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戰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戰艦(德語:SMS Schleswig-Holstein[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04年至1906年間建造的五艘德國級前無畏戰艦的末艦,以普魯士時期的省份什列斯威-霍爾斯坦命名。它於1905年8月18日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開始龍骨架設,1906年12月17日下水,至1908年7月6日交付海軍使用。艦隻裝備有四門280公釐主砲,最高航速為18節(33公里每小時)。其所在的艦級在入役之初便已淪為過時,無論在尺寸、裝甲、火力和速度上都不如英國革命性的「全裝重型火砲」戰艦無畏號。
![]() | |
歷史 | |
---|---|
![]() ![]() ![]() | |
艦名 | 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 |
艦名出處 | 什列斯威-霍爾斯坦[1] |
下訂日 | 1904年6月11日 |
建造者 | 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 |
鋪設龍骨 | 1905年8月18日 |
下水日期 | 1906年12月17日 |
入役日期 | 1908年7月6日 |
結局 | 1944年被炸沉;後被打撈擱淺在海灘上,用作靶船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德國級戰艦 |
船型 | 前無畏艦 |
排水量 |
|
船長 | 127.6公尺 |
型寬 | 22.2公尺 |
吃水 | 8.21公尺 |
動力輸出 | 16,767匹指示馬力(12,503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3軸三脹蒸汽機、12台鍋爐 |
船速 | 19.1節(35.4公里每小時) |
續航力 | 5720海里以10節 |
乘員 | 35名軍官、708名士兵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在一戰期間,它曾作為公海艦隊第二戰鬥分艦隊的一份子投入前線服役,高光時刻便是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在海戰過程中有所行動,並被一枚大口徑砲彈擊中。日德蘭之後,帝國海軍將該艦下放至易北河口擔當警戒值勤,直至1917年底退役。作為《凡爾賽條約》允許德國保留的少數戰艦之一,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於1920年代再次被迫投入艦隊服役。1935年,這艘舊戰艦被改裝為供海軍學員使用的訓練艦。
1939年9月1日凌晨,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向位於但澤西盤半島的波蘭基地發動襲擊,打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砲。該艦在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都被用作訓練艦,直至1944年12月在哥滕哈芬遭英國轟炸機擊沉。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隨後被打撈上岸,供蘇聯海軍作靶艦使用。自1990年起,該艦的艦鍾在德勒斯登的聯邦國防軍軍事史博物館內展出。
設計

1900年,時任國家海軍辦公室國務秘書的海軍中將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促成第二部《德國艦隊法》的通過,為接下來十七年新建20艘戰艦提供了資金保障。第一批是五艘布藍茲維級戰艦,於20世紀初開始建造;此後不久,設計工作進行了後續改進,成為德國級。德國級艦隻與布藍茲維級大體相似,惟裝甲防護有所改進。它們還棄用了用於支承副砲的翼砲塔,並將副砲安置在傳統的砲廓內,以節省重量。[2][3]然而,隨著裝備了十門12英寸(300公釐)主砲的英國戰艦無畏號於1906年12月入役,[4]其革命性設計使得當時德意志帝國海軍的所有主力艦都淪為二流,其中便包括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5]
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的全長為127.6公尺,有22.2公尺的舷寬和8.21的吃水深度。其標準排水量為13200噸,滿載排水量可達14218噸。艦隻配備了三台三脹式蒸汽機和十二台燃煤水管鍋爐,額定功率為12,503千瓦特(16,767匹指示馬力),最高速度為19.1節(35.4公里每小時)。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不僅是同級中航速最快的,也是最省燃料的成員之一。在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巡航速度下,它可以航行最多5,720海里(10,590公里)。[2]其標準船員編制為35名軍官及708名水兵。[6]
艦隻的主艦砲為安裝在兩座雙聯裝砲塔內的四門280公釐40倍徑速射砲[註 2]。副砲則由十四門獨立安裝在艦舯砲廓內的170公釐40倍徑速射砲組成。另有單架安裝的二十二門88公釐35倍徑速射砲主要用作防禦魚雷艇。此外,該艦還配備了六具450公釐魚雷發射管,其中艏、艉兩端各一具,兩邊舷側各兩具,均置於船體的水下部分。[8]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受到克虜伯生產的滲碳裝甲保護。其裝甲帶在艦舯堡壘的厚度為240公釐,用於保護其彈藥艙及輪機艙,而船體兩端則覆以較薄的板材。它的的主甲板裝甲厚度為40公釐,主砲砲塔的裝甲則有280厚。[9]
服役歷史
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是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成員[註 3]由德意志帝國海軍以合同代號「Q」進行訂購。它於1905年8月18日在基爾弗里德里希·克虜伯日耳曼尼亞船廠動工,[2]至1906年12月17日下水,成為德國海軍的最後一艘前無畏艦。[1]在下水儀式上,由來自什列斯威-霍爾斯坦的德國皇后奧古斯塔·維多利亞主持為艦隻洗禮命名,其夫君德皇威廉二世也出席儀式;而身為什列斯威-霍爾斯坦公爵的恩斯特·京特則發表了下水演說。[11]
完成舾裝後,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於1908年7月6日入役以投入海試。其船員大多來自姊妹艦西利西亞號。9月21日,該艦被編入其姊妹艦所在的公海艦隊第二戰鬥分艦隊。[1]11月,艦隊與分艦隊操練在波羅的海舉行。[12]在接下來的五年裡,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所參與的訓練方案皆遵循類似的模式:春季進行艦隊演習,隨後在夏季巡航前往挪威,並在秋季進行額外的艦隊訓練。這包括1909年7月7日至8月1日的另一次駛入大西洋的巡航。[13]
自1910年9月起,海軍上校弗里德里希·伯迪克開始指揮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並在接下來的三年內擔任此職。[14]1911年10月3日,該艦重返第二分艦隊。1912年中期,由於阿加迪爾危機,這年的夏季巡航僅限於波羅的海,以避免在與英國和法國的緊張局勢加劇期間暴露艦隊。[13]1913年,該艦還以優異的演習射擊成績贏得了「德皇砲術獎(Kaiser's Schießpreis)」。1914年7月14日,前往挪威的年度夏季巡航啟動。但七月危機期間的戰爭威脅使得行程縮短,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及第二分艦隊餘部在不到兩周內便返回了威廉港,為戰爭做準備。[12][13]
1914年7月戰爭爆發時,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被派往易北河口擔當警戒值勤,而艦隊餘部也都被動員起來。[1]10月下旬,它及其姊妹艦們被送到基爾,以對水下防護系統進行升級,使它們更能抵禦魚雷和水雷攻擊,之後第二分艦隊重新加入了艦隊。[12]1914年12月15至16日,該分艦隊負責掩護海軍少將弗朗茨·馮·希佩爾麾下的第一偵察集群大巡洋艦突襲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1]在這次行動中,由十二艘無畏艦和八艘前無畏艦組成的德國戰艦編隊一度駛至距離英國一個孤立分艦隊的六艘戰艦約10海里(19公里)的範圍內。然而,與對方其它驅逐艦之間在黑暗中的零星衝突使得公海艦隊時任總司令、海軍上將腓特烈·馮·英格諾爾誤判自己面對的是整個大艦隊主力。根據德皇威廉二世的命令,為避免不必要的冒險,英格諾爾中斷了交戰並調轉戰艦返回德國。[15]1916年4月,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拆除了其中兩門88釐毫米速射砲,改為裝備88公釐高射砲。[1]
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還參加了1915年4月21日至22日前往多格灘的艦隊推進。9月11日至12日,第二偵察集群又在第二分艦隊的支援下前往斯瓦特灘展開了一次布雷行動。隨後,艦隊於10月23日至24日再度進行掃蕩,但都無功而返。1916年3月5日至7日,第二和第三戰鬥分艦隊的無畏艦開進北海;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和第二分艦隊餘部則留在德意志灣,隨時準備出發支援。4月24日至25日,它們在砲擊雅茅斯及洛斯托夫特的行動中重新加入艦隊。[12]在前預定目標的途中,大巡洋艦塞德利茨號因不慎觸雷而被迫提前返航,其餘艦隻則繼續執行任務。由於能見度不佳,大巡洋艦僅對雅茅斯和洛斯托夫特的港口進行了短暫的砲擊。行動亦很快被叫停,並在英國艦隊尚未及攔截前離開。[16]

海軍上將賴因哈德·舍爾作為公海艦隊的新任總司令,計劃立即發動進入北海的另一輪襲擊,但塞德利茨號的損壞和第三分艦隊幾艘無畏艦的冷凝器故障導致計劃被迫推遲至1916年5月底。[17]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此時是海軍少將弗朗茨·毛弗麾下第二分艦隊第四支隊的最後一艘艦,位居德國戰列線的末端。[18]在「向北疾行」期間,舍爾下令艦隊全速追擊正在撤退的英國第5戰鬥分艦隊。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及其姊妹艦的速度明顯不如更快的無畏艦,並迅速落後。[19]與此同時,舍爾指示漢諾威號置於德國戰列線的末端,這樣他便可在陣型的兩端都有一艘旗艦。[20]至19:30,大艦隊已經抵達現場,面對舍爾具有明顯的數量優勢。[21]公海艦隊的機動性受到航速較慢的德國級艦隻的影響而嚴重受阻;如果舍爾下令立即轉向往德國,他將不得不犧牲速度較慢的艦隻才能順利逃脫。[22]
舍爾決定用「掉頭交戰」來逆轉艦隊的航向,這一機動要求德軍戰列線上的每一艘艦同時轉向180度。[23][註 4]由於落在後方,第二戰鬥分艦隊無法在轉向後遵循新的航向,並脫離了德國戰列線。[25]毛弗曾考慮將他的艦隻移動至戰列線尾端,跟隨在第三戰鬥分艦隊的無畏艦之後;但當他意識到此舉將會對希佩爾將軍麾下的大巡洋艦機動造成干擾後,他決定放棄這一舉動。作為替代,毛弗試圖將其艦隻置於戰列線的最前端。[26]然而,當第二分艦隊抵達戰列線的領頭陣位時,舍爾又下達了另一次「掉頭交戰」令,使它們置於公海艦隊的後方。[27]至21:00,舍爾已要求艦隊完成第三次轉向,但由於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及其分艦隊僚艦的速度緩慢,它們脫離了陣位,落到艦隊非交戰的一側。[28]
在戰鬥首日晚些時候,希佩爾麾下已嚴重受損的大巡洋艦遭到了其英國同行的追擊。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和其它所謂的「五分鐘艦」[註 5]遂通過在對方戰列巡洋分艦隊之間穿行來提供支援。[30]這些艦隻的交戰時間很短,很大程度上是受制於能見度低。由於能見度太差,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上的砲手根本無法辨認目標,也沒有利用主砲開火。至21:35,一枚大口徑砲彈擊中了該艦的左舷,[30][註 6]它在艦體上撕開一個直徑約40公分寬的孔洞,進而穿透至內部的砲廓裝甲後爆炸。[32]共造成3人陣亡,9人負傷。[33]毛弗認為繼續與更強大的戰鬥巡洋艦交戰是不明智的,遂下令向南轉舵8點離開,英國人沒有進一步跟隨。[34]
31日深夜,公海艦隊重編為夜間巡航隊形返回德國。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位居戰列線的後方,但領先於黑森號、漢諾威號以及大巡洋艦馮·德·坦恩號和德夫林格號。[35]03:00左右,英國驅逐艦群曾向艦隊發動了一系列攻擊,其中部分是針對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36]不久之後,波莫瑞號被英國驅逐艦衝擊號發射的至少一枚魚雷擊中;撞擊引燃了彈藥艙,並伴隨著一次巨大的爆炸被摧毀。在此過程中,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被迫掉頭以規避驅逐艦的魚雷。[37]在05:00過後不久,漢諾威號及其它幾艘艦又反覆錯誤地向它們認為是英國潛艦的目標開火。[38]
儘管夜間戰鬥激烈,公海艦隊還是成功突破了英國的驅逐艦群,並於6月1日04:00抵達犄角礁。[39]數小時後,艦隊進一步抵達威廉港,並由未受損的拿騷級和黑爾戈蘭級無畏艦在錨區外圍組成防禦陣位。[40]在整場戰鬥過程中,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僅發射了二十枚170公釐砲。[41]
1916年6月25日,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被送入船塢進行維修。[1]德意志帝國海軍隨後決定撤掉餘下的四艘德國級艦隻,因為它們已然過時且容易遭受水下攻擊——波莫瑞號的的損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42]此後,該艦被充當德國U艇的標靶,除了在1917年2月12日至23日期間曾臨時擔任警戒艦。1917年4月,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被發往易北河口的阿爾滕布魯赫,並於5月2日在當地退役。隨後,該艦遭解除武裝,編入第五潛艦區艦隊,成為駐不來梅港的一艘宿營船。它於1918年被轉移至基爾,在那裡一直駐泊至戰爭結束。[1]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德國與協約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德意志帝國海軍改組為國家海軍。根據條款第181項,新海軍獲準保留八艘前無畏艦,其中兩艘將作為岸防儲備。[43]這意味著三艘德國級戰艦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漢諾威號和西利西亞號,連同五艘布藍茲維級戰艦將要繼續服役。[44]1926年1月31日,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經過全面改造後,以艦隊新旗艦的身份重新入役;它配備了新的射控系統,並為將官隨員擴建了艉部的艦艛。原170公釐副砲被替換為150公釐口徑,四具500公釐魚雷發射管則廓裝在前、後兩端的主甲板內,取代了原水下發射管。[45]
1926年5月14日至6月17日,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及其姊妹艦漢諾威號進行了一次深入大西洋的訓練巡航;在巡航期間,它曾於5月22日至30日到訪地中海的馬略卡島。6月1日至7日,該艦與亞爾薩斯號在巴塞隆納駐泊,然後於6月12日至14日進一步至維戈停留,並與黑森號、亞爾薩斯號和漢諾威號會合。在那裡,時任艦隊司令、海軍中將康拉德·莫姆森拜會了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46]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還於1927年3月30日至6月14日期間進行過另一次駛入大西洋的訓練巡航。它訪問了一系列伊比利港口,其中包括葡萄牙的里斯本,莫姆森將軍在那裡受到了葡萄牙總統奧斯卡·卡爾莫納的接見。[47]1927年12月,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回到船塢展開進一步改造,當1928年1月重新出現時,它的前桅煙囪已被集成至第二副煙囪,餘下的兩副煙囪都增大了,就如同其姊妹艦西利西亞號之前做的那樣。[45]
隨著新的德國級裝甲艦自1933年開始交付,老式戰艦逐漸退出前線服役。1935年5月,阿道夫·希特勒發起改革創立了德意志國防軍,國家海軍則被重組為戰爭海軍。[48]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自這年9月22日起不再擔任艦隊旗艦,並在1936年1月至3月和5月至7月期間改裝為一艘供海軍學員使用的訓練艦。這些改動包括拆除其上甲板餘下的150公釐砲和魚雷發射管,而兩個艉部鍋爐艙改為燃油模式,但前部的鍋爐仍然保留燃煤。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也從35名軍官及708名水兵減少為31名軍官及565名水兵。船員中補充了175名學員,[49]他們在西利西亞號和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艦上跟隨長途航行,後者曾於1936年10月航行前往南美洲和加勒比海,為期六個月。次年,它又環繞非洲巡航,1938-1939年的巡航則重返南美洲和加勒比海水域。[50]海軍上校古斯塔夫·基澤里茨基曾於1938年6月至1939年4月期間擔任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的艦長。[14]
1930年代中期,希特勒開始奉行日益激進的外交政策;1936年,他將萊茵蘭再軍事化,並於1938年完成了對奧地利的聯合和對蘇台德的吞併。[51]然後,他要求德國控制但澤,該城市在一戰後成為一個自由市。[52]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了入侵。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被部署在但澤港,它以8月的一次友好訪問為幌子,駐泊至西盤半島的一座波蘭軍用倉庫附近。9月1日04:47左右,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利用主砲向西盤半島的波蘭陣地開火,打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槍。[53]這些槍聲是地面部隊開始攻擊該設施的信號,[54]儘管隨後不久德軍在西盤半島戰役中的第一次地面攻擊被擊退。[55]第二次攻擊於當天上午晚些時候開始,地面部隊同樣得到了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的支援,但他們依舊未能在中午左右攻入設施。[56]
9月4日,魚雷艇G-196號和掃雷艇馮·德·格勒本號與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會合。[57]在後者的火力支援下,一支由德國步兵和工兵組成的部隊上岸奪取了倉庫。[58]波蘭人奮力拖延德軍的推進,直至9月7日10:30被迫投降。[59]波蘭投降後,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開始砲擊波軍設在海爾和雷德洛沃的陣地;相關行動一直持續至9月13日。[58]在9月25日至27日之間,這艘舊戰艦及其姊妹艦西利西亞號回到海爾;兩艦都進一步砲擊了當地的波軍陣地。[60]9月25日,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在海爾被波蘭的岸基砲台輕微炸損。[61]

德國軍隊隨後將注意力轉向西線,並於1940年4月入侵丹麥。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被分配至入侵部隊的海軍部門。連同魚雷艇克勞斯·馮·貝芬號和若干輔助艦一起,它們的目標是對占領科瑟和尼堡提供支援。[62]在入侵期間,該艦曾在艾厄斯島以西的大帶海峽短暫擱淺。[63]行動結束後,它被調回訓練崗位,成為訓練部隊指揮官的旗艦。[64]至1943年底,納粹當局考慮再度重新啟用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鑑於石油供應形勢的不斷惡化,該艦所保留的部分燃煤鍋爐成為它的一項優勢。因此,它於1944年2月1日再次入役,最初是作為一艘學員訓練艦,然後在同年晚些時候停靠在哥滕哈芬進行改裝。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按計劃將被改裝成一艘船隊護航艦,配備一套大大增強的防空武器,但在1944年12月18日被英國皇家空軍的轟炸機擊中三次後,它最終在淺水中沉沒。[65]由於艦隻已永久性失效,其船員被派到岸上協助保衛馬林堡。[62]
在蘇聯占領馬林堡之後,餘下的船員於1945年3月21日在殘骸內引爆裝藥,進一步摧毀了該艦。[66][67]戰後,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於1945年至1946年間由蘇聯海軍打撈上岸,並轉移至塔林。儘管有來源宣稱它是在當地或馬林堡拆解報廢,[66][68]但該艦實際上是1948年才被拖離塔林,並被擱淺至芬蘭灣的奧斯穆斯島附近的淺水區,以供長期作為靶艦使用。[69][70]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最後一次被用於射擊練習是在1966年左右,殘骸如今已被淹沒。[71]自1990年起,該艦的艦鍾在德勒斯登的聯邦國防軍軍事史博物館內展出。[66]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