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獻文

中國動物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伍献文

伍獻文(1900年3月15日—1985年4月3日)[1][2],字顯聞浙江瑞安人,中國動物學家,中國魚類學和線蟲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快速預覽 伍獻文, 性別 ...
伍獻文
Thumb
性別
出生1900年3月15日
 大清浙江省溫州府瑞安縣
逝世1985年4月3日(1985歲—04—03)(85歲)
 中國湖北省武漢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黨九三學社
經歷
關閉

生平

1921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更名國立東南大學[3]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農業專修科(今南京農業大學),在校時師從秉志等人。畢業後任教福建廈門集美學校。1922年廈門大學正式成立,擔任廈門大學動物學系助教,指導學生動物學實驗。1925年秉志來到廈門大學,伍獻文遂註冊為動物學系學生,一面給秉志當助教,一面學習,1927年獲廈門大學理學士學位。同年到國立中央大學生物學系任動物學助教。1929年,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贊助,他到法國留學,1932年獲巴黎大學科學博士學位[4]

1934年,他參與創辦中國動物學會,任學會理事。不久,國立自然博物館先後改為中央研究院生物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伍獻文任研究員。1935年6月至11月,他組織全所科技人員對渤海灣山東半島海洋生物展開調查,這是中國首次自行組織的海洋綜合科學考察。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率領動植物研究所輾轉遷移陽朔、重慶北碚等地。1946年,伍獻文隨單位至上海。1947年兼任江蘇醫學院寄生蟲學教授。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5]。1949年上海戰役前夕,由於對國民黨的統治不抱有幻想,他與動物研究所全體職工拒絕了將研究所遷往台灣的提議[6]北平解放後,他前往北平出席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議[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兼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主任。他領導魚類分類組科技人員走訪中國各地的水域,並採集魚類標本,著重對占中國淡水魚類一半的鯉科魚類進行研究。1954年,研究所及太湖研究室遷到武昌,成為以淡水生態學為主的中國水生生物學研究中心。1955年,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64年,《中國鯉科魚類志維基數據Q124480516》上卷出版,在國內引起重大反響。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備受攻擊,被迫停止研究,直至文革後期才繼續開展。1977年《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出版,兩卷共70餘萬字,系統描述了中國鯉科魚類113屬412種[8][9]

1977年,伍獻文就任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不久又兼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10]。1979年,他又與朱元鼎等共同發起組織中國魚類學會維基數據Q114929159,被選為名譽理事長。1982年,因為在魚類分類維基數據Q121094895領域的傑出貢獻,他的研究成果被評為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3年,他當選為英國林奈學會外籍會員[11]

1985年4月3日,伍獻文病逝於武漢,享年85歲[12]

著作

  • 1964年,《中國鯉科魚類志維基數據Q124480516》上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77年,《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
  • 1981年,《鯉亞目魚類分科的系統及其科間系統發育的相互關係》,發表於《中國科學》。其論點被引用於權威性著作《世界魚類》第二版。
  • 《中國河蟹志略》
  • 《中國之蠍及蠍珠》

參考來源

相關條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