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1972年聯合國公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英語: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簡稱《世界遺產公約》(英語: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是於1972年11月23日簽署的國際條約,該條約建立了旨在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世界遺產名錄,並設立世界遺產委員會以執行公約內容。該公約於1965年至1972年完成制定。
該公約定義了可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明確了各國政府識別潛在文化和自然遺產並加以保護、保存的職責。簽署國承諾保護其領土內的世界遺產,並定期報告其保護狀況。公約還規定了世界遺產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方式[2]。
該公約於1972年11月16日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上通過,並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主席荻原徹和總幹事勒內·馬厄於1972年11月23日簽署。該公約保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檔案中[2]。
Remove ads
歷史
1954年,埃及政府決定建造亞斯文水壩,估計落成後的水庫將淹沒尼羅河谷的大片區域,包含古埃及和古努比亞的文化寶藏。1959年,埃及和蘇丹政府請求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協助他們保護和拯救瀕臨滅絕的古蹟和遺址。1960年,UNESCO發起拯救努比亞古蹟國際運動。這一呼籲促成數百個遺址的挖掘和記錄,數千件物品的恢復,以及幾個重要寺廟搬遷到地勢更高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布辛拜勒神廟和菲萊神廟。該活動耗費8,000萬美元(相當於2020年幣值的2.5億美元),得到了50多個國家的支持,並成功帶動了其他維護活動,例如義大利的威尼斯及其潟湖、巴基斯坦的摩亨佐-達羅、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該活動的成功促使UNESCO與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共同起草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公約草案[2][3]。
1965年,美國舉行白宮會議,倡議將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聯合保護,呼籲設立「世界遺產信託基金」,以保護世界上珍貴的自然風景區和歷史遺跡,供全世界各地的民眾、未來的子孫使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1968年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並於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中提交討論[2]。
Remove ads
商定和實施

在UNESCO起草的公約草案的基礎上,有關各方最終商定了一份單一文本。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舉行的第十七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同年11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主席荻原徹和總幹事勒內·馬厄簽署了該公約[1]。1973年,美國成為該公約的首個批准國[4]。該公約在獲得20個國家批准後,於1975年12月17日生效[5]。
1976年11月,世界遺產公約第一次締約方大會召開,此會議每兩年召開一次,以選出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成員國,並確認每個締約國需要向世界遺產基金捐款的金額[6][7]:53。第一次締約方大會選舉了第一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通過了《世界遺產公約工作指南》。次年(1977年),該公約在第40個國家批准後開始實施[8],第一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召開[9]:81-82。之後,在1978年的第二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厄瓜多的加拉巴哥群島等12個項目被登記為第一批世界遺產[9]:84。
Remove ads
內容
該公約共有38條,分為八個部分[1]。
第一部分: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定義(第1-3條)定義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根據該公約,文化遺產包括:[10]
-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份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
- 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
- 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自然遺產則包括:[11]
- 從審美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由物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 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為受威脅的動物和植物生境區;
-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
第二部分: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家保護和國際保護(第4-7條)確立了締約國政府將「本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確定、保護、保存、展出和遺傳後代」的責任[12],並要求締約國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包括建立機構、發展研究、採取法律和財政措施[13]。條文也強調尊重所在國主權,同時承認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要求國際社會合作予以保護[14]。
第三部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8-14條)決定建立世界遺產委員會[15],並規定委員會的職責[15]和委員會成員國的任期[16]。條文要求委員會根據締約國遞交的清單建立《世界遺產目錄》,並說明了該目錄製定程序[17]。條文還明確委員會應處理國際援助的申請[18],並與UNESCO、ICCROM、ICOMOS、IUCN合作[19]。
第四部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基金(第15-18條)決定設立世界遺產基金,並規定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方式[20]。條文要求締約國每兩年定期向世界遺產基金納款,以相對UNESCO的分擔金的1%額度為上限[21][22]。
世界遺產基金於1977年成立,世界遺產基金在2024—2025兩年期的經費為580萬美元,另外還有40萬美元用於向處於緊急危險(例如由於火災、洪水或戰爭)的場所提供緊急援助[23]。2000年,負擔分擔金的前幾名國家是日本680,459美元、義大利200,246美元、英國187,507美元、加拿大100,626美元、西班牙95,428美元、荷蘭60,098美元、澳大利亞54,600美元、瑞士44,747美元、比利時40,664美元、阿根廷40,610美元等[22]。
第五部分:國際援助的條件和安排(第29-26條)詳述了國際援助的條件和形式[2],僅限於已列入或可能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的財產[24]。援助的形式包括研究、提供專家和技術支持、培訓工作人員、提供設備以及提供貸款和無償補助金[25]。
第八部分:教育計劃(第27-28條)要求締約國通過一切適當手段,增強本國人民對世界遺產的認知[2][26]。接受國際援助的締約國應採取適當措施,使人們了解接受援助財產的重要性和國際援助的作用[27]。
第八部分:報告(第29條)要求締約國定期報告其世界遺產的保護狀況,包括通過的法律和行政規定和採取的其他行動,並詳述在這方面獲得的經驗[28][2]。
第九部分:最後條款(第30-38條)管轄《公約》的批准、生效和修訂[29]。
批准
截至2025年,該公約已獲得196個國家的批准,其中包括192個聯合國會員國,聖座(梵蒂岡)、巴勒斯坦國2個聯合國觀察員國,庫克群島、紐埃2個紐西蘭聯繫邦。所有聯合國成員國中,僅列支敦斯登尚未批准該公約:[4]。
各國批准、加入、接受或繼承該公約的時間如下[4]。
 美國:1973年12月7日 美國:1973年12月7日
 埃及:1974年2月7日 埃及:1974年2月7日
 伊拉克:1974年3月5日 伊拉克:1974年3月5日
 保加利亞:1974年3月7日 保加利亞:1974年3月7日
 蘇丹:1974年6月6日 蘇丹:1974年6月6日
 阿爾及利亞:1974年6月24日 阿爾及利亞:1974年6月24日
 澳洲:1974年8月22日 澳洲:1974年8月22日
 剛果民主共和國:1974年9月23日 剛果民主共和國:1974年9月23日
 奈及利亞:1974年10月23日 奈及利亞:1974年10月23日
 尼日:1974年12月23日 尼日:1974年12月23日
 伊朗:1975年2月26日 伊朗:1975年2月26日
 突尼西亞:1975年3月10日 突尼西亞:1975年3月10日
 約旦:1975年5月5日 約旦:1975年5月5日
 厄瓜多:1975年6月16日 厄瓜多:1975年6月16日
 法國:1975年6月27日 法國:1975年6月27日
 迦納:1975年7月4日 迦納:1975年7月4日
 敘利亞:1975年8月13日 敘利亞:1975年8月13日
 賽普勒斯:1975年8月14日 賽普勒斯:1975年8月14日
 瑞士:1975年9月17日 瑞士:1975年9月17日
 摩洛哥:1975年10月28日 摩洛哥:1975年10月28日
 塞內加爾:1976年2月13日 塞內加爾:1976年2月13日
 波蘭:1976年6月29日 波蘭:1976年6月29日
 加拿大:1976年7月23日 加拿大:1976年7月23日
 巴基斯坦:1976年7月23日 巴基斯坦:1976年7月23日
 德國:1976年8月23日 德國:1976年8月23日
 玻利維亞:1976年10月4日 玻利維亞:1976年10月4日
 馬利:1977年4月5日 馬利:1977年4月5日
 挪威:1977年5月12日 挪威:1977年5月12日
 蓋亞那:1977年6月20日 蓋亞那:1977年6月20日
 衣索比亞:1977年7月6日 衣索比亞:1977年7月6日
 坦尚尼亞:1977年8月2日 坦尚尼亞:1977年8月2日
 哥斯大黎加:1977年8月23日 哥斯大黎加:1977年8月23日
 巴西:1977年9月1日 巴西:1977年9月1日
 印度:1977年11月14日 印度:1977年11月14日
 巴拿馬:1978年3月3日 巴拿馬:1978年3月3日
 尼泊爾:1978年6月20日 尼泊爾:1978年6月20日
 義大利:1978年6月23日 義大利:1978年6月23日
 沙烏地阿拉伯:1978年8月7日 沙烏地阿拉伯:1978年8月7日
 阿根廷:1978年8月23日 阿根廷:1978年8月23日
 利比亞:1978年10月13日 利比亞:1978年10月13日
 摩納哥:1978年11月7日 摩納哥:1978年11月7日
 馬爾他:1978年11月14日 馬爾他:1978年11月14日
 瓜地馬拉:1979年1月16日 瓜地馬拉:1979年1月16日
 幾內亞:1979年3月18日 幾內亞:1979年3月18日
 阿富汗:1979年3月20日 阿富汗:1979年3月20日
 宏都拉斯:1979年6月8日 宏都拉斯:1979年6月8日
 丹麥:1979年7月25日 丹麥:1979年7月25日
 尼加拉瓜:1979年12月17日 尼加拉瓜:1979年12月17日
 海地:1980年1月18日 海地:1980年1月18日
 智利:1980年2月20日 智利:1980年2月20日
 塞席爾:1980年4月9日 塞席爾:1980年4月9日
 斯里蘭卡:1980年6月6日 斯里蘭卡:1980年6月6日
 葡萄牙:1980年9月30日 葡萄牙:1980年9月30日
 葉門:1980年10月7日 葉門:1980年10月7日
 中非:1980年12月22日 中非:1980年12月22日
 象牙海岸:1981年1月9日 象牙海岸:1981年1月9日
 茅利塔尼亞:1981年3月2日 茅利塔尼亞:1981年3月2日
 古巴:1981年3月24日 古巴:1981年3月24日
 希臘:1981年7月17日 希臘:1981年7月17日
 阿曼:1981年10月6日 阿曼:1981年10月6日
 馬拉威:1982年1月5日 馬拉威:1982年1月5日
 秘魯:1982年2月24日 秘魯:1982年2月24日
 西班牙:1982年5月4日 西班牙:1982年5月4日
 蒲隆地:1982年5月19日 蒲隆地:1982年5月19日
 貝南:1982年6月14日 貝南:1982年6月14日
 辛巴威:1982年8月16日 辛巴威:1982年8月16日
 聖座(梵蒂岡城):1982年10月7日 聖座(梵蒂岡城):1982年10月7日
 莫三比克:1982年11月27日 莫三比克:1982年11月27日
 喀麥隆:1982年12月7日 喀麥隆:1982年12月7日
 黎巴嫩:1983年2月3日 黎巴嫩:1983年2月3日
 土耳其:1983年3月16日 土耳其:1983年3月16日
 哥倫比亞:1983年5月24日 哥倫比亞:1983年5月24日
 牙買加:1983年6月14日 牙買加:1983年6月14日
 馬達加斯加:1983年7月19日 馬達加斯加:1983年7月19日
 孟加拉:1983年8月3日 孟加拉:1983年8月3日
 盧森堡:1983年9月28日 盧森堡:1983年9月28日
 安地卡及巴布達:1983年11月1日 安地卡及巴布達:1983年11月1日
 墨西哥:1984年2月23日 墨西哥:1984年2月23日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1984年5月29日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1984年5月29日
 尚比亞:1984年6月4日 尚比亞:1984年6月4日
 卡達:1984年9月12日 卡達:1984年9月12日
 紐西蘭:1984年11月22日 紐西蘭:1984年11月22日
 瑞典:1985年1月22日 瑞典:1985年1月22日
 多明尼加:1985年2月12日 多明尼加:1985年2月12日
 匈牙利:1985年7月15日 匈牙利:1985年7月15日
 菲律賓:1985年9月19日 菲律賓:1985年9月1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1985年12月1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1985年12月12日
 馬爾地夫:1986年5月22日 馬爾地夫:1986年5月22日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1986年7月10日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1986年7月10日
 加彭:1986年12月30日 加彭:1986年12月30日
 芬蘭:1987年3月4日 芬蘭:1987年3月4日
 寮國:1987年3月20日 寮國:1987年3月20日
 布吉納法索:1987年4月2日 布吉納法索:1987年4月2日
 甘比亞:1987年7月1日 甘比亞:1987年7月1日
 泰國:1987年9月17日 泰國:1987年9月17日
 越南:1987年10月19日 越南:1987年10月19日
 烏干達:1987年11月20日 烏干達:1987年11月20日
 剛果共和國:1987年12月10日 剛果共和國:1987年12月10日
 巴拉圭:1988年4月27日 巴拉圭:1988年4月27日
 維德角:1988年4月28日 維德角:1988年4月28日
 南韓:1988年9月14日 南韓:1988年9月14日
 白俄羅斯:1988年10月12日 白俄羅斯:1988年10月12日
 俄羅斯:1988年10月12日 俄羅斯:1988年10月12日
 烏克蘭:1988年10月12日 烏克蘭:1988年10月12日
 馬來西亞:1988年12月7日 馬來西亞:1988年12月7日
 烏拉圭:1989年3月9日 烏拉圭:1989年3月9日
 印度尼西亞:1989年7月6日 印度尼西亞:1989年7月6日
 阿爾巴尼亞:1989年7月10日 阿爾巴尼亞:1989年7月10日
 蒙古國:1990年2月2日 蒙古國:1990年2月2日
 羅馬尼亞:1990年5月16日 羅馬尼亞:1990年5月16日
 委內瑞拉:1990年10月30日 委內瑞拉:1990年10月30日
 貝里斯:1990年11月6日 貝里斯:1990年11月6日
 斐濟:1990年11月21日 斐濟:1990年11月21日
 巴林:1991年5月28日 巴林:1991年5月28日
 肯亞:1991年6月5日 肯亞:1991年6月5日
 愛爾蘭:1991年9月16日 愛爾蘭:1991年9月16日
 薩爾瓦多:1991年10月8日 薩爾瓦多:1991年10月8日
 聖露西亞:1991年10月14日 聖露西亞:1991年10月14日
 聖馬利諾:1991年10月18日 聖馬利諾:1991年10月18日
 安哥拉:1991年11月7日 安哥拉:1991年11月7日
 柬埔寨:1991年11月28日 柬埔寨:1991年11月28日
 立陶宛:1992年3月31日 立陶宛:1992年3月31日
 索羅門群島:1992年6月10日 索羅門群島:1992年6月10日
 日本:1992年6月30日 日本:1992年6月30日
 克羅埃西亞:1992年7月6日 克羅埃西亞:1992年7月6日
 荷蘭王國:1992年8月26日 荷蘭王國:1992年8月26日
 塔吉克:1992年8月28日 塔吉克:1992年8月28日
 喬治亞:1992年11月4日 喬治亞:1992年11月4日
 斯洛維尼亞:1992年11月5日 斯洛維尼亞:1992年11月5日
 奧地利:1992年12月18日 奧地利:1992年12月18日
 烏茲別克:1993年1月13日 烏茲別克:1993年1月13日
 捷克:1993年3月26日 捷克:1993年3月26日
 斯洛伐克:1993年3月31日 斯洛伐克:1993年3月31日
 波赫:1993年7月12日 波赫:1993年7月12日
 亞美尼亞:1993年9月5日 亞美尼亞:1993年9月5日
 亞塞拜然:1993年12月16日 亞塞拜然:1993年12月16日
 哈薩克:1994年4月29日 哈薩克:1994年4月29日
 緬甸:1994年4月29日 緬甸:1994年4月29日
 土庫曼:1994年9月30日 土庫曼:1994年9月30日
 拉脫維亞:1995年1月10日 拉脫維亞:1995年1月10日
 多米尼克:1995年4月4日 多米尼克:1995年4月4日
 吉爾吉斯:1995年7月3日 吉爾吉斯:1995年7月3日
 模里西斯:1995年9月19日 模里西斯:1995年9月19日
 愛沙尼亞:1995年10月27日 愛沙尼亞:1995年10月27日
 冰島:1995年12月19日 冰島:1995年12月19日
 比利時:1996年7月24日 比利時:1996年7月24日
 安道爾:1997年1月3日 安道爾:1997年1月3日
 北馬其頓:1997年4月30日 北馬其頓:1997年4月30日
 南非:1997年7月10日 南非:1997年7月10日
 巴布亞紐幾內亞:1997年7月28日 巴布亞紐幾內亞:1997年7月28日
 蘇利南:1997年10月23日 蘇利南:1997年10月23日
 多哥:1998年4月15日 多哥:1998年4月15日
 北韓:1998年7月21日 北韓:1998年7月21日
 格瑞那達:1998年8月13日 格瑞那達:1998年8月13日
 波札那:1998年11月23日 波札那:1998年11月23日
 查德:1999年6月23日 查德:1999年6月23日
 以色列:1999年10月6日 以色列:1999年10月6日
 納米比亞:2000年4月6日 納米比亞:2000年4月6日
 吉里巴斯:2000年5月12日 吉里巴斯:2000年5月12日
 葛摩:2000年9月27日 葛摩:2000年9月27日
 盧安達:2000年12月28日 盧安達:2000年12月28日
 紐埃:2001年1月23日 紐埃:2001年1月23日
 阿聯:2001年5月11日 阿聯:2001年5月11日
 薩摩亞:2001年8月28日 薩摩亞:2001年8月28日
 塞爾維亞:2001年9月11日 塞爾維亞:2001年9月11日
 不丹:2001年10月22日 不丹:2001年10月22日
 厄利垂亞:2001年10月24日 厄利垂亞:2001年10月24日
 賴比瑞亞:2002年3月28日 賴比瑞亞:2002年3月28日
 巴貝多:2002年4月9日 巴貝多:2002年4月9日
 馬紹爾群島:2002年4月24日 馬紹爾群島:2002年4月24日
 科威特:2002年6月6日 科威特:2002年6月6日
 帛琉:2002年6月11日 帛琉:2002年6月11日
 萬那杜:2002年6月13日 萬那杜:2002年6月13日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2002年7月22日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2002年7月22日
 摩爾多瓦:2002年9月23日 摩爾多瓦:2002年9月23日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2003年2月3日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2003年2月3日
 賴索托:2003年11月25日 賴索托:2003年11月25日
 東加:2004年4月30日 東加:2004年4月30日
 獅子山:2005年1月7日 獅子山:2005年1月7日
 千里達及托巴哥:2005年2月16日 千里達及托巴哥:2005年2月16日
 史瓦帝尼:2005年11月30日 史瓦帝尼:2005年11月30日
 幾內亞比索:2006年1月28日 幾內亞比索:2006年1月28日
 蒙特內哥羅:2006年6月3日 蒙特內哥羅:2006年6月3日
 聖多美普林西比:2006年7月25日 聖多美普林西比:2006年7月25日
 吉布地:2007年8月30日 吉布地:2007年8月30日
 庫克群島:2009年1月16日 庫克群島:2009年1月16日
 赤道幾內亞:2010年3月10日 赤道幾內亞:2010年3月10日
 汶萊:2011年8月12日 汶萊:2011年8月12日
 巴勒斯坦國:2011年12月8日 巴勒斯坦國:2011年12月8日
 新加坡:2012年6月19日 新加坡:2012年6月19日
 巴哈馬:2014年5月15日 巴哈馬:2014年5月15日
 南蘇丹:2016年3月9日 南蘇丹:2016年3月9日
 東帝汶:2016年10月31日 東帝汶:2016年10月31日
 索馬利亞:2020年7月23日 索馬利亞:2020年7月23日
 吐瓦魯:2023年5月18日 吐瓦魯:2023年5月18日
 諾魯:2024年7月22日 諾魯:2024年7月22日
注釋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