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恩·麥克連
英國男演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伊恩·麥克連爵士,CH,CBE(英語:Sir Ian Murray McKellen,1939年5月25日—)是一位英國男演員,被譽為是英國最傑出的演員之一。
![]() |
伊恩·麥克連的戲路甚廣,包括在舞台上演出嚴肅的莎士比亞劇作、現代戲劇、到通俗的動作片電影,都有相當傑出的表現。他在舞台劇和電影演出中多次獲獎,1998年以《眾神與野獸》(Gods and Monsters)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在舞台劇和電影中則同樣扮演李查王三世一角並獲獎。近年,他參與了多部好萊塢高知名度的電影演出,著名角色包括於《魔戒》電影三部曲中飾演甘道夫(Gandalf)、在《X戰警》中的萬磁王(Magneto)及在《達文西密碼》中飾演李伊爵士(Sir Leigh)。
伊恩·麥克連是公開的同性戀者,他也因為爭取同性戀的權益而聞名,為英國最有影響力的同性戀組織「石牆」的發言人,並一直在為同性戀平等作努力。[1]1979年,他以傑出的戲劇貢獻榮獲英國CBE勳銜,1991年獲冊封為下級勳位爵士。
Remove ads
早年生涯
伊恩·麥克連出生在英格蘭蘭卡夏的伯恩利,他的早年大多是在約克郡的威根度過的。伊恩·麥克連出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不久,戰爭對他的影響持續了很久。比如:在911事件後伊恩·麥克連表現非常平靜,在接受採訪時他表示:「嗯,親愛的 - 你似乎忘記了我直到四歲我還是在鐵板下睡覺。(Well, darling, you forget — I slept under a steel plate until I was four years old.)」[2]
伊恩的父親丹尼斯·莫瑞·麥克連(Denis Murray McKellen)是土木工程師,並且是一個業餘的布道者, 他的兩個祖父也都是布道者。伊恩是家中次子,有名比他大五歲的姐姐瓊(Jean)。伊恩·麥克連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但是並不守舊。伊恩·麥克連曾說「My upbringing was of low nonconformist Christians who felt that you led the Christian life in part by behaving in a Christian manner to everybody you met.」[2]在他12歲時,伊恩·麥克連的母親Margery Lois (née Sutcliffe)去世了,而父親也在他24歲時去世。此後,伊恩·麥克連由繼母葛菈蒂絲·麥克連(Gladys McKellen)撫養,伊恩·麥克連曾表示「Not only was she not fazed, but as a member of a society which declared its indifference to people's sexuality years back, I think she was just glad for my sake that I wasn't lying anymore.」[2]
伊恩·麥克連就讀於博頓公學(男子部)[3],至今他仍是學校的支持者,並定期參與與學生的談話。伊恩·麥克連的演藝生涯正式開始於博頓劇院,他現在是該劇院的贊助人。[4]伊恩自幼對於歌劇的迷戀是由其父母引起,他們利用家庭外出的機會帶他去曼徹斯特歌劇院看《Peter Pan》,當時伊恩·麥克連只有三歲大。[來源請求] 當他九歲時,伊恩·麥克連的耶誕節禮物通常就是Pollocks Toy Theatres銷售的木頭和酚醛樹脂製作的折起來的維多利亞時代劇院模型,包括一些紙板的場景,含有灰姑娘和勞倫斯·奧立佛主演的哈姆雷特的海報。[來源請求] 他的姐姐也帶他去看了第一部莎士比亞戲劇,《Twelfth Night》,[5]演員是威根的Little劇院的業餘人士,隨後他還看了這個劇團演出的《馬克白》,以及威根女子高中演出的《仲夏夜之夢》,配以孟德爾頌的音樂,而演出Bottom角色的正是他姐姐瓊·麥克連。(瓊一直參與業餘劇院的演出、導演和製作,直到她去世)[6]
伊恩·麥克連18歲時獲得獎學金得以就讀於劍橋大學聖凱薩琳學院,在那裡他喜歡上了德雷克·雅可比[7]。他曾經說這是「一種不會宣之於口且不求回報的熱情(a passion that was undeclared and unrequited)」[2]。
Remove ads
演出作品
- 《無事生非》,英國皇家國家劇場,倫敦,1965年
- 《愛德華二世》(演出愛德華二世),愛丁堡戲劇節,1969年
- 《哈姆雷特》(演出哈姆雷特),英國/歐洲巡迴演出,1971年
- 《浮士德博士》(演出浮士德),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愛丁堡戲劇節,1974年
- 《約翰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1975年
- 《羅密歐與茱麗葉》(演出羅密歐),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在莎翁故鄉以及倫敦演出,1976年
- 《冬天的故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莎翁故鄉,1976年
- 《馬克白》(演出馬克白),在莎翁故鄉以及倫敦演出,1976-1977年
- 《鍊金師》(The Alchemist),在莎翁故鄉以及倫敦演出,1977年
- 《三姊妹》,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英國巡迴,1978年
- 《科里奧拉努斯》(Coriolanus,演出科里奧拉努斯),英國國家劇場,1984年
- 《櫻桃園》,英國國家劇場,1985年
- 《奧賽羅》(演出伊亞哥),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在莎翁故鄉以及倫敦演出,1989年
- 《李查王三世》(演出李查王三世),英國國家劇場,1990年世界巡迴、1992年美國巡迴
- 《凡尼亞舅舅》(演出維尼亞舅舅),英國國家劇場,1992年
- 《小飛俠》(Peter Pan,演出虎克船長),英國國家劇場,1997年
- 《人民公敵》,英國國家劇場,1997年
- 《阿拉丁》,2004年-2005年
- 《塊肉餘生錄》(David Copperfield),1999年
- 《加冕街》(Coronation Street),2005年
- 《頭號小咖》(Extras),2005-2007年
- 《李爾王》(King Lear),2008年
- 《囚徒末路》(The Prisoner),2009年
- 《London 2012 Paralympic Opening Ceremony: Enlightenment》,2012年
- 《The Academy: Special》,2012年
- 《超時空博士》(Doctor Who),2012年
- 《超時空博士-"五位(還嫌少)博士"重啟》(The Five(ish) Doctors Reboot),2013年
- 《極品基老伴》(Vicious),2013-2015年
Remove ads
Remove ads
- 1981: 紐約東尼獎(Tony Awar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最佳舞台劇男演員,《Amadeus》
- 1983: 倫敦 Olivier Awar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最佳續演男演員,《Wild Honey》
- 1984: 倫敦 Evening Standard Awar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最佳男演員,《科里奧拉努斯》
- 1989: 倫敦 Evening Standard Award 最佳男演員,《奧賽羅》(舞台劇)
- 1990: 倫敦 Olivier Award 最佳男演員,《李查王三世》(舞台劇)
- 1996: European Film Awar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最佳男演員,《李查王三世》(電影)
- 1997: 金球獎 迷你影集或電視電影最佳男配角《Rasputin》
- 1998: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最佳男演員,《眾神與野獸》
- 1999: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最佳男演員,《眾神與野獸》
- 2002: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最佳男配角,《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
- 2004: 菲律賓馬尼拉 Prid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s 終生成就榮譽獎
- 2007: Annie Awar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最佳動畫配音,《鼠國流浪記》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