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本·白圖泰隕石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伊本·白圖泰隕石坑(Ibn Battuta)是位於月球正面東部豐富海中的一座小撞擊坑,其名稱取自中世紀摩洛哥穆斯林學者、旅行家伊本·白圖泰(1304年-1377年),1976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


該隕坑西北靠近阿蒙頓隕石坑、東北毗鄰大小類似的林德伯格隕石坑,阿爾馬拉古什隕石坑和郭克蘭紐隕石坑分別位於它的東南和西南、南面則橫亙了外形扭曲的克羅茲隕石坑。伊本·白圖泰隕石坑的東北和東面分別坐落了綿延的蓋基山脊和莫森山脊[1]。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6.9°S 50.4°E,直徑11.51公里[2],深約1.88公里[3]。
伊本·白圖泰隕石坑外觀輪廓呈正圓狀,幾乎未受到撞擊侵蝕,隕坑內側壁反照率明顯高於周邊地形,但坑底表面色調卻與周圍月海相一致。其坑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430米[3],內部容積約60.99立方千米[3]。坑內地表平坦,靠西部可看到覆蓋了一座醒目的小撞擊坑。該隕坑形態特徵隸屬於SOS 型(以該類隕石坑的典型代表—索西琴尼隕石坑所命名)。
伊本·白圖泰隕石坑西側和西南月海中布滿大量已被熔岩流淹沒,僅剩一圈圈圓環露出在月表的幽靈隕石坑。當晨昏圈移至和接近豐富海時,在陽光斜照下可清楚地看到它們。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