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別速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別速惕(蒙古語:Бэсүд,羅馬化:Besüd,波斯語:بسوت,羅馬化:Besūt,見《史集》),是中世紀尼倫蒙古部落,《蒙古秘史》記為別速惕,部分書籍也寫作貝蘇特。這部落現在主要分布在喀爾喀的和托輝特部、內蒙古鄂爾多斯部的蒙古人、東歐的卡爾梅克人和阿富汗的哈扎拉人中。在蒙古國,以貝蘇特(別速惕)為姓氏者人數超過30000人。
歷史
別速惕的起源於成吉思汗的祖先海都汗的後裔。據專家介紹,海都生活在11-12世紀之交。因此,可以假設別速惕部落出現在11世紀末。根據《元朝秘史》的傳說,蒙古部核心氏族孛兒只斤氏的海都汗之子察剌孩領忽通過收繼婚(娶寡嫂)生下兒子別速台,其子孫以「別速惕」為氏[1]。《史集》稱察剌孩領忽的後裔形成了「赤那思」氏族,其中一支後來稱泰赤烏氏。而別速惕氏為察剌孩領忽的外甥屯必乃・薛禪第九子忽塔台的子孫[2],兩者記載存在矛盾。但別速惕氏還是被認為是孛端察兒為始祖的孛兒只斤氏分支。孛兒只斤氏在蒙古部中最為強盛,衍生出眾多下屬氏族,但隨時間推移,氏族間差距逐漸拉大。弱小的別速惕氏分散依附於以泰赤烏氏為代表的強勢氏族,僅以屬民身份勉強存續。
12世紀末,蒙古部乞顏・孛兒只斤氏的鐵木真(成吉思汗)被推舉為汗,泰赤烏部拒不承認,與成吉思汗勢力形成敵對。依附泰赤烏氏的別速惕部民也隨之與成吉思汗對立。在札木合被推舉為「古兒汗」後,泰赤烏等諸部與鐵木真爆發闊亦田之戰。別速惕氏武將、泰赤烏屬民只兒豁阿歹以毒箭射傷鐵木真,立下戰功。後鐵木真在者勒蔑的照料下脫險,戰爭以鐵木真勝利告終。戰後,只兒豁阿歹在鎖兒罕失剌陪同下投降,成吉思汗賞識其技藝與人品,賜名「哲別」並收為部下[3]。除哲別外,別速惕氏中還有迭該與古出古兒兄弟脫離泰赤烏氏效力鐵木真。據傳,兄弟倆因父親被泰赤烏氏殺害,由擔心兒子前途的母親拜都兒·哈敦帶領投奔鐵木真[4]。迭該率領的千戶被賜予窩闊台,迭該家族世代侍奉窩闊台家族。
該部有名人物是哲別和闊闊出、拜住。哲別加入成吉思汗麾下後,在多次征服戰爭中屢立奇功,成為成吉思汗的得力武將,被稱為「四犬」(蒙古四大猛將)之一。其家族在蒙古帝國中顯赫一時,湧現出許多「那可兒」(伴當),尤以侍奉窩闊台至蒙哥時期的拜住最為著名。
成吉思汗從別速惕中形成了兩個mingan(千戶),並將其授予了他的弟弟帖木哥斡赤斤。從那時起,別速惕部一直處於黃金家族代表的控制之下。元朝覆滅後,別速惕氏的具體演變已不可考,但組成鄂爾多斯部的「鄂托克」中仍包含「別速惕」(Besüd)之名。十六世紀中葉,他們被格哷森札台吉的次子諾顏泰哈坦巴圖爾所擁有,成為北部喀爾喀七個分支的一部分。十六世紀,他們生活在杭愛山脈,從十七世紀初開始,他們遷移到阿爾泰山脈的東南坡,並在那裡定居。
起初,別速惕是一個龐大而眾多的部落,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不再作為一個整體存在。他們中的一些人與其他蒙古人融合後,在許多地方定居,
定居在阿富汗的別速惕部也是哈扎拉人的主要部落之一,前阿富汗副總統卡里姆·哈利利和蘇丹阿裡·凱什曼德也是別速惕人。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