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契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契經(天城體梵語:सूत्र,羅馬化:sūtra;巴利語:sutta),又稱線經、長行,音譯修多羅、素怛纜,簡稱經。原義為線,原是古代印度的一種散文文體。印度教、佛教與耆那教,都有被稱為契經的經典。
印度教中一般是指格言性質的短文。佛教中是指三藏十二部經典(十二分教)的一種[1]。表示佛陀所說的法如同絲線,能貫穿一切義。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謂之契;貫穿諸法深義,攝持所化眾生,謂之經。在九分教與十二分教中,修多羅包括經與律,後世則專指三藏中的經藏。
歷史
修多羅最早是印度的一種長行散文,不押韻,以背誦口傳的方式傳播,被形容如線一般可以一直延長。
釋迦牟尼時代,僧團成員發展出背誦釋迦牟尼口傳教義的習慣,作為修行之用,也可以將這些口述內容背誦給其他人聽,作為傳教之用。釋迦牟尼過世後,僧團召開第一次結集,參與者必須是阿羅漢,由大迦葉主持。阿難負責在會中背誦出釋迦牟尼的口傳教導,經由在場僧眾一致同意後,形成最初的修多羅。優婆離負責背誦出毗奈耶,最早也是被當成修多羅來背誦。
經文內容
佛陀教導的法(dharma)、律(vinaya),前者被發展為九分教。按印順法師推斷,九分教中最早集成的「契經」,是指說一切有部《雜阿含經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蘊誦、六入誦、雜因誦、道品誦四部分[2],當中包括蘊、處、緣、食、諦、界、受、念處等相應。
赤銅鍱部誦本《相應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亦有這些相應,但次第和篇排有所不同,例如《相應部》的「食相應」未有別立成章,「諦相應」納入「大品」(近似雜阿含的道品誦),「學相應」則收入《增支部》經典中,而上座部古說亦未有「受相應」,故此,古型契經可能只分成「道品」、「諦」、「蘊」、「處」、「緣」、「界」這些相應[3]。鐘煒傑博士在《Fundamental Teachings of Early Buddhism》[4]一書的附錄中,如下列出了漢巴兩本契經的卷號。
《雜阿含經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契經 (修多羅) 部分:
Remove ads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