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萬·斯維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萬·斯維特
Remove ads

伊萬·瓦西廖維奇·斯維特烏克蘭語Іва́н Васи́льович Сві́т羅馬化Ivan Vasyliovych Svit,1897年4月27日—1989年3月8日),烏克蘭《滿州通信》(日語:満州通信、英語:Manchurian Bulletin)編輯、記者歷史學家、獨立運動家、集郵家。他是中國烏克蘭移民社群的主要代表,並充當了滿州日軍哈爾濱烏克蘭人的中間人[1][2]

快速預覽 伊萬·斯維特 Іван Світ, 出生 ...
Remove ads

生涯

伊萬·斯維特生於1897年4月27日的烏克蘭哈爾科夫州庫皮揚斯克,當時的名字是伊萬·瓦西廖維奇·斯維特拉諾夫烏克蘭語Іван Васильович Світланов[3][4]。他起初在哈爾科夫神學院學習,但發現對宗教沒有興趣,所以決定轉去哈爾科夫大學數學系[1]

1918年3月,斯維特拉諾夫移民至遠東地區。他起初想就此移民至美國,但由於在海參崴當牧師的叔叔請託,他之後輾轉在俄國海軍與通訊社工作。[3][4]1922年10月,紅軍逼進海參崴,斯維特拉諾夫也不得不逃往哈爾濱,並為當地報紙工作。斯維特拉諾夫這時開始把自己原本的俄國姓氏,改為烏克蘭語的「斯維特」(烏克蘭語Світ)。[4]他在那邊出版了烏克蘭語雜誌《真誠的話語烏克蘭語Щире Слово》。

1930年代,日本取得滿州控制權、並建立滿洲國時,哈爾濱共有11,000位烏克蘭人。斯維特也開始接觸和聯繫當時的日本人、創立了「烏克蘭民族之家」(Ukrainian National House)、開辦撰寫《滿州通信》(1932-1938)、並在南滿鐵路哈爾濱辦事處工作。[5][6]《滿州通信》吸引了哈爾濱大量的烏克蘭移民,斯維特也因此成了當時烏克蘭社群的重要人物。此外,斯維特也發表了大量與蘇聯、烏克蘭、與日本相關的時事和歷史著作。[7]1941年,德蘇爆發戰爭,斯維特不得不搬到上海、在當地開了集郵店、並參加了上海烏克蘭全國委員會。1944年,斯維特參與了日烏雙語辭典的編篡事宜。另外,斯維特透過編製文件,幫了大約200位烏克蘭人,從中國移民到美國、阿根廷和澳洲。[8]在中國的集郵生意,也讓斯維特能度過艱困的戰爭歲月。[8]

戰後,斯維特先在1949年遷到臺灣。然後在1951年搬到阿拉斯加、最後搬到紐約市。他在後來成為烏克蘭藝術與科學學院(Ukraini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UWAN)的成員,並研究烏克蘭僑民的歷史。斯維特也定期向中國郵票協會的期刊《The China Clipper》投稿,發表其發現的新發票。1961年至1972年,他擔任《烏克蘭集郵和錢幣學會》(Ukrainian Philatelic and Numismatic Society,成立於1951年)期刊的編輯。[8]

1972年,斯維特寫了本專書《1903-1945年的日烏關係》(日語:日本とウクライナの相互関係 1903-1945),講述日本—烏克蘭關係。該書至今仍是唯一一本講述日烏關係的正式書籍。此外,斯維特還撰寫了有關經濟事務、烏克蘭人在亞洲或遠東的活動等文章。[9]

1980年代初期,研究烏克蘭的日本學者中井和夫日語中井和夫,與斯維特見了面。[3]此外,奧爾加·霍緬科(オリガ・ホメンコ)和岡部芳彥日語岡部芳彦也以研究斯維特而聞名。

Remove ads

著作

  • ハルビンにおけるウクライナの家 ウクライナ移民の一年半の活動日記(1933年)
  • ウクライナの極東(1934年)
  • アジアにおけるウクライナ人運動小史(1937年)
  • ウクライナと日本の相互関係 1903-1945
  • ウクライナと日本の相互関係 1903-1945:歴史的概観と観察
  • チタにおけるウクライナ人裁判(1923-1924年)(1964年)

註解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