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本·弗納斯環形山
月球撞击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伊本·弗納斯環形山(Ibn Firnas)是月球背面赤道區一座古老的大撞擊坑,約形成於45.5-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九世紀安達盧西亞博學者、詩人,曾發明模擬恆星與行星運行鏈環的阿巴斯·伊本·菲爾納斯(Abbas ibn Firnas,公元810年-887年),1976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2]。
描述


該隕坑北面與奧斯特瓦爾德環形山相距僅數公里,二者被一條崎嶇狹長地帶所分隔,東北毗鄰較小的雷希特隕石坑、莫羅佐夫隕石坑位於它的東南偏東、東南坐落了格里高利環形山,而它的西南坑壁則與突出的金環形山相接壤。緊挨伊本·弗納斯環形山北側邊緣內外分布著一些較小的隕石坑,其中已命名的有:卡羅爾、卡斯帕、梅利莎、尤恩、羅密歐和沙希納茲;而它的西南則是一群矗立在金環形山內的山丘-迪利普山、安德烈山、阿爾達希爾山、迪特山和加瑙山[3]。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6.8°N 122.3°E,直徑88.29公里[4],深度約2.82公里[1]。
伊本·弗納斯環形山邊緣輪廓呈多邊形狀,因存續期悠久而嚴重損毀,坑壁已磨損變平,沿東、北二側布滿眾多的小撞擊坑,其中衛星坑伊本·弗納斯 L坐落在它的東南內壁上,並部分延伸至坑底,而衛星坑伊本·弗納斯 Y則橫跨了北側坑壁。伊本·弗納斯環形山坑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1410米[1],內部容積約有7600立方千米[1]。除北部和西南坑底因相鄰隕坑的侵蝕而較為崎嶇,但坑底其它地區則相對較平緩,表面散布有數座細小的隕石坑。
Remove ads
鄰近隕石坑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已對位於伊本·弗納斯環形山北側崎嶇地帶上的數座隕石坑進行了命名,詳見下表:
梅利莎隕石坑坐落在伊本·弗納斯環形山的西北偏北外側壁上,受崎嶇地形的影響,其外觀很不規則,大體呈碗狀。先前曾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指名為衛星坑伊本·弗納斯 Y。
這些隕石坑的位置顯示在以下 L&PI 地形圖中:
Remove ads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弗萊明環形山的衛星坑在月圖上通過在其中心點旁放置一字母來標註它們。

-
阿波羅10號拍攝的伊本·弗納斯 E斜視照
參考文獻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