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爾科夫斯基效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亚尔科夫斯基效应
Remove ads

亞爾科夫斯基效應(英語:Yarkovsky effect), 亦稱雅科夫斯基效應、雅可夫斯基效應,是指當小行星吸收陽光和釋放熱量時對小行星產生的微小的推動力。準確來說,即是一個旋轉物體由於受在太空中的帶有動量熱量光子的各向異性放射而產生的。此效應在直徑10厘米至10公里的天體流星隕石小行星)上較為明顯。

Thumb
亞爾科夫斯基效應:
1. 來自小行星表面的輻射
2. 正向自轉的小行星
2.1 小行星表面"下午"的位置
3. 小行星公轉軌道
4. 來自太陽的輻射

發現的歷史

此效應由俄羅斯土木工程師伊凡·亞爾科夫斯基(1844年-1902年)利用工餘時間研究科學問題時所發現。約在1900年時他在一本小冊子寫上「太空中自轉的天體受太陽光照射加熱使其受力,軌道上的小天體因此受到微弱但長期性的影響,尤其是流星和小行星。」 若不是愛沙尼亞天文學家恩斯特·厄皮克在1909年間讀到亞爾科夫斯基的筆記,那亞爾科夫斯基非凡的洞察力就不會公諸於世。數十年後,奧匹克回憶起那本小冊子,討論到亞爾科夫斯基效應對於太陽系中移動的流星,有著可能的重要性[1]

測量

亞爾科夫斯基效果在從1991年到2003年的12年中在小行星6489上被首次測量出。小行星6489(葛耒夫卡)的軌道在1991年,1995年和1999年以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射電望遠鏡被精密地測出[2]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