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加拿大外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加拿大外交
Remove ads

加拿大外交是加拿大與其他政府和國家的關係。加拿大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而被公認為中等強國,並傾向尋求多邊解決方案。 [1]加拿大奉行基於國際維和與安全的外交政策 [2] [3]加拿大在 20 世紀的維和作用對其全球形象發揮了重要作用 [4] [5],並積極為有需要國家提供人道援助。 [6]

Thumb
與加拿大有外交關係的國家。

加拿大對大英帝國的強烈依戀導致英國在第二次布爾戰爭(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中的主要軍事行動。 [7]從那時起,加拿大一直倡導多邊主義,努力與其他國家合作解決全球問題。 [8] [9]冷戰期間,加拿大是韓戰中聯合國部隊的主要貢獻者,並與美國合作成立了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以防禦來自蘇聯的潛在空襲威脅。 [10]

加拿大和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長的不設防邊界,在軍事行動和演習方面進行合作,並且互為最大的貿易夥伴。 [11] [12]然而,加拿大有著獨立的外交政策, [13]即使在1959年古巴共產黨奪權後仍然與古巴保持全面關係,拒絕參加越戰和2003年伊拉克戰爭[14]加拿大通過加入大英國協法語國家及地區國際組織,與英國和法國以及其他前英國和法國殖民地保持著歷史聯繫。 [15]加拿大以它在二戰期間對荷蘭解放的貢獻及以與荷蘭的積極關係而著稱。 [16]

加拿大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國之一,亦為世界貿易組織G20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的成員。 [1]加拿大於 1976 年加入《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17],並於 1990 年加入美洲國家組織 (OAS),2000年為美洲國家組織大會之主辦國,次年亦主辦第三屆美洲峰會[18]加拿大正尋求通過加入亞太經濟合作論壇(APEC),以加強與環太平洋經濟體的聯繫。 [19]

Remove ads

行政事務

1982 年,隨著對外事務和國際貿易部的成立,增加了貿易責任。 1995年更名為外交與國際貿易部。

加拿大經常通過建立國際聯盟和國際組織以及眾多聯邦機構的工作來執行其外交政策。 [20]在加拿大外交政策的支持下,各個部門和機構開展自己的國際關係。例如,加拿大軍隊國防部開展國防外交以支持國家利益,包括通過部署加拿大國防武官, [21]參與雙邊和多邊軍事論壇(例如,美國合作體系空軍)、艦船和飛機訪問、軍事訓練與合作、 [22]以及其他此類外聯和建立關係的努力。


對外援助

Thumb
2010 年 1 月 25 日,加拿大前總理史蒂芬·哈珀和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在蒙特婁的海地部長級籌備會議上就海地地震救災發表講話

加拿大的對外援助曾經由加拿大國際開發署負責, 2013 年 3 月 CIDA 併入 DFAIT 後不復存在,創建了 DFATD。 [23]加拿大政府對實現千年發展目標非常重視,同時積極就外國的人道主義危機提供援助。而近年外國援助資金集中在一些被確定為加拿大政策安全風險的國家,如2004-2005年間阿富汗伊拉克是加拿大官方發展援助的最大受援國。加拿大強調對安全和工業發展的結構性,且通常不考慮全球健康和國際社會和經濟不平等。 [24]根據經合組織的數據,2019 年加拿大的官方發展援助增加了 0.5%,達到 47 億美元。 [25]

儘管加拿大的對外援助政策旨在與千年發展目標相一致,但隨著新政策的發展,其對人類安全的關注逐漸轉移。該國提供的對外援助變得不那麼「以人為本」,也不再與健康相關。加拿大在人類安全方面的貢獻相當不一致,這表明該國多年來建立的聲譽實際上超過了該國的實際記錄。 [24]

Remove ads

各省的對外事務

加拿大實行聯邦制,憲法規定各省擁有部分對外事務上的行政自由,各省可在其他省份或國外設立代表處。

1886 年,魁北克省委任第一位駐法國代表,1948 年起艾伯塔省開始在海外設有代表,包括倫敦阿爾伯塔大廈(位於希爾街37號)及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並在華盛頓設有準外交辦事處,為其他省份沒有的。 [26]到 1984 年,魁北克在10個國家設有辦事處(包括中國大陸香港),美國有8個,在加拿大其他省份有3個;而安大略7個國家設13個代表團。 [27]魁北克和新不倫瑞克都是法語國家組織的成員,獨立於聯邦代表團,這種做法為眾法語組織國家之中僅有的。

以法語為法定官方語言的魁北克省和新不倫瑞克省法語國家組織的成員,而安大略省已宣布有意加入。 魁北克一直在追求自己的外交關係,尤其是與法國的關係。艾伯塔省於 2005 年 3 月在華盛頓特區開設了辦事處,以遊說美國政府,主要是為了重新開放邊境以進口加拿大牛肉。2007年,魁北克省省長讓·夏雷斯特提議與歐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除了魁北克,各省的對外事務都沒有削弱聯邦政府處理外交事務的能力。 

雙邊關係

加拿大在美洲的關係

加拿大-亞洲關係

加拿大-歐洲和加拿大-歐盟關係

軍備控制

Thumb
加拿大自動槍枝國家管制清單上的國家

加拿大政府關於武器系統出口管制的指南由加拿大外交和國際貿易部發布。 [28] 截至 2014 年批准的出口國家清單包括:阿爾巴尼亞、澳大利亞、比利時、波札那、保加利亞、哥倫比亞、克羅埃西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冰島、義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荷蘭、紐西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沙烏地阿拉伯、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土耳其、英國和美國。

多邊主義

Thumb
12 月 3 日,阿富汗國家警察(ANP) 在 9 毫米的熟悉範圍內停火後,加拿大皇家騎警兼領導和管理課程講師 Lorant Haged 警員觀察目標。 . ANP 正在參加為期六個月的領導和管理課程,他們還將參加刑事調查課程、領導和管理課程以及法治。學校的目的是教授 ANP 官員和領導者進行高級培訓,幫助他們更有效地管理警察分局。

加拿大一直奉行多邊主義,且為世界領先的維和部隊之一,在聯合國授權下向世界各地派遣參與維和部隊的士兵。 [29]加拿大前外交部長和隨後的總理萊斯特·皮爾森 因其對現代國際維和的貢獻而備受讚譽,並因此獲得了 1957 年的諾貝爾和平獎[30]加拿大致力於裁軍,並為1997 年渥太華條約的起草國,該條約禁止使用、儲存、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31]

在上世紀,加拿大努力向世界其他地區伸出援手,將自己提升為一個能夠與大小國家合作的「中等強國」。這在蘇伊士危機期間得到了證明,當時萊斯特 B. 皮爾遜通過提出維持和平努力和成立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來緩和緊張局勢。本著這種精神,加拿大發展並努力保持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的領導作用。 [32]

長期以來,加拿大一直不願參加未經聯合國批准的軍事行動,例如越南戰爭2003 年入侵伊拉克,但確實參加了第一次海灣戰爭阿富汗利比亞等受制裁的行動。它與北約和美洲國家組織盟國分別參加了科索沃衝突海地衝突。

儘管加拿大作為一個自由民主國家擁有接受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價值觀的記錄,儘管加拿大政府確實支持聯合國改革,以加強聯合國的效率和效力,但加拿大並未參與任何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的重大計劃。 [33]

加拿大在魁北克市主辦了第三屆美洲峰會

加拿大正致力於在世界各地建立軍事基地 [34] [35],在 90 年代後期,加拿大積極提倡人類安全的概念,作為對外援助的常規做法的替代方案。然而,通過將「三個 D」(國防、外交和發展;Defence, Diplomacy, Development)作為加拿大外交政策的根本基礎,然後以更符合軍事安全和貿易利益的方式實施,加拿大成功地與對外援助的人道主義目標。 [36]在哈珀政府的領導下,加拿大在全球的軍事影響力得到擴展。 [37]

加拿大與其他美洲國家的關係

加拿大於 1990 年加入美洲國家組織 (OAS),並一直是積極的成員,於 2000 年 6 月在安大略省溫莎主辦美洲國家組織大會。

加拿大與加勒比海國家的關係

許多加勒比共同體國家將加拿大視為重要的合作夥伴。 [38]加拿大人,尤其是加拿大銀行和公用事業公司在前英屬西印度群島殖民地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經濟作用。改善貿易的努力包括締結自由貿易協定以取代 1986 年雙邊加勒比協定的想法。在不同時期,儘管沒有加勒比國家實施這樣的提議,一些加勒比國家也曾經考慮加入加拿大聯邦作為新的省份或地區。實際上,許多加勒比國家也屬於大英國協成員國。

加拿大與拉丁美洲的關係

近年來,加拿大領導人對拉丁美洲越來越感興趣。 自 1953 年 1 月以來,加拿大與委內瑞拉建立了外交關係,這種關係基於共同的商業利益,特別是在技術、石油和天然氣工業、電信等領域。但加拿大與巴西之間存在持續的貿易爭端。 

1985年,加拿大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成立了加拿大亞太基金會,一個專注於加拿大-亞洲關係的智囊團,以加強加拿大-亞洲關係。加拿大還尋求通過加入亞太經濟合作論壇(APEC)來擴大與環太平洋經濟體的聯繫。

加拿大與大英國協國家的關係

加拿大與英國和其他大英國協國家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加拿大與這些國家有著密切的歷史聯繫並共享君主制。它也仍然是大英國協的成員。

加拿大積極參與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歐安組織)的討論。

國際組織

Thumb
加拿大前總理史蒂芬哈珀安倍晉三巴拉克歐巴馬安吉拉默克爾、弗朗索瓦奧朗德大衛卡梅倫馬泰奧倫齊德國巴伐利亞舉行的2015 年 G7 峰會上。

領土和邊界爭端

Thumb
克里國務卿在加拿大伊魁特與北極理事會主席 Leona Aglukkaq、努納武特地區省長 Peter Taptuna 和西北地區省長 Robert McLeod 交談

多年來,加拿大和美國就兩國之間的邊界進行了談判,上一次重大協議發生在 1984 年,當時國際法院緬因灣的海上邊界作出裁決。同樣,加拿大和法國此前曾對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周圍的海上邊界提出爭議,但接受了 1992 年國際仲裁法院的裁決。

剩餘的爭端包括與美國的有管理的海上邊界爭端(迪克森入口博福特海胡安德富卡海峽馬基亞斯海豹島)。

北極爭端

Thumb
西北航道路線

加拿大和美國之間醞釀已久的爭端包括加拿大對西北航道(北極海道)的主權問題。 加拿大關於西北航道屬於內水的說法受到了其他國家的挑戰。美國在 1969及 1985 年派軍用船穿越西北航道,兩次都因沒有得到加拿大的許可而惹來不滿。  為表抗議,加拿大政府在1970年頒布《北極水域污染防治法》,該法案主張加拿大對100-海里(190-公里)區域擁有主權。美國在 1970 年表示「我們不能接受加拿大聲稱北極水域是加拿大領海的說法。 . . .這種接受將危及美國海軍在世界範圍內活動必要的航行自由。」 1988 年雙方達成「北極合作」協議,承諾美國破冰船的航行「將在加拿大政府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然而,該協議並未改變任何一個國家的基本法律立場。

此外,在埃爾斯米爾島格陵蘭之間的甘迺迪海峽,無人居住的漢斯島及周邊海域的主權與丹麥存在爭議。

北極理事會的其他國家、加拿大、瑞典、冰島、挪威、芬蘭、丹麥和俄羅斯一起,極北地區的海洋邊界將在各國在2012年完成提交後確定。俄羅斯根據俄羅斯的立場提出了廣泛的主張,即所有作為羅蒙諾索夫海脊延伸的東西都應分配給俄羅斯。 [39] [40]他們的意見在 2001 年聯合國首次提交時被拒絕。 [41]這些地區代表了地球上一些最極端的環境,但有希望在假設的商業上可行的石油和天然氣礦床。

2019 年 6 月,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摩根·奧塔格斯 (Morgan Ortagus)表示,美國「認為加拿大聲稱西北航道水域是加拿大內水的說法不符合國際法。」 [42]

加拿大和丹麥亦曾經因漢斯島領土歸屬問題而引發領土爭端,2022年6月11日隨著雙方同意將島的主權劃分一半,主權紛爭因而告終。

相關條目

  • 艾伯塔省國際和政府間關係
  • 加拿大和伊拉克戰爭
  • 加拿大和越南戰爭
  • 加拿大-北約關係
  • 加拿大和聯合國
  • 國防外交
  • 政府間事務部(新不倫瑞克省)
  • 外交論壇
  • 加拿大外交部長名單
  • 加拿大國際合作部長名單
  • 加拿大國際貿易部長名單
  • 加拿大外交大臣名單
  • 在加拿大的外交機構列表
  • 加拿大駐外機構列表
  • 加拿大國事訪問和官方訪問列表
  • 國際關係部(魁北克)
  • 加拿大公民的簽證要求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