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劉秉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劉秉璋(1826年—1905年),字仲良,廬江人。諡文莊。[1]

生平
咸豐十年(1860年)進士,選為庶吉士,授編修。同治元年(1862年)入淮軍赴上海。次年轉戰江蘇福山、太倉和浙江的嘉善等地,鎮壓太平軍;後又馳聘蘇、皖、魯、豫、鄂五省壓捻軍。授江蘇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未到任)、江西布政使。光緒元年(1875年)任江西巡撫,光緒四年(1878年)以乞終養老母辭職回家農桑。
光緒八年(1882年)又被起用,任浙江巡撫,當法軍侵占越南,繼而侵犯東南沿海時,他於寧波設立海防營務處,加強統一調遣,布置沿海防務,沿岸築長牆、置地雷、封海口,以所有兵輪據險設防。光緒十一年(1885年)三月,法艦突入跤門,他命守備發巨炮,擊傷法船兩艘,法艦敗逃金塘山。幾天後,法艦又進犯虎蹲山北,再痛擊之,火炮擊中要艦,法將迷祿當即斃命,法艦倉惶馳逃,不敢再犯。但法軍賊心不死,後以小輪竄犯寶山口,他命守將選勇突起擊之,法軍傷亡慘重。鎮海之役,計擊沉法艦一艘,重創三艘,火輪、小船多隻。
总结
视角
光緒十二年(1886年),劉秉璋任四川總督,查辦遺留的「重慶教案」。因美、英教會強行占地建教堂,民眾反對,教會組織武裝殺傷30餘人,激起公憤反教會,焚毀教學,散發傳單,揭露美、英幫助日本侵略中國的罪行,使美、英教會更為不滿,關殺兒童和民眾。洋人踐踏中國主權,激起川西11縣民眾起來反教會。劉秉璋在查處中,處死殺人兇手和鬧事首領,未鎮壓群眾,美、英教士不滿,紛紛致電總署,要求懲辦秉璋,清廷迫於英、美、法公使要挾,將劉秉璋罷官歸里。
日後其子劉體智在其所著《異辭錄》卷三的《劉秉璋罷職與川教案》如此寫道——
先文莊督川八載,遇教案兩次。未履任前,有重慶教案,教紳羅元義糾眾械鬥,致傷人命。文莊至,梟元義以徇,法使爭之,不許,而亂立止。大足教案,薄給以資,令移教堂以去,民教均服。甲午之冬,解任受代,新督兩易其人,未及至蜀而事發。是時民仇教甚,不數日中,蜀境教堂幾毀其半。適當中日戰役之後,公使、教士氣燄甚盛,朝旨罷川督職以謝。觀於《中東戰紀本末》所載路透電,言英法兩使,皆自言功而不知其故。其後聞於李文忠公曰:「軍敗於外,禍發於中,是予之過也夫。惟時英使日至譯署,譟於恭慶兩邸前,請鐫川督職。予方議日本商約,遇恭邸,問曰:『川事奈何?』恭邸曰:『任如何,必不許。』是日,恭邸以他故先去,而慶邸諾焉。予素知川中教堂多屬坎拿大,今茲教徒呼籲,正坎產也。坎雖屬英而隸藩部,英使曷故而爭,譯署曷故而許,均出軌道之外。」觀此可見數十年前之外交。
而且同一卷里還提到慈禧曾在戊戌政變後電召劉秉璋,但劉稱病未去,之後宗室貽穀、李鴻章想請劉秉璋復出,未果——
戊戌秋,慈聖曾有電旨,召先臣入都,以疾不能赴。未幾,宗室貽穀,以長白榮相國之命,來曰:「上意向用甚殷,能以私詢勉一行否?」余辭不敢言,既而悔之。以父執中李文忠、孫文正、嘉定徐相國,皆至戚也,未以情告而自專,可乎?次年拳亂作,遂不復出。
文莊電奏未至之時,文忠曾力勸之來,且預為計畫,將到京事宜,先至宮門請安。又為訪樞臣,問請安召見後,如何待之。皆云:「上意可知,或先賞還原銜翎枝,以待後命。」時文忠已老,猶為此奔走不遑,可見舊誼之厚。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病逝。逝後,由於兩江總督周馥的疏奏,清廷准其「復官,予優恤,建祠」。《異辭錄》卷四《瞿鴻禨聳恿昭雪川案》提到部分內情——
善化於先文莊始終契合,每見親友,必問起居,且聳恿求教合肥相國,昭雪川案。初以為寒暄而已。及秉政,示意於江督建德周公。具述文莊清風亮節,內外共知,得重臣一言,宜可開復。建德以措辭為難,擬助賑捐二千兩,較易著筆。往復通函中,而文莊即世。建德請卹疏云:「功業與劉銘傳相等,而任事勇直,持躬廉介,則又過之。」疏上之日,家式甫適在軍機處值班,善化命查壯肅舊案,持以上。定興鹿相見之,曰:「否否,廢員焉可比擬。」式甫對曰:「教案非上意也。」蒙古榮相曰:「曷不查潘鼎新案?」式甫曰:「此失守鎮南關處分,非其倫也。」及恩詔下,定興猶向善化哂曰:「乃君之姻也。」其後善化謂人曰:「滋軒以南北派別不協,華卿之妻叔,需次在川而不得志,遷怒於督臣,致有違言,則難乎為疆吏矣。」
Remove ads
家族
延伸閱讀
[編]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