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大伯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亞大伯斯,也稱雅達巴沃、雅達巴奧、耶達巴奧

是諾斯替主義教派所相信存在的一個邪惡神和巨匠造物主,在偽經《約翰密傳》中有所涉及。
其被一些諾斯替主義者認為是巨匠造物主,被認為就是舊約中的主,但諾斯替主義者並不認為祂是唯一的神與至高神,反而認為祂是不完全、缺少靈知的假神或次等神,認為其「除我以外沒有別神」是狂妄自大且無知的表現,認為其是因為無知感知不到其他的神,
諾斯替主義認為的起源與創造
諾斯替主義者認為其起源不是什麽「自流永在」,而是一個錯誤的產物;在《約翰密傳》等諾斯替經典中,亞大伯斯是由一位名為索菲亞 的神體所生。索菲亞是至高神流溢出的眾多神體之一,她因未經配偶同意,試圖獨自模仿至高神而產生了一個有缺陷的意念,這個產物就是亞大伯斯,祂因為愚昧無知,所以自稱「唯一真神」 祂雖然從母親處繼承了光明之力,卻將其運用於邪惡領域。索菲亞統攝著八重天,而這位巨匠造物主則掌管七重天界。亞大伯斯另創造了六位執政官及其從屬,然而他創造的天使最終群起反叛。為維持統治,他構築了物質宇宙作為囚籠。
在創世過程中,亞大伯斯耗盡了自身的神聖能量。當他將靈魂注入最初的人類亞當體內時,索菲亞趁機為其灌注了靈性的神聖火花。創造物質世界後,亞大伯斯又孕育出象徵萬惡之源的蛇形靈體。光明存在索菲亞藉助蛇引導了人類的墮落——亞當與夏娃食用禁果獲得智慧後,最終背棄了亞大伯斯。作為懲罰,亞大伯斯將他們逐出以太境界的伊甸園。
這位造物主持續試圖剝奪人類意外獲得的光明火花,或將他們禁錮於奴役狀態。為迫使人類承認其神性,他屢施懲戒:因人類拒絕崇拜,他降下滅世洪水,幸得索菲亞或普羅諾亞等陰性神力拯救挪亞;他與亞伯拉罕立約,要求其世代侍奉;雖命聖經先知宣揚其榮耀,但這些先知在索菲亞影響下仍喚醒人類對神聖本源的記憶,為基督降臨預備道路。
在索菲亞策動下,亞大伯斯安排童貞瑪利亞孕育耶穌,並差遣施洗約翰為其鋪路。在亞大伯斯主導的洗禮儀式中,索菲亞進駐耶穌身體,通過其教導人類終極歸宿應是光明國度(靈性世界)而非黑暗王國(物質宇宙)。耶穌直至受洗後才獲得行神跡的神聖能力。由於基督言行持續瓦解其統治根基,亞大伯斯最終將耶穌釘上十字架。而在殉道之前,基督早已脫離肉身軀殼,重返靈性世界。
Remove ads
詞源
Yald' Abaoth。其中 Yald' 為阿拉姆語:ילדא,羅馬化:yaldā[c],但在此處被翻譯為「生出者」,而非「孩子」;而 Abaoth 則是一個在魔法文獻中得到證實的術語,源自希伯來語:צבאות,羅馬化:Tzevaot,字面意思為「撒巴奧特,萬軍」,此為猶太教中神的名稱之一。因此,他將 Yald' Abaoth 解釋為「萬軍之生出者」。
馬修·布萊克對此提出異議,因為在一些諾斯替文獻中,撒巴奧特是亞大伯斯其中一個兒子的名字。相反,他提出該名稱的第二部分應是猶太阿拉姆語:בהתייה,羅馬化:behūṯā,字面意思為「羞恥」。該詞與希伯來語:בושה,羅馬化:bōšeṯ 同源,後者是希伯來聖經中用來替代巴力神名的詞彙。因此,布萊克的提案將阿拉姆語:ילדא בהתייה,羅馬化:yaldā behūṯā,解釋為字面意思是「羞恥/巴力之子」。
在其1967年提出的詞源學中,阿爾弗雷德·亞當已經偏離了當時的主流觀點,他與索勒姆類似,將阿拉姆語:ילדא,羅馬化:yaldā 翻譯為德語:Erzeugung,字面意思為「生出、產生」。他認為名字的第二部分源於敘利亞語:ܐܒܗܘܬܗ,羅馬化:ˀabbāhūṯā,字面意思為「父性、父權」。然而,他將其更廣泛地解釋為描述「生殖的力量」;從而暗示該名字的含義是「生殖力之產出」。
羅伯特·M·格蘭特於1957年提出,Ialdabaoth 源自 Yahweh Elohe Zebaoth,即「萬軍之耶和華神」(希伯來語:צבאות,羅馬化:Tzevaot,字面意思為「撒巴奧特,軍隊」),這是以色列神的一個名號,其多種形式見於《撒母耳記上》1:3、《撒母耳記下》7章、《阿摩司書》(3:13, 5:15-16, 27 及其他地方)、《列王紀》、《耶利米書》、《撒迦利亞書》3:10 和《詩篇》89:9 。他指出,從「z」 轉變為 「d」 或 「t」 的現象有時在阿拉姆語中可以見到 。 西蒙娜·佩特爾芒 通過分析諾斯替神話文獻,對索勒姆的詞源學提出了反對論據,並推導出它源自 Iao Sabaoth(此名在《希臘魔法紙莎草》中有記載)——這可能獨立于格蘭特的發現,儘管她並不排除自己曾在某個時候讀過格蘭特的文章
Remove ads
形象起源
希臘魔法紙草中描繪的驢頭神賽特
描繪被釘十字架的耶穌為驢頭神的亞歷克梅諾塗鴉
自公元前7世紀亞述征服埃及後,塞特神因其作為外來者之神的身份而被埃及人視為邪神,不再受到普遍崇拜。至遲在公元前200年,希臘化埃及的托勒密王國形成了一種傳統,將猶太教的神雅威與埃及神塞特視為同一存在。
在形象演變方面,希臘化時期後的塞特神形象與早期多種動物特徵混合的造型產生分歧,固定為驢首人身的形態。希臘化的"神祇對應"詮釋法被埃及人採納,在此框架下他們將塞特與希臘神話中獅吼蛇形的混沌怪物堤豐相融合。
《希伯來聖經》記載的出埃及敘事中,猶太人作為被法老奴役的民族,其神雅威以降十災摧毀埃及、污染尼羅河、擊殺長子為報復。猶太民族向托勒密王國希臘化城市(如亞歷山大)的遷徙,促成了《七十士譯本》——希伯來聖經希臘文譯本的誕生。悲劇詩人以西結還將出埃及故事改編為希臘戲劇《導引》,在亞歷山大城向埃及與猶太觀眾演出。埃及知識界對該故事持負面態度,認為其褻瀆本國神祇並歌頌本民族苦難,由此催生了一批改寫作品,通過顛倒敘事細節來嘲諷猶太人並頌揚埃及神祇。
在此文化衝突背景下,埃及學者發現雅威在敘事中的特質與塞特神高度契合(皆關聯外邦、荒漠與風暴),同時注意到希臘化猶太人使用的神名"伊阿奧"與埃及驢子"伊奧"的發音相近。這催生了針對猶太教動物崇拜指責的反擊理論:真正崇拜驢形神的正是猶太人自己——他們供奉的實為驢首人身的塞特神。
這種基於埃及本土認知的"猶太驢崇拜"指控,隨後傳播至不熟悉塞特神背景的希臘羅馬世界。在流傳最廣的版本中,塞琉古國王安條克四世劫掠耶路撒冷聖殿時,據稱在至聖所內發現了驢偶像;歷史學家塔西佗亦記載猶太人在聖殿供奉野驢雕像。基督教興起後,該指控延伸至其信徒群體,現存最早的耶穌受難像——亞歷克梅諾塗鴉即描繪了信徒朝拜驢首釘十字架神像的場景。
根據學者利特瓦的研究,這一源遠流長的"驢神"傳統,構成了諾斯替派發展亞大伯斯信仰的理論基礎。
常見形象以及現在的爭端
一般常見的形象亞大伯斯以動物形態呈現,有獅子頭和蛇的身體;有人稱這一形象綜合了獸性的力量與蛇的詭譎,象徵著其對物質世界的暴力統治與對靈性的束縛 因此這個形象有時也被稱為「獅頭蛇」,在中文網際網路上的新諾斯替主義復興者會貶損主流基督徒(如公教徒,有一定神學素養的新教徒等)為「獅頭蛇奴隸」,用以諷刺他們被認為是受到了亞大伯斯(即舊約上帝)的欺騙和奴役,如諾斯替主義文章或者觀點視頻被舉報下架,時常會有人說「獅頭蛇奴隸」幹的[1][2][3]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