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雲滴有效半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雲滴有效半徑(或雲有效半徑、雲粒子有效半徑,或根據上下文簡稱有效半徑)是雲滴大小分布的加權平均值[1]該術語於 1974 年由James E. Hansen和Larry Travis提出,定義為液滴尺寸分布的三階矩與二階之比,用於反演遙感數據。 [2]從物理的角度來看,它是雲滴粒子的面積加權半徑。在數學上,計算公式為

.

水雲和冰雲的有效粒子半徑值不同:前者約為 14 μm,而冰約為 25 μm。研究還表明,海洋上空的有效雲滴半徑比地面上大 15%-20%。相比之下,陸地和海洋的冰顆粒大小差異要小得多(只有 5%)。 [3]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