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付費牆
禁止互聯網用戶在沒有付費訂閱的情況下訪問網頁內容的系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付費牆(英語:paywall)是以訪問限制來要求月讀者訂閱付費的手段。此種方法以新聞為盛[1][2]。多數媒體的付費紙本讀者和廣告收入,多年來一直在下降。再加上廣告封鎖器作用下,有報紙為了增加收入,而在自2010年代中期於網站上實施付費牆[3]。在學術界,閱讀學術論文通常要收費,並且要透過訂閱的學術圖書館獲得[4][5]。
付費牆也可用來吸引讀者訂閱紙本媒體。比方說,有報紙會提供線上內容和周日印刷版的遞送服務,價格比純線上內容更低[6]。包括《波士頓環球報》、《紐約時報》等媒體透過這個策略,來同時增加線上線下的收入[6]。
歷史
1996年,《華爾街日報》首先設立硬式付費牆[7]。截至2007中期,其大約有一百萬名線上閱讀者;2008年3月,這個數字成長到1,500萬[8][9]。
《泰晤士報》隨後效法《華爾街日報》,在2010年匯入硬式付費牆。這項決定隨後引發爭議:因為與《華爾街日報》相比,《泰晤士報》為綜合新聞網站。也有人認為使用者不可能為了新聞付費,而是在其他地方尋找免費資訊[10]。匯入付費牆後,該報的付費閱讀者增長到105,000名?[11]
與此對比,《衛報》拒絕匯入付費牆,理由為「信仰開放網路」與「關切社群」。後續研究指出被《泰晤士報》付費牆擋住的閱讀者大都流向《衛報》而去[12]。《衛報》之後開始嘗試諸如open API等各種增加收入的舉措。以《紐約時報》為首的其他報紙則在要不要實行或撤消付費牆的之間搖擺不定[13]。
事實上,也有︁付費牆匯入失敗、最終移除的個案[14]。懷疑付費牆模型的專家包括阿里安娜·赫芬頓,他在2009年的《衛報》上宣稱「付費牆已成為歷史」[15]。維基百科的聯合創始人吉米·威爾士在2010年將《泰晤士報》的付費牆稱為「愚蠢的實驗」[16]。有人認為,由於網路新聞相對較新穎,因此實驗是維持收入、並讓網路新聞閱讀者滿意的關鍵[17]。Aaron Chimbel認為網路的免費內容多得是,潛在的訂閱者見到付費牆的話,只會轉向免費來源。[18]早期實施付費牆的不利影響包括流向下跌、SEO不佳等[19] [14]。
付費牆至今仍為爭議焦點。評論各方在付費牆在媒體收入與整體環境影響方面僵持不下。付費牆批評者包含許多從商者、傳媒學者、資深記者、媒體分析家等,實例有Jay Rosen、Howard Owens、GigaOm的Matthew Ingram等。支持者則有沃倫·巴菲特、《華爾街日報》前出版者Gordon Crovitz、媒體大亨魯珀特·默多克等。甚至有人中途改變對付費牆的看法。路透社的菲利克斯·薩蒙(Felix Salmon)最初明顯質疑付費牆的效用,但後來表示其可能有所成效[20]。紐約大學媒體理論家克萊·舍基(Clay Shirky)最初對付費牆抱持懷疑,但在2012年5月認為報紙要「像《紐約時報》那樣實施數位訂閱服務,向最忠實的讀者獲取收入。」[21][22]
Remove ads
類型
付費牆模型有三種:「硬式付費牆」沒有免費內容,而是提示使用者付費以閱讀,收聽或觀看內容;「軟式付費牆」允許讀者使用某些免費內容,例如摘要;「計量式付費牆」允許讀者在特定時間段內訪問一定數量的免費文章,從而使使用者無需訂閱即可檢視,具有更大的靈活性[23]。
「更軟」的付費牆策略包括允許免費訪問選定內容,同時將付費內容保留在付費牆之後。
反應
專業人士對收費牆的反應參差不齊。關於付費牆的大多數討論都圍繞其作為企業的成敗。
關於讀者對付費牆的反應已有研究。由加拿大媒體研究協會完成的一項名為「加拿大消費者不願為線上新聞付費」的研究直接確定了加拿大對付費牆的反應。該研究對1,700名加拿大人進行了調查,發現92%的線上閱讀新聞的參與者寧願找到免費的替代方案,也不願為自己喜歡的網站付費(相比於82%的美國人[24])。另有81%的人表示,他們絕對不會為他們首選的線上新聞網站付費[25]。
倫理影響
美國有研究發現,由於高品質內容被擋在付費牆之外,導致在美國,支援美國保守主義、陰謀論、假新聞網站等無付費牆的免費資訊影響力大增[26][27][28]。
應對策略
使頁面在禁用Javascript的情況下顯示,例如使用archive.is存檔頁面不含JavaScript的版本或安裝NoScript擴充以封鎖JavaScript可以繞過一些線上付費牆。
關連條目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