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刃刺蝦屬

放射齒目的一属节肢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刃刺蝦屬
Remove ads

奇美拉刃刺蝦學名Laminacaris chimera)是刃刺蝦屬學名Laminacaris)的唯一物種,是節肢動物門恐蝦綱放射齒目[1]該物種在中國發現,[4]發現的三件化石都較為完整[1]。除了在中國發現,也在美國賓州發現疑似是該屬的前附肢化石。[2]刃刺蝦有著迄今最長的前附肢,也有可能是提醒第二大的奇蝦科抱怪蟲科類群的物種。[5][6][7]刃刺蝦過去被認為是其他物種且前附肢有一些的特徵是來自於放射齒目各科的型態[1][8],所以目前刃刺蝦的分類與開拓蝦屬一樣尚未分進任何科。[9][10]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二名法 ...
Remove ads

發現

Thumb
的刃刺蝦的前附肢化石照片,編號CJHMD-00003

刃刺蝦的標本都是在中國雲南東部昆明筇竹寺地層(Chiungchussu Formation)玉案山段( Yu’anshan Member)發現的:

  1. 海口鎮(Haikou area)的麻坊階層(Mafang section)發現編號為RCCBYU 10251(正模標本)、YKLP 13338的標本(副模標本英語Paratype
  2. 澄江市鳳口佋階層(Fengkoushao section)發現編號為CJHMD 00003(副模標本)的化石標本。

三個標本幾乎完整或完整保存整個前附肢,由郭晉(Jin Guo)等人將標本發表。[1][註 1]

2019年,史蒂芬·帕茨(Stephen Pates)和[[艾莉森·C·戴利|艾莉森·C·戴利德語Allison_Daley]](Allison C. Daley)在美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的館藏中發現兩具於1979年產自金澤斯地層英語Kinzers Formation(Kinzers Formation)的化石(編號為USNM 213993/PA 394和USNM 90827A/PA 393)可能為薄刃蝦未定種(?Laminacaris sp.)的前附肢,而非德里克·布里格斯英語Derek Briggs(Derek E.G. Briggs)推定的賓州光滑蝦相似種(Anomalocaris? cf. pennsylvanica),但是保存的不完整,前後的部分並未保存。[2]

Remove ads

命名

刃刺蝦的屬名Laminacaris,開頭為拉丁語的「lamina」,意思細薄的刀片,描述其前附肢很鋒利;「caris」的意思是「蝦」,是恐蝦綱學名的常用後綴。種加詞chimera」為希臘神話奇美拉,是一種由許多物種拼湊起來的怪物,意指表其前附肢不同部分與其他放射齒目物種相近。[1]

型態

Thumb
刃刺蝦的前附肢復原圖,黑色的為節的分界線和節膜。
Thumb
刃刺蝦的全身大小推測圖,灰色的部分是以奇蝦屬開拓蝦屬的身形來做為刃刺蝦的身體型態

刃刺蝦與許多放射齒目的物種一樣,目前僅發現頭部的前附肢化石,尚未發現其他部位。[1][11]

前附肢最長約28公分以上,是目前發現過最長的前附肢。總共有15節,其中有兩節用於連接頭部以及剩餘的13節。節腹側所突出的刺,稱作「前附肢棘」(endite);前附肢棘還有更小的刺,稱作「前附肢輔棘」(auxiliary spine)。[1]

第二節有根在末端突出的前附肢棘,上面有一根更指著前附肢末端的前附肢輔棘。剩餘的13節中,每節外觀都類似長方形,其高比寬還要長。每節都會被三角形的節膜(membranous)隔開。第三至第十四節的腹側中間皆有一根前附肢棘。其尺寸隨著偶數節或基數節的變化輪流交替。第三節的前附肢棘最大且更為粗壯,還稍微靠近第二節的前附肢棘,形成一個分叉。第三節的前附肢棘後緣有五較大的前附肢輔棘,前附肢輔棘越往下方逐漸變大,其中間隔著更小的前附肢輔棘,前緣的三分之二的部分有一根朝第一節的前附肢輔棘。第四到第十四節上的前附肢棘長度小於節的高度,整體看起來會逐漸往末端彎曲。第三節以後的前附肢棘的後緣僅有四根前附肢輔棘。第五節與第七節的前附肢棘大小差不多,有可能還稍微大一點。第九節到第十五節的背側末端皆有外突出、向前彎曲的刺。第十五節的末端存在一根非常微小的刺。[1]

生態

奇蝦與抱怪蟲的前附肢捕食模擬圖
Thumb
圖為史蒂芬山抱怪蟲
Amplectobelua stephenensis)的前附肢捕食模擬圖
Thumb
圖為加拿大奇蝦
Anomalocaris canadensis)的前附肢捕食模擬圖

刃刺蝦結合了奇蝦和抱怪蟲的捕食方式,且兩物種皆是抓捕獵物的游動捕食者。刃刺蝦有著抱怪蟲的特徵,透過其粗壯的前附肢棘以及前附肢爪狀的末端,可以牢固地抓住獵物。該物種也與奇蝦相似,節與節之間還隔著三角形的節膜,大小輪流交替的前附肢棘還有指向前附肢末端的前附肢輔棘,使前附肢非常的靈活。刃刺蝦可以鋒利的前附肢輔棘切割獵物。[1]

分類

最初侯先光英語Hou Xian-guang等人,於2004年出版「The Cambrian Fossils of Chengjiang, China」一本書,此書提到發現刃刺蝦的化石標本"RCCBYU 10251",但當時認為是帚刺侯氏蝦的親近種。[3]2014年,耶魯大學雅各布·溫瑟爾(Jakob Vinther)等人最初畫出了刃刺蝦的前附肢復原圖但是將其當成帚刺侯氏蝦的親近種。[8]直到2018年,由郭晉等人將此物種重新命名並發表。[1]

目前關於刃刺蝦屬於哪一個科仍不確定,但大致類似於抱怪蟲科與奇蝦科的類群。而與抱怪蟲屬和蘭氏蝦屬Ramskoeldia)都有幾個相似的點,例如:附肢的第一節有較大的刺,且第五節的刺長度略微大於第三內葉——這兩者,尤其是後者通常被認為是抱怪蟲科的特徵。但是,小刺數量不是奇數或是柄節數量不是三等一些特點使得刃刺蝦可能並非抱怪蟲科的一員。[1]

對於最新的研究而言,刃刺蝦屬於最基幹的抱怪蟲科成員,或者位於(奇蝦科-抱怪蟲科)共祖的基幹位置。[12]

Remove ads

注釋

資料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