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佳藝電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佳藝電視
Remove ads

香港佳藝電視(英語:Commercial Television),簡稱佳視CTV,是香港第三間免費商營電視台,1975年9月7日下午6時正啟播,[1]1978年8月22日結業停播。

快速預覽 佳藝電視有限公司 Commercial Television, 公司類型 ...
Remove ads

歷史

開台及發展

1973年,根據廣播發展工作小組的建議,港英政府決定增加兩間無線廣播電視台[2],並在同年2月邀請有興趣的投資者參與競投,最後中文電視台有兩個競投者,而麗的電視為中英文電視台牌照唯一的競投者。同年8月10日,港英政府發出兩個無線廣播電視的經營權,佳藝電視以「商業電台電視部」名義獲得「中文電視台」經營權,麗的電視亦獲得新的「中英文電視台」經營權:這意味著佳藝電視跟其他兩間電視台(無綫電視及麗的電視)不同,佳視只可以開設一個中文(粵語)頻道,而另兩台則開設中文及英文頻道各一。

1975年春季,商業電視正式更名為佳藝電視;同年3月17日至7月15日,佳藝電視委託光啟文教視聽節目服務社舉辦節目製作人員訓練班,參加人數27人[3];這一年,中國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翁炳榮協助佳藝電視的創建。

佳藝電視的台徽是以六個成120度角之線條所組成的環狀六角形,代表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而「御書數」被嘲成香港粵語俚語「預輸數」,意為「預料會失敗」[4]);無獨有偶,六角形亦正好代表佳視的六個主要股東商業電台林炳炎家族、怡和洋行、《星島日報》、《華僑日報》及《工商日報》。在佳視創台的六個股東當中,商業電台擁有最大的主導權,故由商台董事長何世義(即何佐芝)兼任佳視總經理(《工商日報》東主何世禮為其異母兄);直到1976年林炳炎家族入股,則改由林秀峰出任佳視總經理。商業電台更一度創辦「佳視足球隊」為佳視做勢,其後卻因佳視結業而作罷;當時任職商業電台的伍晃榮曾為該足球隊的領隊。[5]

佳視總部「佳藝電視大廈」位於九龍塘廣播道1號A,今「香港電台電視大廈」。佳視啟播後,廣播道所在的小山丘集結了香港五間電子傳媒的總部,因此被稱為「五台山」。[4]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佳藝電視一推出《射鵰英雄傳》,就轟動全港;而俏麗可人的米雪因為演活了黃蓉,旋即成為炙手可熱的女星,片約不絕。而當時麗的電視與無綫電視都爭相邀請米雪拍劇;最後由於無綫電視出價極高,邀得米雪拍《絕代雙驕》。

Remove ads

七月攻勢

Thumb
佳視於1978年7月發動「七月佳視」宣傳攻勢[4]

1978年初,佳視以高薪羅致無綫電視助理總經理周梁淑怡及其多名主要下屬,包括葉潔馨劉天賜盧國沾林旭華、石少鳴,他們被統稱 「佳視六君子」。佳視又以高成本招請原任職於無綫電視的幕前及幕後人員效力,使全台職員人數由1978年初的約600人增加至800多人[6]

周梁淑怡於1978年7月1日為佳視推出「七月攻勢」,並於香港進行大規模宣傳活動,包括連續多日於多份報章刊登全版廣告,又於尖沙咀碼頭派發卡式錄音帶以宣傳新節目。七月攻勢包括多部重頭劇集:鄭裕玲、米雪主演的《名流情史》,徐克導演、余安安主演的《金刀情俠》,加上《推理劇場》、《急先鋒》,及香港電視史首創的成人清談節目《哈囉夜歸人》等。

可惜,七月攻勢推出後,收效及收視率增長皆未如預期;同時又因花費大量資金,令佳視的營運資金迅速耗盡。加上政府要求整頓佳視資金,周梁淑怡與佳視六君子集體辭職[6],周梁的呈辭於8月4日獲佳視董事局接納而觸發羅生門事件[7],在佳視結業前十多天,李雪廬接替總經理一職[8]

財困及結業近況

倒閉後近況
Thumb
香港電台電視大廈(前佳藝電視大廈)

佳視不惜工本製作電視劇集,又以高薪招攬多名管理職位人員及演員,消耗大量資金,廣告收入卻跟不上經營開支,導致虧損嚴重,於是引入林氏家族的資金(以文化基金的形式)注資;據當時作為林氏班底加入佳視成為行政人員的前無綫電視藝員劉緯民表示,在佳視的晚期,其他股東不願意再注資到佳視,只有林氏兄弟願意繼續注資「玩落去」(玩下去)[9],隨著林氏注資日增,令港英政府認為可能這與牌照條款有牴觸,因此總督會同行政局在1977年12月下令電視諮詢委員會調查。調查後,當局在1978年7月31日致函佳視,不准許個別股東大量注資到佳視,並需要在1978年12月31日前還債予林氏家族;同時著令佳視整頓若干與公司組織有關的事務,否則港英政府會在1979年4月按法例規定,吊銷其營業牌照。周梁淑怡的班底與林氏有關縮減電視台開支的討論破裂,結果集體辭職,發生以上提到的「佳視六君子事件」。

在佳視結業或倒閉後前夕,包括林氏兄弟在內的董事局集體請辭,令佳視最後的十多天,整個管理層成為真空狀態;劉緯民亦打算請辭,曾經與林氏接觸,林氏表示「間公司唔掂架啦」(公司已經不行了)[9]。1978年8月22日早上,佳視開始以來三年,突然發表聲明宣佈因財政投資問題陷入困境下而停止運作,並在總部大門外貼出告示,表示當日起停播;此消息在停播前4天已由董事局作出緊急會議,經過日以繼夜的討論後,最後作出停播的決定。同時,有佳視職員向法庭申請將佳視清盤[10]然而在2000年至2001年亞洲電視本港台播出的劇集《電視風雲》裡,以影射方式把佳視結業原因歸咎於港英政府不容許「問題資金」入股香港電子傳媒。

1978年7月,拍攝的尚未完成《名流情史》後,然而;同年的資金問題已倒閉。

1978年9月7日,香港最高法院委任註冊總署破產管理官霍斯為臨時清盤官,接管佳視資產。同日下午,300多名佳視前職員、藝員到港督府門外請願,以佳視新聞部編輯兼首席主播何鉅華為首,向港督副官遞交請願信,並臂纏黑紗於港督府門外靜坐4個半小時,要求港英政府「追究一切有關佳視之責任承擔,盡速恢復電視台之播映,及保障電視專業人員之就業權益」[11]。佳視職員、藝員先後3次到港督府請願。但香港皇家警察於10月3日清晨拘捕何鉅華、徐聖祺、朱克林旭華,並對4人及全體職藝員提出「非法集會」的檢控[12]。結果佳視在同年10月19日被法庭頒令清盤。[10]

同年在佳視結業後清盤翌年,電視諮詢委員會決定不再考慮增設第三間電視台,以免重蹈佳視覆轍。

佳視從開始到結束,創業資本二千萬港元,商業電台貸款五百萬港元,林氏兄弟注資四千八百萬港元,合共七千三百餘萬港元,結業時有七百餘位員工。[13]

佳視結業後,佳視大批經過培訓及具備電視廣播經驗的台前幕後人員,皆紛紛轉職到無綫電視及麗的電視(亞洲電視),甚至有部份轉戰電影界,為香港電視及電影界在197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的黃金時代寫下序幕。

Remove ads

後續

直到2013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出第三及第四個免費電視牌照之前,香港免費電視一直維持兩台(無綫電視及麗的電視,麗的電視於1982年股權易手、改組為亞洲電視)爭雄的局面,其後至今造成無綫電視「一台獨大」40年的局面。不過,隨著香港政府推出香港電台數碼地面電視及正式發出新電視牌照的決定,再加上亞視在2016年4月2日因為免費電視牌照不獲續期而停播,香港的電視界可能會有新發展。2016年4月2日凌晨,亞視停播,港台電視接管亞視的模擬電視頻譜、另提供數位電視廣播。而新成立的免費商營電視台港娛ViuTV,則接管亞視部分數碼頻譜,在亞視停播後數天正式啟播。

佳視結業後,佳藝電視大廈曾一度成為無綫電視的「製作分廠」(Production Annex);1988年,無綫電視總部從廣播道遷到清水灣電視城後,佳藝電視大廈成為現在的香港電台電視大廈。

廣播處長張敏儀表示,1975年商業電台董事長何佐芝創辦佳藝電視,一年後已將股份全售予他人;其後佳視突然結業,和何佐芝無關,但他站出來、慷慨地用自己的錢支付佳視員工遣散費,「佢嘅仁厚精神,所有老闆都應該學吓」(他的仁厚精神,所有雇主都應該學習)。

Remove ads

發牌條件

佳藝電視在競投牌照時自動提出多項條件,包括:保證每一股東不會擁有超過15%之股權[6];星期一至五晚黃金時段播放兩小時教育節目(這個亦是佳視的死穴之一),下午5時至6時則播放香港電台製作之節目[14]

在位十多日的佳視最後一任總經理李雪廬於其回憶錄《李雪廬回憶錄》中指出,佳藝電視放棄開設英語頻道、並於中文粵語頻道黃金時段播放教育節目的安排,概念由馬評人簡而清提出;但這安排等於只是半個電視台,難以攤分製作成本[8]。前佳視總經理周梁淑怡則承認,這個條件是她於無綫工作時向政府提出類似的意見,但佳視這些教育節目也「賺錢」的。[15]

節目表

佳藝電視開播當天(1975年9月7日)的節目表:

更多資訊 播出時間, 節目名稱 ...

佳藝電視開播初期的一週節目表:

更多資訊 時間, 星期一 ...
Remove ads

發射頻道

更多資訊 發射站, 特高頻(UHF)頻道 ...

節目

教育節目

佳視的牌照條款,有兩點明顯與無綫及麗的不同。其一是佳視只有一個中文粵語頻道,無綫及麗的則同時開設中文粵語及英語頻道各一;其二是佳視須在星期一至五晚9:30至11:30這兩小時,播出教育節目[14],期間不得加插廣告,無綫及麗的則沒有此規定。因此,佳視為半綜合半教育電視台,無綫及麗的則為綜合電視台

佳視的教育節目以成人教育為主,並與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前身)和基督教職業訓練學校合辦[1], 課程包括汽車工程、秘書實務、簿記室內設計外語繪畫插花等,更設有課外導修及考試,合格可獲文憑,儼如一間成人遙距教學學校[16]。這也是佳視不能取得收支平衡的原因之一,甚至是最大死穴。因為電視台最矚目最重點、最能盡量爭取最高廣告收入的黃金時段,為晚7:00至11:00這4小時。佳視在此規定下,變相被削減星期一至五的黃金時段,至僅有晚7:00至9:30這2.5小時;無綫及麗的則沒有此規定,都能盡用晚7:00至11:00這4小時黃金時段。可見佳視先天不足,不能與對手公平競爭,導致佳視收入不如對手並陷入財困,結果營運僅短短不足3年,1978年8月22日,便結業停播,香港回復只有兩間電視台。

日本的NET電視台(朝日電視台前身)及東京12頻道(東京電視台前身)也有相似情況,這兩台也曾經是商營教育電視台,然而教育節目欠娛樂性,通常收視較低,難以吸引廣告客戶,在商言商的牟利經營下,實為商營電視台的經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1973年11月,日本政府修例,廢除商營教育電視台,NET電視台及東京12頻道轉型綜合電視台。但佳視就沒有它們幸運,佳視無緣轉型綜合電視台,財困結業收場,猶如「宣告」商營教育電視頻道的「試驗」失敗。

然而,規定香港免費商營電視台須播放教育節目的條款,在佳視結業後,仍然存在。例如以學(及後擴展至學前教育)學童為對象的教育電視(至2020年6月6日起取消,唯2016年起啟播的新免費商營電視台:港娛奇妙,卻一直沒有播放教育電視);1989年起,也被應用於香港公開進修學院(香港都會大學前身)製作的成人教育節目《進修天地》 (《知識新天地》前身) 。但這些教育節目,只會安排在本身收視偏低、非主流的英語頻道的非黃金時段播放,而不會佔用旗艦的中文粵語頻道黃金時段,以免對免費商營電視台的經營及廣告收入,造成太大衝擊。

Remove ads

電視劇

佳視曾經製作過很多被電視迷視為經典的劇集,包括《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佳視更是全世界第一間改編中文武俠小說成為電視劇的電視台;佳視更帶領潮流,率先改編金庸武俠小說作電視劇。當中大部份經典古裝劇集在銀都機構旗下的清水灣電影製片廠借場製片及取景拍攝。景一些著名電視幕後人員及演員如徐克周梁淑怡鄭裕玲都曾任職於佳視。

更多資訊 劇名, 演員 ...

外購日劇

外購動畫

  • 百變龍(1975年XX月XX日 - 1976年X月XX日)(原名:スーパーロボット マッハバロン)
  • 七星俠(1976年XX月XX日 - 1977年7月10日)(原名:ウルトラセブン)
  • 俏巴喇日語チビラくん(1976年XX月XX日 - 1977年11月12日)(原名:チビラくん)
  • 世界童話集日語まんが世界昔ばなし(1977年8月7日 - 1978年8月20日)(原名:まんが世界昔ばなし)
  • 大眼妹與波比(非動畫,只是播動畫前介紹,大眼妹係李通明)
  • 急救組卡通
  • 銀河鐵道999

日本特攝片

《301部隊》時段,是對應無綫電視《跳飛機》時段,指1978年7月1日至1978年8月19日期間,逢星期六下午3時01分播映的日本特攝片。

  • 五勇士(原名:秘密戦隊ゴレンジャー)
  • 大鐵人日語大鉄人17(原名:大鉄人17)(註:大鐵人其後被轉往無綫電視翡翠台播出,並易名作《無敵大鐵人》)
  • 冰河戰士(原名:氷河戦士ガイスラッガー)
  • 金剛飛天鑽(原名:鋼鉄ジーグ)(註:金剛飛天鑽於82至84年間轉往無綫電視翡翠台播出,並易名作《磁力鐵甲人》)

新聞節目

佳藝電視每日提供兩節電視新聞,啓播初期分別於晚上7:15和11:30播出新聞及天氣報告,[1]後來改為每日傍晚6時25分播放《佳視新聞》及晚上8時55分播出《新聞精華》。最初,佳視由商業電台調派播音員楊廣培尹芳玲金剛等為主播,後來引入專業新聞人員。著名主播何鉅華曾長期為《佳視新聞》的主播,而蘇凌峰梁家榮趙應春則為《新聞精華》的主播。因為佳視在每晚9時起須播放教育電視節目,故此作為全日新聞總結的《新聞精華》較另外兩間電視台的夜間新聞時間為早(當時無綫的夜間新聞約為10時半,麗的則在10時正),直至倒閉前才在晚上11時半重新加上最後新聞時段。

同時,佳視是香港首家會為本地重大時事製播特備節目的電視台。如在1977年的金禧事件,佳視曾為此製作特備節目《金禧學潮論壇》,當時為金禧中學教師的社會民主連線成員劉子濂(現任社民連主席陳寶瑩前夫)曾在該節目上表示,曾在報章撰文指學潮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滲透是受校長關慧賢指使的,而使學潮矛頭更傾向同情學生。

其他主要演員

源自無綫訓練班出身,佳藝電視結業後重返TVB

更多資訊 演員, 簡介 ...

源自麗的呼聲/麗的電視(其後轉名亞洲電視

更多資訊 演員, 簡介 ...

佳藝電視訓練班出身

更多資訊 演員, 簡介 ...

其他電影演員出身

更多資訊 演員, 簡介 ...

其他演員

更多資訊 演員, 簡介 ...

參見

參考資料及註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