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對某些人、事、物、概念等堅信不移的心理狀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信仰(英語:faith,源自拉丁語 fides 和古法語 feid[1]),是對人事物或概念的堅定信念或信任。[2] 在宗教背景下,或可將信仰定義為「對超自然(包括神祇)或宗教教義等的堅定信念」。[3] 信仰可以是某種思想體系或政治觀。比如, 儒家思想, 共產主義信仰等。[4][5]
根據韋伯斯特詞典,信仰有多種定義,包括「對上帝的信念、信任和忠誠」、以及「對沒有證據的事物的堅定信念」,[6] 信仰通常基於直覺或個人經驗,而非嚴格的理性或經驗證據。 宗教人士通常認為信仰是基於感知程度和證據的信心,[7][8] 對宗教持懷疑態度的人認為信仰只是沒有證據的信念。[9]
信仰信念知識之間的區別
信念(英語:belief),信念是個人判斷和選擇事物真偽的思想意識,信念的正確與否取決於個人的知識水平包括推理能力。
信念可以被描述為對命題正確與否的態度, 有別於信奉(Belief-in)。 信奉(Belief-in)與信任(Trust)或信仰(Faith)等概念更緊密相關,因為它通常是指對人的態度。在許多宗教傳統中扮演著中心角色,其中「信奉上帝」是其信徒的核心美德 (也稱信仰上帝)。 [10]
信仰是對某事或某人的一種強烈的堅定不疑的信念,處於難以被客觀證據和理性分析而改變心理狀態。信仰常用於宗教語境, 是指對宗教的一種神聖的信念。 信念通常指的是對某件事是真實或存在的一種心理態度或接受,通常基於證據、經驗或對來源的信任。 信仰與信念的區別在於, 信念在沒有達到信仰所具有的強烈的堅定不疑的心理狀態下,是容易被客觀證據和理性分析而改變的。 信念所意味的信任程度可能不如信仰的信任程度那麼強烈,信念有錯時更容易被經驗證據和理性分析糾正。[11]信仰以某些信念為前提,但信念並不一定意味著是信仰。[12][13]
知識也是信念的一種, 被定義為被證實的真的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一個陳述要成為知識,必須符合三個準則:被證實的(justified)、真的(true)和被相信的(believed)(JTB理論), 儘管現今的知識論學者都接受上述的三個準則不是知識的充份條件(參見:知識論 & 知識的理論 )。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對超自然現象或宗教教義等的堅定信念, 其特點是用情感代替證據。[5] 《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寫道,「信仰」是一個廣義術語,出現在表達各種不同概念的語言中;從最普遍的意義上講,「信仰」(Faith) 與「信任」(Trust) 的含義大致相同。但哲學上對信仰的敘述和討論幾乎完全是局限於有神論的宗教信仰,既對上帝的信仰。而且通常,它們處理的是亞伯拉罕傳統(Abrahamic traditions)中的基督教分支中所理解的信仰, 儘管沒有排除其它方面的信仰。[14]
世界上幾個主要的宗教如下:
- 基督教:一種基於耶穌基督的生平和教導的一神論宗教,基督徒相信耶穌是上帝之子和人類的救世主。
- 伊斯蘭教:一種基於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導和信仰一個真主(安拉)的一神論宗教。
- 印度教:一種擁有多種信仰和實踐的多神論宗教,以吠陀、奧義書和《博伽梵歌》為核心。
- 佛教:一種基於釋迦牟尼(佛陀)的教導的宗教,強調四聖諦、八正道和成就啟迪的重要性。
- 猶太教:一種基於信仰一個上帝的一神論宗教,以希伯來聖經(舊約)為主要經文。
- 錫克教:一種起源於印度旁遮普地區的一神論宗教,由第十代古魯那納克於15世紀創立,強調精神平等、服務和社會正義的重要性。
世俗信仰
信仰,除了信仰宗教及超自然外,也可以有世俗信仰, 是對某種主張或思想的堅定的信念,核心就是強烈的「相信」,而且拿來作為自己觀察世界和行動的原則和指引。 世俗信仰不基於宗教或超自然教義的信仰或信念, 來源多種多樣, [15][16] 包括:
- 哲學:許多世俗信仰植根於哲學思想,例如人道主義或理性主義。這些信仰體系通常強調理性、道德和人類能動性的重要性,而不是依賴超自然或宗教解釋。
- 科學:科學發現和進步也可以激發世俗信仰。例如,進化論使許多人相信自然選擇的力量和進化過程,而不是相信上帝的造物主。
- 個人價值觀和原則:人們可能會根據自己的個人價值觀和原則發展世俗信仰,例如對社會正義或環保主義的信仰。
- 社區和文化:世俗信仰也可能受到特定社區或文化的價值觀和信仰的影響。例如,有些人可能相信民主、人權或言論自由的原則。
總的來說,世俗信仰可以有多種來源,可以有多種形式,這取決於個人的信仰和經歷。
例如世俗信仰可以是:
認識論分析
認識論是哲學的一個分支,關注知識以及我們如何獲得知識,而信仰通常被定義為對某事的信仰,而不必需要證據或證明。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知識通常被視為以證據和推理為基礎的東西,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和邏輯分析來驗證。認識論研究側重於認知論證、信仰的合理性以及各種相關問題。 [14][18]
- 信仰通常被視為一種不一定基於經驗證據的信仰形式。但是當宗教信仰確實提出經驗主張時,這些主張需要接受科學檢驗以確定其有效性。
- 另一方面,一些宗教信仰可能不會提出經驗性主張,而是可能關注非經驗性問題,例如倫理、道德和精神實踐。在這些情況下,可能需要根據其內部連貫性和邏輯一致性而不是實證檢驗來評估這些信念的有效性。
宗教信仰有可能與科學相矛盾。這是因為宗教信仰通常基於信仰、傳統和啟示,而科學則基於經驗證據、推理和觀察。因此,當科學發現與宗教信仰發生衝突時,就會在兩者之間造成緊張狀態。
宗教信仰是否提出經驗主張並不總是很清楚,因為宗教文本和傳統通常包含經驗和非經驗元素。然而,當宗教信仰確實提出經驗主張時,這些主張需要接受科學檢驗以確定其有效性。例如,祈禱可以治癒身體疾病的說法是一種經驗性的說法,可以通過科學研究來檢驗。如果研究一致表明祈禱對身體康復沒有影響,那麼這將質疑該特定宗教信仰的有效性。 理察·道金斯在《上帝錯覺》第二章第六節 <偉大的禱告實驗>(THE GREAT PRAYER EXPERIMENT)中還介紹了令人感興確的一個實驗。用實驗方法檢驗為病人做禱告是否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雙盲的方式進行,病人以嚴格隨機的方式安排。2006年4月的《美國心臟雜誌》(《在心臟導管搭橋病人中為病人祈禱的治療效果研究》)所報道的研究結果清晰明了:接受禱告的病人與沒有接受禱告的病人之間不存在任何差異。該實驗由某宗教組織贊助,因為該組織對禱告的效力深信不疑,儘管實驗結果否認了禱告作用。
理察·道金斯在《上帝錯覺》中指出,上帝的概念應該被視為關於宇宙的科學假設,並且與任何其他科學假設一樣受到相同水平的審查和分析。他認為上帝的存在是一個經驗問題,可以使用證據和推理進行調查和評估。
另一方面,一些宗教信仰可能不會提出經驗性主張,而是可能關注非經驗性問題,例如倫理、道德和精神實踐。在這些情況下,可能需要根據其內部連貫性和邏輯一致性而不是實證檢驗來評估這些信念的有效性。
雖然許多宗教信仰確實是隱喻性的或象徵性的,但也有一些宗教信仰被信徒們從字面上理解。例如,一些基督徒認為地球是在字面意義上的六日內創造的,而一些穆斯林則認為古蘭經包含了在其啟示時人類不為人知的科學事實。此外,即使一種宗教信仰是隱喻性的或象徵性的,如果它對世界提出經驗性主主張,它仍然可以接受實證檢驗。[25]例如,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說法可以解釋為人類在宇宙中特殊地位的隱喻,但它也提出了一個可以通過科學觀察來檢驗的經驗論斷。[26][27]儘管許多神學家說不再接受從字面上的聖經,仍然有很多人仍然接受從字面上的聖經經文,包括諾亞的故事。根據蓋洛普的說法,大約50%的美國選民仍然從字面上接受聖經經文。[25]如果你把這本好經文按字面解釋到極致,有些人可以為1994年的謀殺辯護,即牧師保羅.詹寧斯.希爾開槍打死約翰布里頓博士。希爾到死時聲稱他的行為得到了聖經的支持。(also see Anti-abortion violence)[28][29]
教皇Benedict XVI首次訪問非洲大陸時發表言論,教皇按宗教信仰的教義主張不用安全套,還稱安全套可能使非洲愛滋病危機惡化。經驗性主張應該接受科學檢驗,錯誤的宗教主張而具有的極大的影響力後果極大。教皇Benedict XVI言論激怒了試圖阻止愛滋病毒和愛滋病傳播的衛生機構科學工作者,據估計那裡有 2200 萬人受到感染。[30]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道德不依賴於信仰。雖然有些人可能聲稱他們的道德植根於他們的信仰或宗教信仰,但有證據表明,道德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社會和文化規範、同理心和理性。研究表明,來自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往往有許多共同的道德價值觀,這表明道德不僅僅取決於信仰。此外,心理學、神經科學和進化生物學領域的研究揭示了道德決策背後的生物學和認知機制,進一步證明道德不僅僅取決於信仰。[31][32][33]
- 有研究通過調查美國聯邦囚犯中有宗教信仰的比例,考察是否由宗教維持道德[34]。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在不容易犯罪的信仰群體中,無神論者僅次於五旬節運動教派,是第二不容易犯罪的群體。「道德必須靠宗教維持」這個論點不成立。
英國哲學家和邏輯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伯特蘭·羅素寫道:[9]
基督徒認為自己的信仰行善,但其他信仰卻有害。 無論如何,他們對共產主義信仰也是持這種觀點。 我堅持的是,所有信仰都是有害的。 我們可以將「信仰」定義為對沒有證據的事物的堅定信念。 在有證據的地方,沒有人會說「信仰」。 我們不說「2加2等於4」是信仰,也不說「地球是圓的」是信仰。 我們只在希望用情感代替證據時才談到信仰。用情感代替證據容易導致衝突,這是因為不同的群體用不同的情感來代替。 基督徒信仰耶穌復活, 共產黨人相信馬克思的價值論。 其中任一種信仰都不能得理性的支撐,因此,每種信仰都只得通過宣傳來維持,必要時還得通過戰爭。
——Will Religious Faith Cure Our Troubles?
哲學家瓦爾特·阿諾德·考夫曼在他的著作《The Faith of a Heretic》定義信仰為:一種強烈的信念,通常表現為對缺乏足夠證據的、不能說服每一個理性人的事物的固執信任[35]。
進化生物學家 理察·道金斯在其著作《上帝錯覺》中批判他所認為的與科學證據直接衝突的所有信仰, 認為耶穌復活的信仰違反科學。 教育孩子"信仰本身就是一種美德"的觀點,實際是真正有害的做法。信仰之所以邪惡,恰恰是因為它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爭論。 灌輸給孩子們"不用置疑的信仰是一種美德",可能會讓他們長大成為未來聖戰或十字軍東征的潛在致命武器, 尤其是在某些不難獲得的其他因素的影響下[36]。他將信仰描述為沒有證據的盲信, 一個積極的不思考的過程。他指出,這種做法只會讓任何人僅憑個人思想和可能扭曲的感知(不需要對自然進行檢驗)提出關於自然的斷言(主張); 這種做法,降低了我們對自然世界的理解,沒有任何能力做出可靠且一致的預測,並且無需同行評議。[37]
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一部分人,拒絕威脅到他們核心信念或世界觀的一些科學上得到充分證實的結果,比如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全球暖化的事實。[23][24][22]
1979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史蒂文·溫伯格警示人們, 世界需要從漫長的宗教信仰噩夢中醒來;對我們科學家來說,為削弱宗教信仰而可以做的任何事情都應該去做,實際上這可能是我們對文明的最大貢獻。宗教是弊大於利的。[38] 他還認為:無論有沒有宗教,好人都會做好事,壞人都會做惡事。 但是,若你想要好人做惡事,就需要宗教了。[39]
古斯塔夫·勒龐認為信仰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強調了信仰的非理性本質,信仰往往基於情感而非理性, 可以用來操縱和控制人們,特別是在宗教或政治運動的背景下。從這個意義上說,信仰是一個工具,可以被掌握權力的人用來塑造群眾的信仰和行為。[40]
參見
外部連結
- Dialogue with Professor Richard Dawkins,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Rowan Williams and Professor Anthony Kenn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理察·道金斯教授與羅溫·威廉斯 坎特伯雷大主教對話。 四個主題:人類個體的本質、人類的起源、地球生命的起源、宇宙的起源。 four topics: the nature of individual human beings, the origin of the human species, thirdly the origin of life on Earth, and finally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 The God Delusion Debate (Dawkins – Lenno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道金斯相信自然法則,否認耶穌復活和神跡;倫諾克斯相信耶穌的復活和奇蹟是上帝打破自然法則的能力所證明的。Dawkins believes the law of nature and denies Jesus resurrection and miracles; Lennox believes Jesus resurrection and miracles with justification by God's capability of breaking the law of nature.)
- We'd be better off without religion? Panellists: Christopher Hitchens, Nigel Spivey, Richard Dawkins, rabbi Juliet Neuberger, AC Grayling and Roger Scrut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God Delusion by Richard Dawkins Audioboo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