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三國際

歷史國際組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三国际
Remove ads

共產國際(俄語: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縮寫為Коминтерн),通稱第三國際Трет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也稱赤色國際紅色國際[註 1],是一個共產黨共產主義組織的國際聯合組織,1919年3月在弗拉基米爾·列寧領導下成立,總部設於蘇聯莫斯科。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並於5月25日公開宣布《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聲言這是為了適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便於各國共產黨獨立處理問題。[3]相關人員和組織轉入隨即成立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國際部

快速預覽 共產國際, 總書記 ...
Remove ads

歷史

1919年3月2日,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標誌第三國際的成立。當時,俄國無產階級已經革命成功,建立起蘇維埃政府。第三國際本名「共產國際」,區別於第二國際的別名「社會主義國際」。第三國際初成立時,各國支部差不多皆為第二國際原有的支部分裂出來的,即第二國際中的革命派發展為第三國際,正式拋棄改良主義,而號召世界革命

1920年8月,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共產國際章程》,並按章程規定選出了共產國際第一屆執行委員會,並通過加入共產國際的「二十一條」。1921年8月,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召開,中共首次派出代表(張太雷楊明齋)與會。1919年—1926年,第三國際的主要領導人是格里戈里·季諾維也夫;1926年—1928年,為尼古拉·布哈林;1934年之後,是保加利亞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但因為蘇聯為當時僅有的由共產黨執政的國家,第三國際許多活動及決議都需要蘇聯支持,故蘇聯最高領導人約瑟夫·史達林對第三國際有重大影響力。

1929年7月共產國際第十次擴大全會結束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克拉拉·蔡特金在私下對一個瑞士同志說:

共產國際已經從活著的政治體變為了一個死去的機構,它一方面只能吞下俄羅斯的指令,另一方面又用各種語言將這些指令反芻。

不過,在公開場合,蔡特金仍然以自己的聲望支持共產國際並保持緘默。[4]

1943年5月15日,蘇聯為拉攏英國美國,聯合對抗納粹德國,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

……為適應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並考慮各國鬥爭情況的複雜,需要各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處理面臨的問題……

5月22日,執委會向全世界公布了這個決定。6月10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正式宣告解散共產國際,相關人員和組織轉入隨即成立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國際部,各國的共產黨名義上不再作為共產國際支部,而是獨立運作的共產黨。[註 2]

Remove ads

大會

更多資訊 大會, 地點 ...
Remove ads

相關會議

更多資訊 會議, 地點 ...

共產國際下屬組織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下屬組織

領導人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
  1. 格里戈里·季諾維也夫(1919年-1926年)
  2. 尼古拉·布哈林(1926年-1929年7月19日)
  3. 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1929年7月19日-1935年)[6]
  4. 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1935年-1943年)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1. 德米特里·馬努伊爾斯基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總書記
  1. 瓦西里·科拉羅夫(1922年-1924年)
  2. 奧托·庫西寧
共產國際國際聯絡部部長
  1. 奧西普·皮亞特尼茨基(1922年6月11日-1934年8月)
  2. 米哈伊爾·特里利塞爾(1935年8月-?月)
  3. 鮑里斯·梅利尼科夫(1935年-1937年)

國際影響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