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周

周朝的前半部分,約前12世紀至前8世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周
Remove ads

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指中國歷史周朝前期定都豐鎬宗周,今陝西西安)的時期,周成王時期遷都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陽)[1],始於周武王牧野之戰滅亡殷商,終於平王東遷,共經歷11代12王。因為周幽王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宗周宮室被戰火焚毀,周王室難以繼續在渭河平原立足,周平王只得放棄豐鎬將都城東遷至成周雒邑,今河南洛陽)。因為舊都豐鎬在西、新都成周在東,因此周朝在平王東遷之前的時期稱為西周,之後稱為東周

快速預覽 周, 京城 ...
快速預覽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

西周時期華夏族的國家政治制度已趨於完備,建立起完善的宗法制以及分封制,在統治階級內部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構成的等級制度。西周時期周天子的權威相對穩定,統治者為了鞏固內部秩序,一方面使用一些軍隊和宗法等強制手段,另一方面通過禮樂制度規範各級貴族的行為。西周時期的經濟比商代有進一步的發展,推行井田制作為土地制度工商業由官府經營,同時還以武裝封建領主制約四夷進行領土擴張,每有新開拓領地須築城、建廟、立,即為「封建親戚,以屏周」。

Remove ads

歷史

周人興起

周人是一個後起的姬姓部落,周人的始祖是姬棄,是五帝中帝嚳之子,隨著有夏氏的衰落,周人的先祖「自攛於戎狄之間」,西遷隴西一帶,後周人居住於今關山(今六盤山)一帶。他們的先祖為姜嫄,可能與古羌人有淵源關係。姜嫄之子后稷是他們的始祖,並把他尊為農神,西周的農官之長便以「后稷」命名,其後,周人東遷岐山關中一帶,遂逐步崛起。

從后稷到文王中間有若干個王,《史記·周本紀》、《世本》記載有十五代,依次是后稷(名棄)、不窋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而《漢書》記載有十八代。然而『自后稷至文王千餘年,只經過十幾代是不可能的,後人多對此表示懷疑。楊寬等認為「后稷」原是稷神的稱謂,如同西周時稱土地之神為「后土」,「后」是對地下神祇的尊稱,對應上天的「」。「后稷」成為農官之長的名位,乃是後世推崇稷神的緣故,其家譜可能有誤[2]:15-26譙周說這是「失其代數」的緣故,認為后稷之後有世系脫落的可能[2]:16漢代史記·劉敬列傳》、《漢書·婁敬傳》述,「周之先,自后稷封之,積德累善十有餘世,公劉避桀居」,則《史記》所載后稷至公劉四世間應當有十餘世。或說「后稷」是虞夏時期的農官名位,周部落的首領世代擔任后稷,並非單指一人。

到了不窋時代,周人遷徙到戎狄之間。公劉時遷至自然環境優異的。到達豳地以後,周人開墾田地、營建房屋、並確立了一套舉行祭祀、宴會的禮儀。「京」、「京師」就是源自公劉時代對國都的稱謂。[2]:29-35商王武丁時期,周成為商的封國。公亶父(後來被追尊為周太王)時,為避免西北戎狄部落的滋擾,周人再次遷都至歧陽周原。這時政治設施有了長足發展,王宮設皋門、應門,國都設宗廟社稷即始於此時。

太王死後,少子季歷繼位。由於與太伯所建吳國、任姓諸侯保持友好,加之商朝國力衰微,周的力量不斷壯大。商王武乙時期,周開始武力開拓領土,首先花了三年時間征服鬼方。之後,季歷繼續進攻山西地區的,在攻打燕京戎時受挫,然而接著還是攻克了余無戎。打敗余無戎後,季歷被商王文丁任命為牧師(一種相當於方伯的職位)[2]:62-68。由於季歷將周國的領土大大向西北擴展,受到了文丁的提防,《竹書紀年》載其為文丁所囚殺,而《史記》對此說法不予承認和收錄。

季歷死後,其長子繼位,是為周文王,他曾被商王冊命為西伯崇侯虎報告了西伯對處死九侯的不滿,西伯因此被囚禁於羑里,直到西伯的屬下進貢美女和財物才被赦免。周文王一面殷勤侍奉商王,一面藉口征討叛國四處開拓領土,周的勢力得以大幅度擴張。文王團結諸侯,解決了、芮兩國的爭端,先後征服了犬戎(密須)。之後又滅掉了山西地區的黎,並攻克盂(又作於、邗)。崇侯虎所在的是當時的東方強國,也在激烈的攻城戰之後被周攻占。文王在克崇後遷都到,並建立了一套以卿士為首的官制,健全了政治機構,積聚了一大批有才能的貴族,為周王朝的建立打下基礎。[2]:69-84

Remove ads

武王伐紂

文王死後,其次子姬發繼承了他開創的基業,這就是後來的周武王。武王繼位後第二年,即統帥大軍在孟津與諸侯結盟,兩年後在此誓師,準備北伐克商。武王統帥的精銳部隊(據說只有「戍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於孟津渡河後,經歷六天到達牧野。參加決戰的除了周人的銳兵,還有不少西南蠻夷部落的軍隊以及一些盟國的國君將領。在周元帥呂尚的指揮下,周國軍隊與周人自稱的數量遠高於己的商朝軍隊展開決戰,當天即獲得全勝。被迫自焚,商朝中央政權被推翻。

占有京畿朝歌之後,周軍兵分四路南下,開始攻擊侵略東部和南方藩屬於商的諸侯國。克商之後,武王分別在牧野舉行了告捷禮、在殷都舉行了社神祭、在宗周舉行了獻俘禮,並遷都於鎬京(即宗周),周朝建立。[2]:84-100周武王商紂王的年份是約西元前1122年至前1046年之間。

武王克殷後,開始分封諸侯,這些諸侯有先代君王之後、有功的異姓貴族,也有姬姓親屬。武王還留下商代王畿北部繼續作武庚(殷紂之子)的封國、對投誠者保留原有食邑[3]武王克殷後四年便去世了,他的四弟周公旦稱攝政王,代年幼的成王治理天下。

成康之治

Thumb
西周時期交龍紋
Thumb
獸面片

成王和後來即位的康王釗的統治時期被後人稱為成康之治,是西周安定時代的開始。成王即位初,由周公攝政,周公三兄管叔、五弟蔡叔八弟霍叔不滿,開始散布周公將對成王不利的謠言,發動叛亂,自稱「勤王」,史稱「三監之亂」。並慫恿武庚、東夷一起發動了叛亂。周公興師東征,戰線北至梁山、南至淮上[4],最終將管、蔡、霍、武庚之叛各個擊破。周公把殷民分別交於明保(周公之子)、康叔(周公六弟)等人統治並頒布訓誡;讓殷朝宗室微子啟兄)代替武庚典承商湯香火,封至宋國;另外的殷朝頑軍遷至洛陽地區,由周公親自管轄[5]。叛亂平定後,周公作《多方》、《多士》來告誡殷人,對殷貴族採取思想、經濟、政治各方面的安撫政策。周公攝政五年,開始在雒邑營建東都成周,以便更有效的統治東方地區,成王到成周開始親政。召公奭召集各方首領,教導成王以德治國、重用老成人。成周建成後,成王回鎬京即君位,周公則留下治理東都。至此,周朝廷才得以鞏固。

周人的分封諸侯雖早於武王時開始,但大量封國是在成康之世才出現的。據《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周初分封共七十一國,其中與周王同姓的姬姓就有四十國,兄弟之國有十五國。而《荀子·儒效》則說姬姓有五十三國。可見周初的分封是以姬姓為主體,而同時兼顧到異姓。[2]:385其中季歷之兄太伯仲雍的後人封於(今江蘇蘇州),文王二弟(一說從侄)虢仲虢叔封於東虢(今河南滎陽)、西虢(今陝西寶雞),文王諸子分別封於(今河南鄭州,早滅)、(今河南上蔡西南)、(今山西霍州西南)、(今河南淇縣)、(今河南阜陽)、(今山東成武東南)、(今河南修武西)、(今山東定陶西)、(今山東滕州西南)、(今陝西咸陽西北)、(今河南濟源西北)、(今陝西西安市長安區西北)、(今山西臨猗西南);武王諸子封於(始封在今山西翼城西)、(今河南平頂山)、(今山西河津東北);周公諸子封於(今山東曲阜)、(今河南輝縣西南)、(今河南固始西北)、(今河北邢臺)、(今山東金鄉西北)、(今河南延津北)、(今河南鄭州東北);召公之子封於(今北京)。主要的異姓諸侯則有:殷貴族微子啟封於(今河南商丘附近),姒姓封於(今河南杞縣),嬴姓封於(今河南寧縣西北),妘姓封於(今河南淮陽)等等。[2]:386最初的封建主要集中在中原,是建國工作的一部分,在之後並沒有繼續推廣。這些封國以人群為主體,常常遷徙數百里乃至上千里。它們由河南向東、向南遷移,形成了周王室新的屏障。[4]:154

成康時代,周王實行賑濟貧困民眾、授田於民、明德慎罰的政策,因而農業生產頗有起色、人民生活相對改善、四方外邦來朝、政局穩定、人民和睦。然而康王晚期喜好征伐,據小盂鼎銘文,僅在與鬼方間的戰爭中就斬首四千八百多人,俘虜一萬三千餘人,與南方的淮夷和荊楚亦常有衝突,國民經濟陷入困境,為昭王時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筆。[6]:109-110

Remove ads

由盛而衰

周康王死後,子周昭王(瑕)繼位。昭王之時,王道微缺,西周國力開始走下坡路。昭王十六年,他親率大軍南征楚荊,直至江漢地區。南征共經3年,昭王還師渡過漢水時溺死,軍隊也遭覆沒。繼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滿),在位長達55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發展。穆王好遊行,致使朝政鬆弛。東方的徐國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過聯合楚國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經過昭穆時代,周朝實力削弱。這一時期,西北地區的戎狄部落逐漸興盛。穆王死後,周共王繄扈繼位,在位23年,其子囏繼位,是為周懿王。懿王在位期間,出現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的局面,周人深為所苦。周孝王是共王的弟弟[註 1],周懿王的叔父,在周懿王病死後繼承王位。孝王在位僅6年,死後由懿王之子燮繼位,是為周夷王。夷王在位時,諸侯來朝,下堂迎見,不敢坐受朝拜,顯示此時周天子的權威已大幅降低。同時, 周天子與諸侯的矛盾也開始尖銳化,周夷王曾烹殺齊哀公

共和與中興

Thumb
虢季子白盤記錄了虢宣公在公元前816年於洛河北岸大勝獫狁的事跡。

周厲王是周夷王之子,在夷王死後繼位。他在位期間連年戰亂,給民間帶來深重的疾苦。與此同時,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為壓制國人的不滿,厲王命衛巫監視,有謗王者即加殺戮。結果人人自危。前842年,國人大規模暴動,周厲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州市),結束了他長達37年的統治。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兩大臣攝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厲王死,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宣王勵精圖治,朝政有明顯起色,出現了中興的局面。但是宣王晚年,周朝重新出現了衰象。宣王干涉魯國的君位繼承,用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睦。宣王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遭敗績。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姜氏之戎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慘敗。

Remove ads

幽王之死

周幽王時,周室的危機更為嚴重。周幽王奢侈腐化,貪得無厭,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地方貪污不斷,卿士皇父將搜刮的財富運出關中,於向(今河南濟源)建都藏財富。前779年,命伯士伐六濟之戎失敗,使西戎更加壯大。關中發生地震、山崩和旱災,使得西周王畿的人民東逃東土。鄭桓公也聽從太史伯陽的建議,將鄭人東遷至虢國鄶國之間。平王東遷後,鄭人於此地重建鄭國,國都為新鄭(今河南新鄭[8]

周幽王十分寵愛褒姒[註 2],甚至廢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為后,立姬伯服為太子。姬宜臼投奔申國,周幽王出兵伐盟國姜姓申國。申侯就聯合繒國西戎犬戎反攻周幽王。戰亂期間,周貴族紛紛埋象徵權力的鼎、簋、盤等銅器後東逃東土。前771年,犬戎攻陷鎬京,殺周幽王與姬伯服於戲(今陝西臨潼東),盡取周賂而去,史稱犬戎之禍,西周結束[8]

幽王死後,諸侯共立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平王三年,避犬戎,捨棄鎬京,以雒邑成周為都,東周開始。

Remove ads

君主列表

更多資訊 諡號, 本名 ...
Remove ads

典章制度

畿服

西周繼承商代的內外服制,發展出了畿服制度,它是與分封制相適應的。周王直接治理的地區稱作王畿,是王朝的中心。王都以外的地區則按離王都距離和關係遠近劃分為諸服,有五服、三服、六服、九服等說。《國語·周語上》記載公謀父之說,將畿服分為五服。甸服為王畿,侯服、賓服為華夏族各諸侯,要服、荒服則指邊遠的外邦部族[10]:146,只有周「王母弟甥舅」的諸侯國才可以被視為華夏[11][12]

畿服制度將納貢作為義務加給諸侯,如若諸侯不從,則天子可以武力相加。納貢的方式和時間則有服數決定。據《國語》記載稱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宗法制度

西周建立了一套宗法制度,配合和維繫封建制度的發展。宗法制度規定天子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繼承,其他兒子則被分封為次一級的職位,即諸侯卿大夫。這兩種制度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鞏固周朝的統治。 實行以宗法為基礎的分封制。宗法源於氏族社會,突出父權和族權。商代時父系家長制就已存在,到後期官職由宗族族長世襲已十分普遍,至周時更發展為系統的統治體系。[13]:111宗法制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階層內部的穩定、和諧。

Thumb
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

封建

周朝代商之際,初分為公、監、侯、伯、子五等,三監之亂後改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襲罔替。 諸侯有封地國,對封國具統治權。 各封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例如:楚國等置執圭、執帛等爵位。 卿及大夫有封地邑,對封邑同樣具統治權,唯受命於諸侯。依據《孟子‧萬章篇》所述,「天子之製,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廢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改行郡縣制,出現了有別於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徹侯、君等。這些新設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大多數都不能世襲。

命卿

在諸侯封國中,隨著諸侯的爵位高低,為了方便監視,命卿權力亦由天子限制。例如:公、侯三卿全由天子任命;伯三卿,二卿由天子任命;子、男二卿,ㄧ卿由天子任命。卿以下職位(大夫和士)皆由諸侯自由任命。天子任命之諸侯大多是擔當掌管司法的大正或是掌管軍事的司馬。故諸候在封國內沒有獨立的管治權。

第一次封建

周武王實行第一次封建,原因有三:首先是為了安撫殷民,同時加以監視;其次是進行武裝移民,藉此擴展勢力;還有就是籠絡人心,以鞏固周朝的統治。封建實際上是分封諸侯,即將土地分給諸侯去建立他們的管轄範圍。周初第一次封建的經過和內容,主要有以下數項:

  1. 武王克殷後,自動退出殷都,封紂王的兒子武庚到那裡,繼續管理商的遺民;
  2. 武王在殷的附近,分封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目的是監視武庚,稱為「三監」;
  3. 武王定都於鎬京後,又分封親屬和功臣為諸侯,這些封國大多數集中於黃河南岸。

第二次封建

周公平定了三監之亂,實行第二次封建。目的有是為了分化殷地遺民,防止殷民再次起來叛變;鞏固周朝的統治,作為王室的屏藩;以及擴大統治範圍,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第二次封建的內容主要包括:把殷人舊地分封為二國,以方便統治;大封親屬和功臣,作為王室的屏藩;周公特意把第一次封建的一些封國向東移,部分更遠至東方海邊,藉此擴大統治範圍,並將殷人的封國包圍其中,以防其再生叛亂。其中如將姜尚之子呂伋封在山東的召公奭之子封於,加強對東方的控制。

分封諸侯的作用

周武王和周公總共分封71國,其中姓姬的諸侯佔了53個,可見周初兩次的大封建,所分封的諸侯多數是周王的同姓子弟,其次才是功臣。在封建制度下,周王又稱為「天子」,具有高高在上的權威,分封諸侯的作用,就是要他們作為中央的屏藩。

此外,諸侯的爵位,分為等五等。諸侯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定期朝見天子,並帶兵隨天子作戰。

徐智認為:「西周的封建自是因周室征服中國,分遣其人眾一控御四方,但封建制度的建立,並不與生產工具的改變相伴隨。……是以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是為了軍事與政治的目的,頗不必用經濟發展的理論當作歷史演化過程中必經的一環。」

周朝封建制度的瓦解

周天子在地位上的變化,是其封建制度瓦解的主要原因。封建制是以天子為首,由上而下的系統。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後,因其弒父之嫌及諸候不再擁護,地位日降,終至「王命不行」,乃諸侯崛起之時,霸政時代開始。為迎合需要,郡縣萌芽,世卿世祿式微,上下階級被打破,平民地位上升,經濟教育權力下放。宗法隨時間淡化,封建面臨崩潰。及至三家分晉,戰國開始,上述情況發展更盛,改變趨勢銳不可擋。「周初千八百國,至春秋之初,僅存百二十四國。春秋諸國,吞並小弱,大抵以其國地為縣。因滅國而特置縣,因置縣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漸變為郡縣之制。」 在秦滅六國之戰後,秦朝廢封建,置郡縣,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統治制度。

法制

西周初年刑法分「輕典」、「中典」、「重典」,合稱「三典」。西周中期,階級矛盾尖銳,周穆王呂侯參照夏朝的贖刑制度制定《呂刑[14],有墨、劓、剕、宮、大辟五刑,共三千條。後來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等四種刑罰,稱為九刑[15]

經濟

青銅農具使用比商代更為廣泛,排水與引水技術掌握較好,農作物中桑麻瓜果都有栽培種植。手工業部門多,分工比商代更細,有「百工」之稱,商業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在「國」與「都」中,出現了更大的市場

西周實行井田制度。每個男性主要勞動力授田百畝(相當於現在31畝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間更換一次分配的田地。當時普遍採用熟荒耕作制,使得農業生產有了很大進步。

西周時期,商業發達,有專門從事貿易活動的商人。海貝、海蚌和占卜用的龜甲等,往往都是從遠方貢獻和交換來的。海貝當時也作為貨幣,以朋為單位計算。舟船和馬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社會生活

採集是當時平民的主要日常生活來源,而狩獵則是貴族的娛樂活動。周朝是多妻民族,因此引進了宦官制度,直接影響了中原文化,直到清朝滅亡為止。

西周的製及製技術十分進步,不過器皿多半為灰色。雕製玉器的數量減少。[16]

教育

辟雍是西周時的大學,貴族子弟在這裡學習禮儀、音樂、舞蹈、騎馬等。辟雍和上庠、東序、瞽宗、成均合稱五學。

軍事外交

西周時各諸侯國的軍隊並不由國君掌握,而是在周天子的守臣手中。周朝建立以後,仍不斷用兵,常和荊楚鬼方嚴允東夷淮夷等鄰邦發生戰爭,互有勝負。《詩經·采微》描述當時周王朝與玁狁作戰情況和士兵的艱苦戰鬥生活:「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與此相反,更多的則是與鄰邦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

文化

青銅器

Thumb
西周青銅鼎
Thumb
西周青銅

文學

尚書》中的《周書》和《逸周書》是經過後人選編而保存下來的西周文獻典籍的一部分。這些篇章是當時的重要歷史文獻,文章結構複雜,文辭簡練,表現了當時嚴謹的文風。 《詩經》收集有西周的詩歌三百餘篇。其中的《周頌》、《大雅》、《小雅》和《國風》中《周南》、《召南》以及其他部分篇章,是西周時期的作品。這些篇章,有的是王室用於廟堂的頌歌,有的是貴族們的歡樂和怨尤聲,而國風中的大部分篇章是下層庶民的真情流露和對貴族統治者的憤怒控訴,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面貌。這是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文化進步的重要表現。西周流傳下來的甲骨文與青銅銘文,與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時期出土的器物較多,銘文的篇幅也較長,所以成為金文的主要部分[17]

建築

西周銅器建築圖像,已知最早一件表現建築的銅器是夨令簋,約鑄於西周成王、康王時期。器座四角有四柱,柱頭有櫨頭,櫨斗間有橫楣,楣上有矮柱。另在陝西省扶風縣出土一件蹲獸方鬲,約鑄於西周中期。器下作屋形,前有雙扇門,門扇框架呈日字形,上下鑲版。門上下用連楹和門枕固定在門楣、門檻上。屋的左、右、後三面有田字格窗。傳世的還有一件方鬲,同前者相似,但屋有前廊,廊外緣有田字格欄杆。這些雖不是建築全部形象,但可看出西周建築的某些風貌。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