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尼格夫核子研究中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尼格夫核子研究中心(希伯來語:קריה למחקר גרעיני – נגב)又名希蒙·佩雷斯內蓋夫核研究中心[1],是以色列核設施,位於尼格夫沙漠,迪莫納城東南約十三公里。
外間普遍認為這個核設施的主要目的是製造核武器。以色列雖承認有此核設施,但是其目的是否如外界所言,就從不承認或否認,實施含糊言核政策。關於這設施的資料仍為高度機密。不過按照已知的核反應爐功率(至少150MW)推算,至2000年為止有足夠的鈈製造100至200個核子彈。[2]在這個設施上方的領空禁止所有飛行器進入,設施一帶以圍欄隔離並有重兵把關,防守可以說是相當嚴密。在六日戰爭中,一架以色列幻象3型戰鬥機意外飛過該設施,就被以色列發射導彈擊落。[3][4]1973年,一架迷途的利比亞客機飛近該設施上方的領空,以色列戰機試圖指令客機降落未成後,也是直接將其擊落,導致平民108人死亡。[5]
核子研究中心在1958年開始動工建造,法國按照塞夫爾議定書的協議施以援助。[6]這個設施是秘密興建,避過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管。為防洩露機密,向法國的海關官員聲稱反應爐最大的組件,例如反應器槽,是海水化淡廠的一部份,要運往南美洲。[7]建造的資金也是全是隱密的不公開來源,這龐大的費用有不同猜測,唯一可靠的數據來自希蒙·佩雷斯。他在1995年的回憶錄中寫到他和戴維·本-古里安籌到四千萬美元,「反應爐造價的一半……來自世界各處的以色列朋友。」[8]
其實美國情報人員在1960年代初,就懷疑過該設施的用途,美國政府要求以色列答應受國際檢查。以色列應允,但條件是只能派出美國檢查員,不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檢查員,而所有檢查都要先知會以色列。國際上未簽署核不擴散條約,而被指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只有三個,以色列是其一,另外兩個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有聲稱因為以色列知道檢查員到訪日期,而有機會掩飾設施的真正用途,即外界所指的製造核武器。在每次檢查前,先裝設假牆壁及其他道具,以瞞過檢查員。最後檢查員向美國政府報告稱,他們的檢查沒有作用,因為以色列限制了在設施內能檢查的範圍,而他們也因為身分問題無權過問。但最遲在1969年,美國根據經驗推斷,有充分把握相信以色列確實可能有研發核武器的計畫,[9][10]並於該年終止了持續多年的無效益檢查。
該設施的反應爐在1962至1964年之間某個時間起開始運作。以色列國防軍藉著所製造出的鈈元素,很可能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前預備好首批核武器。1967年,在六日戰爭爆發前,有數架身份不明的噴射機飛越該反應爐上空。當時猜測該噴射機是埃及空軍的米格-21戰鬥機。但是2007年有一本受爭議的書籍中,論證道這些飛機其實是蘇聯的米格-25戰鬥機。[11]

1986年,一位曾在該設施工作的前技術員莫迪凱·瓦努努飛往英國,向傳媒揭露以色列核計劃的一些證據,並說明設施中每座建築物的用途,又揭露在該設施的正下方地底有最高機密設施。他旋即被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的女特工誘到義大利,再被摩薩德人員綁架,用船送回以色列受審。他被控叛國和間諜罪,在一個法院秘密審訊,被處以18年監禁。他被綁架後,《泰晤士報》報道以色列所擁有的原料,可以製造約20個氫彈和200個核分裂彈。2004年瓦努努出獄後,其人身自由受嚴重限制,包括不給予護照,限制他的行動自由,及限制與媒體接觸。他自出獄後因為違反限制令,多次被捕及被檢控。
這個設施在使用四十多年後,傳出與其安全疑慮相關新聞。2004年,以色列官方向附近數千個居民分發防輻射的碘化鉀藥片,作為預防措施。[12]
根據Be'er Sheva勞工審裁處的一宗提訴,在該中心的工人1998年成為人體試驗對象。據提訴的工人Julius Malick所稱,他們在沒有醫護監管下,被給予含有鈾的飲料,事前沒徵求他們的書面同意,也沒警告他們可能產生的副作用。[13]
2012年1月,以色列原子能委員會決定至少暫時關閉反應爐,其所持的主要理由是該處易受伊朗襲擊。[14]在2012年10月至11月,有報道指哈馬斯向迪莫納城或尼格夫核子研究中心發射火箭,但該核設施未受任何損害。[15][16]
Remove ads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