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佤語

语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佤語
Remove ads

佤語佤族所使用的語言,按照世界語言譜系分類法,屬南亞語系卡西—克木語族佤德昂語支的語言。

快速預覽 佤語, 區域 ...
Thumb
使用佤文、漢文書寫的滄源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門牌

分布與方言

Gerard Diffloth將佤族、佤語所在地區稱作「佤族走廊」,位於怒江瀾滄江之間。據他所說,佤語方言有南部佤語、「經典佤語」和中國佤語三種。

基督教佤族更傾向於支持標準佤語的使用,他們的《聖經》以標準佤語為基礎,而標準佤語又是以景棟以北150英里的緬甸撣邦北部Bang Wai口音為基準的。這個地方接近與中國滄源縣的國境線。

佤語部分方言保留了-/s,如勐養方言和西盟縣,如周植志、顏其香(1984)記錄的西盟縣馬散鄉中課村方言(Watkins 2002:8)。

中國

中國的佤語書寫系統以雲南滄源縣艾師土語為基礎。

David Bradley (1994)估計中國有約32.2萬佤語使用者。中國佤族生活在(Watkins 2002):

還有少數佤語使用者生活在昆明市雲南各處。

《佤語方言研究》(2004)總結的佤語三種方言及其次方言是:[4]

  • 1. 巴饒克方言:~ 25萬使用者:內名pa̠ rauk, pa̠ ɣaɯk
    • 艾師土語 :21.8萬
      • 滄源縣:岩師、團結、勐省、糯良、單甲、勐角、勐來、永和
      • 雙江縣:沙河、勐勐、南榔
      • 耿馬縣:四排山、耿宜、賀派、勐簡、孟定、付榮
      • 瀾滄縣:東河、文東、上允、雪林
    • 班洪土語:3.5萬
    • 大寨土語:3千
  • 2. 阿佤方言:~ 10萬使用者,內名:ʔa vɤʔ
    • 馬散土語:6萬
      • 西盟縣:莫窩、新廠、中課、勐梭、岳宋、翁嘎科、力所部分
    • 阿佤來土語 :3千
    • 大芒糯土語:3萬
    • 細允土語:5千
  • 3. 佤方言:~ 4萬,內名:vaʔ

Jackson Sun (2018a)[6]列出阿瓦方言及其其他名稱如下。

  • 馬散 (Lavïa; Ravia; Avë; Avo等)。Sun (2018b)[7]記錄了西盟縣勐卡鄉(məŋkʰa)班哲村(pa-cʰək)Lavïa [la-vɨɒʔ]話,無聲調且有倍半音節。
  • 阿佤來 (Avëloy)
  • 大芒糯 (Vo)
  • 細允 (Va [vàʔ])。Sun (2018a)[6]記錄了西盟縣翁嘎科鄉英臘村(zoŋráʔ)方言。單音節有高中低3個聲調。Sun (2018a)注意到這種方言和翁嘎科相鄰的村屬於同一方言,該方言一直分布到瀾滄縣糯福鎮、東回鎮。

永德、鎮康、南臘佤族的傣語外名是la˧˩。西雙版納傣族自稱va˩va˩dip˥「生佤」、va˩ʔău˥ho˥「拿頭佤」、va˩sə˥să˥na˥˧「信教佤」。在西盟縣和孟連縣,佤族內名為xa˧˩va˥˧,而滄源縣和耿馬縣的則為xa˧˩va˥˧lɒi˥˧(周植志等 2004:2)。

《中國孟高棉語族語言與南亞語系》(2012:138)[8]列出不同縣的佤語名稱:

  • pa̠ raukpa̠ɣaɯk(巴饒克):瀾滄、耿馬、雙江縣,外名:小卡瓦、卡瓦、熟卡、臘家
  • vaʔ(佤):鎮康、永德縣,外名:本人
  • vɔʔ(斡)、ʔa vɤʔ(阿衛)、 viaʔ(日佤):西盟、孟連縣,外名:大卡瓦、生卡、野卡
  • xa˧˩va˥˧lɒi˥˧(卡瓦來):滄源、耿馬縣,也稱va˥˧(瓦)

《雲南民族識別綜合調查報告》(1960)提到孟連縣一種叫「補角」(內名:仆嘎)的語言。[9]補角人被識別為布朗族,1960年有212人口。

克拉人(傣語外名:卡拉;人口:393)分布在騰衝縣三區(尤偉瓊《雲南民族識別研究》 2013:359)。[10]克拉人曾說一種佤語方言,但現在只說漢語,自稱佤媽。[9]

Remove ads

泰國

過去的幾十年裡,佤族也主要從緬甸移民到泰國。泰國約有1萬名講佤語的人。佤族村莊可以在(Watkins 2002:6)中找到:

緬甸

David Bradley (1994)估計緬甸有50萬佤語使用者。

東枝曼德勒仰光還有少數佤語使用者。

佤語分三個方言:

音系

元音

更多資訊 前, 後 ...

另外,佤語中還有15組雙元音iu, ɯi, ui, ia, ɤi, ua, ei, ou, oi~ɔi, ai, aɯ, au和2組三元音:iau, uai。佤語的一般音節結構是C(C)(V)V(V)(C),只有幾個字有零首字母(即字首沒有輔音者)。[11]

輔音

佤語巴饒克方言清濁塞音聲母都有送氣不送氣的區別。不送氣聲母的音節有元音鬆緊對立。沒有聲調對立。

更多資訊 唇, 齒齦 ...

文字

Thumb
T恤衫上的佤文和文化標誌

佤族語言以前沒有文字,少數識字的佤族有的用漢字,有的也說撣語,用其文字。20世紀初,對佤族的基督教傳教工作從緬甸到中國進行。1912年,美國傳教士永偉里、永文森到瀾滄滄源傳教,創製了一套拉丁字母佤文,群眾稱為「撒拉文」,但是不太完備,不能表示濁送氣音元音的鬆緊。1931年,美國傳教士Young和Sara Yaw Shu Chin設計了一種佤語轉寫,第一套出版物是1933年出版的佤族詩歌彙編,[12]1938年翻譯完了佤語《新約》。這種被稱為「聖經正字法」的轉寫也稱作「老佤文」,現在主要在緬甸的佤族地區使用,也由清邁佤族福利委員會出版,在泰國佤族間使用。[13]

現在使用的佤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代創製的拉丁字母文字,用上加橫線表示鬆母音。

1956年,中國政府以滄源縣岩帥鎮的語音為標準為中國佤族設計了適應漢語拼音羅馬化方案,即「新佤文」或「共和國佤文」「中國佤文」。其出版物主要是通過雲南行政部門宣傳的,還沒有得到學術界以外的廣大公眾的接受。這種轉寫最初甚至包括幾個西里爾字母,後來也進行了修訂。儘管經過修訂,新老佤文仍存在不一致的地方。[14]

最近[何時?],從新佤文吸收部分特點、經過修訂的老佤文得到佤邦邦康當局採納為佤邦正字法,出版了一系列初級讀物,以提高佤邦聯合軍士兵的識字率。另外,2000年以後,Facebook等社交網絡中的佤族、卡拉OK佤族歌曲中的佤族歌手都開始採用這種緬甸版修訂正字法。[15]

更多資訊 WBO, IPA ...
Remove ads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