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莉莎白王后號郵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伊莉莎白王后號(英語:RMS Queen Elizabeth)是一艘被冠以「皇家郵船」的遠洋班輪。與瑪麗王后號遠洋班輪一起,她每周提供從英國南安普頓經法國瑟堡到美國紐約的豪華班輪服務。 它於約翰·布朗和他的公司在蘇格蘭克萊德班克建造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時,該建築被稱為赫爾552號。 該船於1938年9月27日下水,以時任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王后伊莉莎白命名,她在1952年成為王太后。伊莉莎白王后號是一艘比瑪麗王后號稍大一些的班輪,是當時以及之後56年裡建造的最大的班輪。它也是迄今為止噸位最大的鉚接船。她第一次服役是在1940年2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一艘運兵船服役,直到1946年10月她才作為一艘遠洋班輪服役。
是193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世界上最大和最豪華的遠洋班輪,全長1,031英尺,排水量達83,600噸,有「大西洋第一夫人」之稱。其後該班輪由香港船商董浩雲購買改裝為海上學府,惟於1972年改裝臨近完成時發生大火完全焚毀,海上的「宇宙學府」計劃告吹。[2]該火災是香港史上最大型的海上火災亦是唯一的「災難級大火」,釀成14人受傷。當時船隻停泊在青衣島和昂船洲之間,即現時九號貨櫃碼頭之位置 。
Remove ads
歷史
伊莉莎白王后號於1938年9月27日於英國建成下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用作運兵船,1946年起主要服務於大西洋兩岸。1971年,香港船商董浩雲斥資320萬美元購入該郵輪,計劃耗資1,200萬港元將其改裝成一所教育用途的流動大學,命名為「海上學府」。伊莉莎白王后號於1971年7月到達香港,在青衣島和昂船洲之間對開海面進行改裝,當時港督戴麟趾曾上船參觀。
海上學府原定於1972年1月15日試航。然而,啟航前6日(1月9日)上午11時30分[3],伊莉莎白王后號在青衣島和昂船洲之間對開海面進行最後改裝時突然起火,消防處接報後,於中午12時06分[4]列為一級火,當時最大的滅火輪葛量洪號、一號及二號消防船趕赴現場撲救,但發現火勢猛烈,於是在12時32分[5]跳升為四級大火。雖動員130名消防員,但火勢依然無法控制,全船甲板以上已有80%[5]的結構焚燒中,冒出龐大濃煙,香港消防處遂於下午1時30分[5]發出香港史上唯一的災難級火災災情警報。由於火勢略為減弱,晚上20時26分[5],消防處宣佈取消災情警報。當時董浩雲之子董建華正在船上會議室主持會議,最後及時決定棄船和逃生,並與父親董浩雲通電話,泣告大火經過[6]。船隻焚燒了24小時後以45度角傾側半浮沉載於水中,火燼於101.5小時後終告完全撲滅,1974至75年間被拆毀解體。
Remove ads
流行文化
電視劇(麗的電視)
著名船員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