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二世一重因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二世一重因果,佛教術語,是《成唯識論》記載的曾流行於唯識學派中的一種緣起理論,類似於分位緣起的三世二重因果說,但是以二世而不再按三世劃分十二緣起支

概述

二世一重因果學說中,二能引支、五所引支和三能生支,共為因,

  1. 二能引支:二所生支為果,以此因果所相隔的死生劃分為二世,只施設一重因果,能夠解說順生受業順後受業[1]
  2. 五所引支:識、名色、六處、觸、受五種子,為五所引支,實為同時由業薰發,而依據總別等差異, 假說前後[2]
  3. 三能生支:而五種之當來果,識乃至受五分位,則攝於生支中[3]

學說內容

玄奘成唯識論》:

十二緣起支三分,前七支造業[2],中三支潤業[5],後二支受果[3];以潤業之身死,受果之身生,這個死生間隔為世;十二支中,前十支為因,後二支為果;如果煩惱業因在過去世,則異熟果在現在世或未來世;如果煩惱業因在現在世,則異熟果在未來世。

學說起源

此學說可考見於《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6],《瑜伽師地論》在緣起支定義中分別介入了五種子,但未將其中的五緣起支等同於五種子,《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有類似詮釋[7]

有關理論淵源更可上溯至十二緣起支前際、後際二分中,有愛是遍行的理論[8],並隱約於小部無礙解道》中[9]

現代研究

宇井伯壽認為,二世一重因果起於護法的學說[10]

注釋與引用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