzily Bass)評論道,《乘著風》的曲調中採用了青少年風格的音樂,其中的旋律對聽眾很有吸引力[8]。在接受音樂電視網的科瑞·莫斯採訪時,蕾哈娜解釋了歌詞背後的含義:

《乘著風》講的是一個男人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說:『我們開著車,在一起,走向天荒地老』——作出這許多的承諾……然而實際上他承諾的事情都沒有做到,這讓人感到很憂傷——但是這是夏天,所以他人的看法都不重要,他只是想做自己的事情,與女友一起開開心心地過日子。因為夏天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你所記得的每一個夏天,都會有那麼一段戀情,而這段戀情又會有一首歌。所以『乘著風』就是這樣的一首歌。[3]

Remove ads

專業評價

音樂評論員對《乘著風》作出了總體較為正面的評價。Allmusic的大衛·傑弗里斯(David Jeffries)稱讚歌曲描寫了一段美妙的周末邂逅[13]IGN網站的斯彭斯·DSpence D.)指出,這是一首適合人們一邊開車一邊欣賞的歌曲,其中包含了新千年口頭禪式的老生常談:「我們一直向前開,直到天荒地老。」[9]About.com網站的比爾·蘭伯(Bill Lamb)認為,《乘著風》的嘻哈曲風決定了歌曲主要將吸引的是城市聽眾[14]。不過,《偏鋒》雜誌的薩爾·欽奎馬尼(Sal Cinquemani)對歌曲持負面態度,他認為這雖然是一首可以在俱樂部中獲得成功的嘻哈樂風歌曲,但其風格對於蕾哈娜這樣一個歌唱才華相當有限的歌手來說實在有些太過成熟[10]

上榜表現

2006年11月19日,《乘著風》剛剛在澳大利亞發行半個多月後就登上了排行榜的第24位[15],之後的一周里,這首歌仍然保持在第24位,並且一直在留在單曲榜上10個星期直至2007年1月21日,這天歌曲的排名是第43位[15]。《乘著風》在紐西蘭一經發行就於2006年12月11日登上排行榜的第16位,並在之後一周上升到第8位[16]。到了第三個星期下滑到了第10位,但第四個星期又上升到了第7位的最好成績[16]。歌曲一直在排行榜上保持了12星期後跌出了前40位單曲榜單,不過到了2007年2月26日,這首歌再度上榜,名列第37位並保持了一星期[16]

《乘著風》還登上了歐洲多個地區的排行榜,排名中等,於2006年11月25日首度登上荷蘭的排行榜,名列第89位,並在之後一周上升到第60位[17],之後的六個星期里,這首歌一直在排行榜百強的較低名次中徘徊,一共在排行榜上保持了八個星期[17]。歌曲於2006年12月16日登上了比利時法蘭德斯地區的排行榜,名列第46位,第二周也保持了這個位置[18],第三周達到第40名的最好成績[18]。歌曲還於2007年1月20日重新進入排行榜中,名列第43位,之後又保持了一星期後才跌出單曲榜[18]。《乘著風》於2006年12月9日登上比利時瓦隆地區的排行榜,名列第34位,之後一周上升到第33位,再後一周也保持了這個成績[19]。到第四周時達到了第26位的最好成績[19]。2006年12月17日,《乘著風》首度登上瑞士的排行榜,排名第42位[20],並且一直到七周後才跌出百大單曲榜,不過到了2007年2月11日,歌曲再度上榜,名列第95位並保持了一星期[20]。歌曲在2006年的最後一個星期里登上了芬蘭的排行榜,並且獲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績[21]。2008年10月9日,這首歌登上了義大利的單曲排行榜,名列第16位並在榜上保持了一星期,這時距單曲發行已經過了超過兩年時間[22]。在歐洲百大熱門單曲排行榜上,這首歌的最高成績是第96位[23]

2006年11月4日,《乘著風》登上英國單曲排行榜,排名第17位[24],之後一周下滑至34位,一共在前四十名排行榜上保持了兩個星期[25]。雖然這首歌沒能登上美國的告示牌百大單曲榜,但成功打入了夜店舞曲榜和流行歌曲排行榜。歌曲於2007年2月3日成為夜店舞曲榜上的冠軍曲目,並在排行榜上一直保持了18個星期[23]。而在流行歌曲排行榜上,《乘著風》一度排到了第34位[26]

Remove ads

音樂影片

背景和發行

《乘著風》的音樂影片於2006年8月在邁阿密佛羅里達礁島群拍攝[27]。由執導蕾哈娜前一首單曲《罪愛誘惑》的安東尼·曼德勒再次操刀[27]。在接受音樂電視網的科瑞·莫斯採訪時,蕾哈娜解釋了這段影片靈感背後的概念。她說:「我們希望能與我的同齡人們重新聯繫起來,讓他們知道,我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我還有朋友,但也有一些挑釁的意味。《求救訊號》和《罪愛誘惑》的概念非常外向,所以我們打算收斂一點。我和舞者們都感到很興奮。」[27]她接下來繼續談判了有關舞蹈的編排:「我(在影片里)有跳舞,像是種技術性的舞蹈,這很有挑戰性……一般需要學上好幾年,但我們只花了幾天就完成了,而且拍出來的效果很好。」[27]這段影片於2006年9月18日在愛爾蘭開始通過ITunes提供下載[28],2006年9月20日起開始在美國提供下載[29]

內容簡介

影片開場時,蕾哈娜正朝自己的車走去,這時她的手機響了,蕾哈娜接通電話,與一位男性友人交談,大概是她的男友。她告訴對方,自己去見他前還有事要辦然後掛斷了。鏡頭接下來切入黑幕,等到蕾哈娜開車經過一座位於佛羅里達礁島群的橋時,歌曲開始了。在首段歌詞的演繹過程中,影片交切展現了蕾哈娜的多個鏡頭,包括一個她執掌汽車方向盤的特寫鏡頭以及沿海灘漫步,身穿黑色禮服在白色背景前跳舞的鏡頭。歌詞中傾訴了她的男友是如何背著自己與別的女孩見面的。第一段副歌中有一個鏡頭顯示蕾哈娜在夜總會與一名男子共舞,歌詞第二段的鏡頭包括蕾哈娜躺在海灘邊,並且在水中嬉戲,還有身穿蕾絲禮服與一名男性舞者在白色背景前共舞的部分。

第二段副歌中出現了蕾哈娜與朋友見面,一起在餐館吃飯併到街上散步。蕾哈娜唱到忘記一段失敗戀情的不易時,鏡頭顯示她在一次聚會上用電話與前男友交談,最後決定兩人的關係值得挽救並同意去見對方,歌詞中則相應唱道:「Just blame yourself 'cause you blew it/I won't forget how you do it, my sweet baby/This is where the game ends now/But somehow wanna believe you and me/We can figure it out.」(大意:只能怪你自己,因為你搞砸了/我忘不了你是怎麼做到的,我親愛的寶貝/這個遊戲現在該結束了/但不知怎麼的就是想要相信,你和我/我們終究會快樂地生活在一起。)歌曲進入最後一次合唱段落時,鏡頭顯示蕾哈娜親密地與男友在一起並且跳舞,並交切顯示影片中的其他場景。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是蕾哈娜站在白色背景前的特寫,音樂結束時,她將頭轉向另一面看向遠方,鏡頭逐漸移開淡出。

Remove ads

格式和曲目列表

  1. 《乘著風》——3:56
  • 迷你專輯[7]
  1. 《乘著風》(混音版)——3:56
  2. 《罪愛誘惑》——6:55

創作團隊

錄製
主創
  • 歌曲創作:馬凱巴·里迪克、米克爾·S·埃里克森和托爾·埃里克·赫爾曼森
  • 製作StarGate
  • 聲樂工程和錄音:米克爾·S·埃里克森、阿爾·漢伯格(Al Hemberger)和詹姆士·奧沃特(James Auwarter
  • 混音:菲爾·譚(Phil Tan
  • 聲樂製作:埃文·羅傑斯(Evan Rogers)和卡爾·斯特肯(Carl Sturken
  • 器樂:米克爾·S·埃里克森和托爾·埃里克·赫爾曼森
  • 人聲和背景人聲:蕾哈娜

創作團隊信息來源於Def Jam唱片公司的唱片《娜妹天下》注釋說明。[12]

排行榜

2006年排行榜 最高
排名
澳大利亞(ARIA[15] 24
比利時(Ultratop 50法蘭德斯)[18] 40
比利時(Ultratop 50瓦隆)[19] 26
芬蘭(芬蘭官方排名)[21] 4
德國(媒體主控排行榜[31] 45
愛爾蘭(單曲排行榜)[32] 17
荷蘭(Dutch Top 40[17] 60
紐西蘭(RIANZ[16] 8
斯洛伐克(電台百大單曲榜[33] 14
瑞士(瑞士排行榜)[20] 42
英國單曲榜[24] 17
美國告示牌單曲榜第101至125位(《告示牌》)[34] 107
美國流行歌曲榜(《告示牌》)[26] 34
2007年排行榜 最高
排名
美國夜店舞曲榜(《告示牌》)[23] 1
2008年排行榜 最高
排名
義大利(FIMI[22] 16
Remove ads

廣播電台發行

國家 日期 格式 唱片公司
美國 2006年8月21日 當代流行音樂類型電台[4] Def Jam唱片公司
現代節奏英語Rhythmic contemporary[4]
英國 2006年10月26日 CD[5] 水星
澳大利亞 2006年10月30日 數位EP[7] 環球音樂
德國 2006年11月11日 CD[6] Def Jam唱片公司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