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國際經濟組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英語: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法語:Organization de coopération et de développement économiques),簡稱經合組織(英:OECD,法:OCDE),是全球38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總部設在法國巴黎犬舍城堡。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5年3月7日) |
歷史沿革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前身是1947年由美國和加拿大發起,成立於1948年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rganis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縮寫為OEEC),該組織成立的目的是幫助執行致力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重建的馬歇爾計劃。後來其成員國逐漸擴展到非歐洲國家。1961年,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改名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經合組織的宗旨為:幫助各成員國家的政府實現可持續性經濟增長和就業,成員國生活水準上升,同時保持金融穩定,從而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其組建公約中提出:經合組織應致力於為其成員國及其它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穩固經濟擴展提供幫助,並在多邊性和非歧視性的基礎上為世界貿易增長作出貢獻。
對於三十五個市場經濟國家來說,經合組織是個獨一無二的論壇。他們在一起工作然後發表關於全球化趨勢下經濟,社會和政府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經合組織提供了一個框架,在此框架內成員國可以交流經濟發展經驗,為共同的問題尋找答案,協調在國內外政策中合作實踐。在這個論壇裡,各國政府可以達成沒有約束性的建議(軟法律)或是有約束性的條約,這些文件對國際經濟和貿易環境的改善具有強大的推動力。
經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的信息交流是由設立在巴黎的秘書處提供的。秘書處集中數據,研究趨勢,以及分析和預測經濟發展。它也同時關注社會變化和貿易模式變化、環境、農業、科技、稅務以及其他一些問題。
經合組織通過在經濟增長、金融穩定、貿易和投資、技術創新、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來幫助成員國保持繁榮並且掃除貧窮。同時它致力於在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經合組織的其他目標還包括為所有人創造就業機會、保障社會公正、建設廉潔有效能的政府等[1]。
經合組織身處傾聽和努力的最前線,傾全力於幫助成員國政府對新的發展和關注做出反應,包括貿易和結構調整、網絡安全以及在開發中國家脫貧中所面臨的挑戰。逾40年以來,經合組織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和最可靠的全球性經濟和社會統計數據的來源之一。經合組織的資料庫擁有跨越地域的數據,包括國家帳目、經濟指標、勞動力、貿易、就業、移民、教育、能源、健康、工業、稅收和環境。大多數研究和分析報告已經出版。
在過去十年裡,經合組織成功解決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因此也更加重了其在商業,貿易組合和其他有代表性的社會階層之間的紐帶作用。例如在經合組織框架下的稅收和轉移定價談判就為世界範圍內的雙邊稅務談判鋪平了道路。
在其他領域裡,經合組織也通過1999年2月生效的《經合組織反貪污行賄協定》而在全球範圍內扮演處理貪污行賄行為的重要角色。
2024年7月1日,OECD決定將其出版的任何文字性信息(包括數據、研究模型等,限該日期起)以創用CC署名4.0版(CC BY 4.0)許可協議自由授權。[2]
成員及非成員

國家 | 申請日期 | 談判日期 | 邀請日期 | 成員生效日期[3] | 地理位置 | 注釋 |
---|---|---|---|---|---|---|
![]() |
1971年6月7日 | 大洋洲 | ||||
![]() |
1961年9月29日 | 歐洲 | OEEC成員[5] | |||
![]() |
1961年9月13日 | |||||
![]() |
1961年4月10日 | 北美洲 | ||||
![]() |
2003年11月[6][7] | 2007年5月16日[8] | 2009年12月15日[9] | 2010年5月7日 | 南美洲 | |
![]() |
2011年1月24日[10] | 2013年5月30日[11] | 2018年5月25日[12] | 2020年4月28日 | ||
![]() |
2015年4月9日[13] | 2020年5月15日[13] | 2021年5月25日[13] | 中美洲 | ||
![]() |
1994年1月[14] | 1994年6月8日[15] | 1995年11月24日[14] | 1995年12月21日 | 歐洲 | |
![]() |
1961年5月30日 | OEEC成員[5] | ||||
![]() |
2007年5月16日[8] | 2010年5月10日[16] | 2010年12月9日 | |||
![]() |
1969年1月28日 | |||||
![]() |
1961年8月7日 | OEEC成員[5] | ||||
![]() |
1961年9月27日 | 1949年西德加入OEEC[17]該成員生效日期前該地區代表由三國共管區(Trizone)委派[5] | ||||
![]() |
OEEC成員[5] | |||||
![]() |
1993年12月[18] | 1994年6月8日[15] | 1996年5月7日 | |||
![]() |
1961年6月5日 | OEEC成員[5] | ||||
![]() |
1961年8月17日 | |||||
![]() |
2004年3月15日[19] | 2007年5月16日[8] | 2010年5月10日[16] | 2010年9月7日 | 中東 | |
![]() |
1962年3月29日 | 歐洲 | OEEC成員[5] | |||
![]() |
1962年11月[20] | 1963年7月[20] | 1964年4月28日 | 亞洲 | ||
![]() |
2013年5月29日[21] | 2016年5月11日[22] | 2016年7月1日[23] | 歐洲 | ||
![]() |
2015年4月9日[24] | 2018年5月31日 | 2018年7月5日[24] | |||
![]() |
1961年12月7日 | OEEC成員[5] | ||||
![]() |
1994年4月14日[25] | 1994年5月18日 | 北美洲 | |||
![]() |
1961年11月13日 | 歐洲 | OEEC成員[5] | |||
![]() |
1973年5月29日 | 大洋洲 | ||||
![]() |
1961年7月4日 | 歐洲 | OEEC成員[5] | |||
![]() |
1994年2月1日[26] | 1994年6月8日[15] | 1996年7月11日[27] | 1996年11月22日 | ||
![]() |
1961年8月4日 | OEEC成員[5] | ||||
![]() |
1994年2月[28] | 1994年6月8日[15] | 2000年7月[28] | 2000年12月14日 | ||
![]() |
1996年3月[29] | 2007年5月16日[8] | 2010年5月10日[16] | 2010年7月21日 | ||
![]() |
1995年3月29日[30] | 1996年10月25日[31] | 1996年12月12日 | 亞洲 | 官方稱「大韓民國」 | |
![]() |
1961年8月3日 | 歐洲 | 1958年加入OEEC[32] | |||
![]() |
1961年9月28日 | OEEC成員[5] | ||||
![]() |
||||||
![]() |
1961年8月2日 | 歐亞 | ||||
![]() |
1961年5月2日 | 歐洲 | ||||
![]() |
1961年4月12日 | 北美洲 |
成員國的海外屬地本身不是成員,但可作為其所屬主權國家的一部分成員。[33]截止2021年1月,荷蘭加勒比區及英屬根西、澤西、曼島、直布羅陀和百慕達分別作為荷蘭和英國成員國的組成部分。[34][35]其他經合組織成員國的海外屬地則不是經合組織組成部分。
歐盟執委會與歐盟成員國一起參與經合組織的工作。[36]經合組織指定巴西、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南非作為「關鍵夥伴」,這5國參與經合組織政策,並定期加經合組織調查。[37][38]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