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七夕

漢文化圈節慶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七夕
Remove ads

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七娘生、七娘會、七姐節牛公牛婆日[1]等別稱。發源於西周,最早可能追溯至東周春秋戰國時期[2][3]。當時七夕為祭祀牽牛星織女星。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清晰可見。織女星與兩旁兩顆較暗的星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在此東面可見牛郎星[4]

快速預覽 七夕, 別名 ...
快速預覽 漢語名稱, 漢語 ...
Thumb
廣東、港澳七夕的祭品,包括紙紮七姐盤及獻給王母娘娘(左上)、牛郎(左下)、七姐及其六位姊姊的紙衣
Thumb
臺灣臺南開隆宮七夕祭品

漢朝以後,七夕開始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起來,並正式成為屬於適齡男女的節日[5][6]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代。目前成為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日期被定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主要的習俗是乞巧、祈願、拜織女、吃巧果、染指甲、結紮巧姑等。流傳到日本亦是來自於牛郎織女的傳說。

Remove ads

由來

七夕節的形成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可以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7][8]。當時的七夕為祭祀牽牛星織女星漢朝以後,開始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節日。[5][6]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中國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織女星名稱的由來可以從《詩經·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來推敲得知,由於九月是氣候較為涼爽的晚秋,也是穿著寒衣的時節。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製,七月當然就是織婦們織布的時間。牛郎星名為牽牛,則有著「犧牲」的意思。《史記·天官書》:「牽牛為犧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殺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時,正好是草木豐茂,用以貢獻牧草給牲畜的時節;到八月則依據牲畜體格,觀察哪些適合用以祭祀;九月則宰殺牲畜用以祭拜神明。

而《禮記·月令》稱八月為「循行犧牲」,而此時織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則升上天頂,宛若在追逐織女星般。七夕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背後應該有著配合時令與天文景象的源由。

Remove ads

節慶習俗

古時,七夕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可以避免蟲蛀。人們選擇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龍王爺「曬鱗日」此日暴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往往在這一天曝曬書籍。漢後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普及全國。東漢崔實《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

由於過往女子的針黹技術為生產力的一部份,每逢七姐誕,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名為「乞巧」。其間結會綵樓,預備黃銅製成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9][10][11][12]漸漸七夕成為「女兒節」。而古人正月及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宋朝以後才有七夕乞巧。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習俗

中國大陸

江南

江南的刺繡女孩會在夜晚月光下,將一根繡花針輕輕放到一碗水面上,藉助水的表面張力將針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針周圍會出現水波紋,哪一個波紋最複雜,就會繡出最好的作品,有時針上穿有紅絲,也是向七仙女「乞巧」。唐代詩人林傑的詩《乞巧》說:「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杆,於欄杆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有淨水視影,取淨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許多青年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 其他地區亦有漢族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13]

不少地區年輕女子喜在七夕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這項習俗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髮,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髮。」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在七夕沐髮。

Remove ads

西南

染指甲為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年輕姑娘們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這樣可以年輕美麗,對未婚女子而言還意味著找到如意郎君。

膠東

膠東地區則多在七夕拜七神姐。婦女們穿上新裝,歡聚一堂、盟結七姐妹;少女們則製作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稱巧餅,用來祭祀織女。

廣東

在廣東,人們六月便開始準備,把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裡等待發芽。臨近七夕便扎糊起一座鵲橋,還會製作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七夕之夜,人們在廳堂中擺放八仙桌,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和女紅巧物。

據明清至民國時期部分書籍所載,廣州姑娘於七夕中展示出來的巧藝,有一粒穀粒大小的繡花鞋、指甲大小的各式扇子,玲瓏輕飄的小羅帳及特製的蓮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灑杯大小,盆內描有兩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難以區別。到了初七晚,繼續如昨晚一樣祀神,稱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

粵西部分鄉村有在七月七日做籺拜神的習俗。根據傳統習俗,人們先拜廟裡的「老爺」(菩薩),再拜土地公。拜神的貢品一般有籺、三茶五酒、水果等。

福建

  • 閩都

在閩都地區,七夕這天有吃蠶豆風俗,在閩語裡,「塍」與「蠶」同音,人們認為分田豆可以把親情、愛情、友情、鄰里情牢牢纏住,七夕夜成了人們吃蠶豆、話家常、消舊怨、結友情的大好時光。

  • 泉漳

在泉漳地區,七夕這天有吃石榴和用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用紅糖糯米飯以驅蟲防瘟疫等習俗;家中有小孩的家庭也會祭拜七娘媽。

香港

現時在香港,仍然有少量家庭保留過往的傳統習俗,於七姐誕當日到紙紮店購買「七姐衣」、「七姐盆」,於當晚用來拜祭七姐。而過往日子的婦女,亦有在拜祭之時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傳得手藝。

坪洲西貢石籬各有一間七姐廟,坪洲的七姐廟名為仙姊廟,每年七月初六仍有不少善信前往拜七姐。

臺灣

在臺灣,織女為兒童的保護神,織女誕辰這天,要燒壽金娘媽衣,準備油飯麻油雞七碗,供織女和她的六位姊姊使用,若家中有還未上小學的幼兒,則會在這晚盛一碗油飯與雞酒,在幼兒睡覺的房間床上或床邊,祭祀床母,祈求小朋友身體健康,晚上不會失眠,還會焚燒紙錢四方金(或刈金)和床母衣,每年都要祭祀,不間斷,直至十六歲。在台南[14]鹿港[15]還保有做十六歲[16]成年禮。近年,傳統七夕民俗活動在臺灣已日漸式微,並且興起商業化的七夕情人節。但在廟方宣傳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有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傳統七夕民俗活動,七夕民俗開始復興。

海外華人

馬來西亞安順的華裔廣東客家移民,在七夕前一夜到七夕間,少女們會對菜籃姑問姻緣[17]

日本

Thumb
日本江戶時代的七夕,1852,歌川廣重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便把農曆七月初七改為公曆七月七日慶祝。陰曆的七月七日被日本人稱為「舊七夕」。

琉球的習俗是掃墓祭祖及曬書。

朝鮮半島

文化

文物

Thumb
  • 牛宿、女宿圖(漢畫像石)(漢代(前202年-220年),河南南陽南陽漢畫館
  • 青龍白虎、牛郎織女畫像漢代(前202年-220年),四川郫縣新勝場出土):主體為青龍白虎銜壁,龍虎上方刻牛郎牽牛,織女手執機梭。
  • 乞巧圖北宋仿唐本,十世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 漢宮乞巧圖宋代李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漢宮圖宋代趙伯駒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此幅為一紈扇形式的小冊頁,畫漢宮七夕故事,描寫宮娥彩女們在天階夜色涼如水的七夕,登上穿針樓乞巧習俗。
  • 乞巧圖明代仇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此卷用白描法寫出七夕夜間庭院中婦女們燃燭齋供的情景。
  • 桐蔭乞巧清代陳枚月曼清游圖冊八月部分):描繪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場面,七夕之夜,女人們以碗裝水置於庭院,然後將一束針散放其中,人們爭相觀看在水中呈列的圖案,據說圖案的形狀越好看,放針者的手就越靈巧。
  • 緙絲七夕乞巧圖軸清代):此圖軸在本色地上彩緙七夕佳節牛郎、織女在天上鵲橋相會、人間婦女或憑欄遠眺、或對空乞巧的場景。作品採用一至二色間暈的裝飾方法,施以平緙、構緙、緙金等技法緙織。紋樣大面積運用線條勾勒,然後填彩。圖中的亭台樓閣、捲簾、臥榻和牆壁完全依照界畫的程式用界尺畫出。

詩詞

詩經·小雅·大東》中有一首詩:

大意是說天上的織女星,坐在織布機旁,無心織絹,卻一心一意地想著銀河對岸的牽牛星,而為之眷念不已。可見在西周時代,就有了牛郎與織女愛情故事的想像與傳說。

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中,也都有牽牛、織女雙星的記載。晉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裡,說織女是天帝的外孫女,七月七日夜晚與牽牛在銀河相會,已經為這個戀愛的故事勾勒出一個鮮明的輪廓。

到了南北朝時,任眆在《述異記》中記載:「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這項記載準確講他是從「古詩十九首」中獲得靈感,其中的一首描寫《迢迢牽牛星》, 比起《詩經》中的那首,更描繪得淒淒切切,道出了一對有情人,兩地相思,愁昔滿懷的悲涼況味:

此外,干寶的《搜神記》中把天上的牛郎與織女雙星,說成是漢代孝子董永夫婦的故事。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裡記載:「桂陽成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暫詣牛郎。』至今云:『織女嫁牛郎也』。」

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記述唐玄宗與楊玉環,以牛郎織女為例,共誓白頭之約:

北宋秦觀專門寫過一首《鵲橋仙》:

唐代杜牧的《秋夕》描寫一名宮女在七夕之夜的寂寞苦悶:

食物

巧果: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現在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已經不流傳了,「乞巧果子」這種傳統食品,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18]

酥糖:在中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19]

巧巧飯:在中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20]

瓜果: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21]

參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