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全球化
一种社会状态或一组动态的社会进程,即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的一体化关联或整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全球化是世界觀、產品、概念及其他文化元素的交換,所帶來的國際性整合的過程[1][2]。電信等基礎建設的進步,包括電報及之後網際網路的興起,都造成了全球化,以及在文化及經濟上互相影響[3]。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5月23日) |
歷史
學界對於全球化何時而起,觀點各不相同,有學者認為全球化是一個現代概念,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在地理大發現階段,全球化進程就已經開始了,甚至還有人認為全球化可以追溯到西元前2000年。古時人們就曾因為貿易而有國際化的概念,在中古世紀的中國就曾經有與西方通商貿易的概念,藉由輸出絲綢和茶葉來賺取大量外匯,18世紀的德國學者就因此將這條道路取名為絲路,後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崛起,通商貿易受阻,為了能夠不假於土耳其人之手,西歐國家紛紛海上探險尋找新絲路,史稱地理大發現,可謂早期全球化的開端。


大規模的全球化始於19世紀。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全世界的經濟文化連接日益緊密。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一詞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2000年,國際基金組織(IMF)定義了全球化的四個基本方面:貿易和國際往來、資本與投資的流動、人口流動、知識的傳播。 因著工業革命的影響,在19世紀轉變為現代的全球化。工業革命利用規模經濟的概念,可以標準化的大量生產商品,而人口的快速成長也帶來大量的需求。蒸氣船減少了國際運輸的成本,鐵路也使得陸上的運輸更為便宜。運輸革命約在1820年至1850年之間出現的[4]。更多國家開始國際貿易,[4]19世紀的全球化受到帝國主義的影響,例如瓜分非洲及亞洲殖民等行動。1956年船運貨櫃的發明進一步的帶動了商業的全球化[5][6],而同一時間,航空業也正在急速膨脹,使得洲際旅程相對時間縮短到剩幾個小時,1980年代開始電腦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全球化到了新的境界,人類能使用同樣的架構剎那間傳遞資訊。

同時在二次大戰後,有許多國際協定或組織的目的是在貿易自由化,減少貿易障礙,例如由布雷頓森林體系產生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以及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世界總產值中出口佔的比例由1970年的8.5%提昇到2001年的16.2%[7]。不過在杜哈回合貿易談判未能達成協議之後,許多國家又開始訂定雙邊或是小型多邊的貿易協定,例如2011年的韓美自由貿易協定。
全球化一詞近年來變得流行。政府決策者、政黨領袖、工商界、學術界、工會領袖以至大眾傳媒無不談及全球化的影響及其如何改變現在人的生活。許多人視過去二十年國際貿易及投資增長為全球化。全球化正在推倒各國疆界,使全球市場一體化。有些人把全球化喻為「地球村」。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目前仍是見仁見智。近代全球化的風潮已和地方化結合成「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研究。
Remove ads
早在19世紀全球化浪潮興起之前,經濟文化相互依存度就經歷了不同的興衰階段,這一點至少自1930年代以來的經濟史和一般歷史研究就已指出。相關討論包括古代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長途貿易聯繫、中世紀歐洲的相互依存關係,以及埃及、中華帝國、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等先進文明之間的貿易聯繫。
例如,早在西方時代初期,亞洲與羅馬之間就已存在絲綢(來自中國)和香料(來自印度)的長途貿易(參見絲綢之路)。從古代晚期到中世紀晚期,與印度的貿易利潤豐厚,並透過陸路和海路進行;在此背景下,由於不同地區之間的互聯互通,絲綢貿易被認為是全球化的早期形式。[8]
雖然現代看來運輸時間相對較長,而且貿易需要透過來自不同國家的多家承運商進行,但這種貿易已經牢固確立,絕非孤立現象。[9]從 1405 年起,明代海軍上將鄭和的船隊也將數千噸中國貿易貨物運過中國整個沿海地區,到達阿拉伯和非洲。
這些古代和中世紀全球化的例子後來都遭遇挫折:
Remove ads
漢薩同盟是由擁有穩定自治政府的自由公民組成的城邦聯盟,透過跨境貨物的自由流通積累巨大的財富,其曾經的輝煌至今仍體現在這些城鎮中留存的眾多建築中。
隨著1159年呂貝克的建立,波羅的海南岸發展一個繁榮的貿易區,從俄羅斯貿易中心諾夫哥羅德出發,經雷瓦爾、呂貝克、漢堡、布魯日和倫敦。西方對毛皮、蠟、穀物、魚類、鹽和木材等天然產品的巨大需求,以及東方對布料、葡萄酒、金屬製品和製成品等西方產品的需求,共同驅動著東西方貨物的交流。波羅的海航線的開發使得東西方之間貨物流通更加順暢,漢薩同盟的經濟實力也由此興起。
在15世紀初漢薩同盟鼎盛時期,有超過200個大大小小的城鎮加入該聯盟。漢薩同盟將自己視為純粹務實的聯盟,旨在保障和促進貿易。諸城可以加入或退出聯盟;違反規則將面臨被逐出漢薩同盟的危險。根據菲利普·多林格的說法,漢薩同盟不具備國家的任何特徵,但卻擁有國家權力。漢薩同盟從未邁向國家組織。[11]
在其500年歷史中,漢薩同盟經歷過鄰國之間各種戰爭,經歷過1315年至1317年的大饑荒、1349年至1370年的大瘟疫,以及特別是三十年戰爭。隨著民族國家的崛起,貨物跨國自由流通的終結,也終結漢薩同盟成功的關鍵基礎。漢薩同盟於1669年最後一次漢薩日宣告解散。
劃分
學術界的觀點將全球化劃分為三大領域: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而經濟全球化又可分為商品市場一體化,勞動市場一體化以及經濟市場一體化。
影響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新問題不斷湧現,例如:全球暖化、跨境水資源和空氣污染、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等環境挑戰。全球化進程不僅影響著人類交往、經濟和社會以及自然環境,同時這些因素也反過來作用於全球化。
Remove ads
全球化程度
全球化指數著重像貿易、外商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及收入等和經濟有關的變數,不過較新的指數試圖用一些和政治、社會、文化甚至環境面來描述各國全球化的情形[14]。
全球化指數中的KOF全球化指數,用三個全球化的方面來量測全球化:經濟、社會及政治[15]。另一個是A.T. Kearney/外交政策雜誌的全球化指數[16]。
Remove ads
好國家指數是由35種資料合計而成的統計指數,用到的資料主要是由聯合國產生。指數會計算整體排名,以及分為科學技術、文化、國際和平和安全、世界秩序、環境及氣候、繁榮和平等、健康和福利等七項來計算排名。
2018年整體排名前十名[17]
全球貿易促進報告量測有助於貨品貿易跨越國境,進入其目的地的因素、政策以及服務。全球貿易促進報告由四個子因素組成:市埸開放、邊境管理、運輸及通訊的基礎建設、經商環境。(2010年)的前20名是[18]
評價


全球化有助於國際間的產業分工,因為發達國家的工資較高,製造生產會轉向其他薪資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帶來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經濟成長及就業,例如1970年代左右的亞洲四小龍就是依此模式發展[19]。
對關於全球化是一個現實存在的現象還是討論。雖然這個詞已經被廣泛使用,但是一些學者爭論到這個現象在歷史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另外, 那些現象,例如國際貿易的增長和跨國公司扮演的角色,在它們被建立的時候並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學者更喜歡使用「國際化」而不是「全球化」。簡單的說,它們的區別在於國家的角色在國際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說,全球化程度比國際化要深。所以,這些學者認為的邊界還遠沒有達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全球化還沒有開始,也可能不會開始——從歷史上考慮,國際化從來沒有變成全球化。依賴理論提出者薩米爾·阿敏提出,「全球化是一個烏托邦」,並且對負面意義進行了分析[20]。一部分學者認為全球化是一種假象,是一種不對等的經濟與文化的流動。 與其說是全球化,有些學者認為西方化更為貼切。 西方化不等於全球化。 不可否認地, 非西方國家,比如印度的寶萊塢,日本的遊戲,中華料理等,在西方國家取得成功。 但是這些成功相比下,是比較薄弱的。 比如印度的寶萊塢,其背後主要投資者是好萊塢。(雖然寶萊塢是一種非西方文化市場,一部分收入會回歸西方國家。)在Anadam P. Kavoori和Aswin Punathambekar的書中指出,好萊塢占了80% 全球電影市場,而寶萊塢占不到0.2%。因此,有學者認為,全球化只是藉口,來開闢新市場。

商品一體化是全球化的一大特徵,為製造更多的商品,大量工廠的建立也是必需的。世界各地工廠數量增加,在中國更為顯而易見(在全球化的機遇下,加上自身地租,工人薪金便宜,成為了各國的工廠建立之地,所以中國又稱為「世界工廠」)
正是全球化的商品一體化令工廠增加,自然間接對環境造成影響,例如加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繼而惡化全球暖化,甚至影響生物之棲息地等等。
全球化理論
對超全球主義論者而言,現代的全球化已經被界定為人類歷史上的新時代,認為人類的各方面都將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進行整合,傳統的政經、國際結構將在全球化浪潮下被取代,尤其是在近代國際政治扮演重要角色的民族國家。
全球化現象並非近代才出現,歷史上像高度互賴與連結的情況,全球化更可能是擴散與繁榮,而非正面現象。懷疑論者認為超全球主義者過度樂觀,過程高度仰賴影響力。
轉型主義論者認為,全球化現象並無揭示一定的道路,從全球的政治單元到個人,都是建構全球化的一份子。在矛盾中依循著全球化現象建立、或是去適應新的規則[21]。
相關條目與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