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京地鐵DKZ53 / SFM18型電聯車

行駛於北京地鐵14號線的電聯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京地铁DKZ53 / SFM18型电动车组
Remove ads

北京地鐵DKZ53型電聯車北京地鐵SFM18型電聯車北京地鐵14號線營運的列車車型。

快速預覽 北京地鐵, 概覽 ...
Remove ads
Remove ads

簡介

DKZ53型列車由原北車長春軌道客車製造,共38組228輛;SFM18型列車由原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製造,共25組150輛。

該兩款列車是國內首批大運量A型不鏽鋼地鐵車輛[4],也是北京地鐵所有路線中首次使用的6節編組A型列車[11],於2013年5月5日起在14號線西段營運[12],目前配屬於張儀村停車場和馬泉營機廠(與15號線共用)。

列車編組

更多資訊 車輛編號, 集電弓 ...
Remove ads

列車特點

外觀與內裝

列車的車體鋼結構採用301L系列不鏽鋼製造,前臉以編鐘為設計來源,而側面則借鑑了京劇臉譜的配色,體現了北京的地域特色及歷史文化;車內色調提取自北京園博會的園林色彩,時尚美觀,配合客艙高度的最佳化,為乘客營造了視野通透的乘車環境[4]

DKZ53型與SFM18型列車在前臉上略有差異,SFM18型的前臉邊緣有稜角,「北京」二字稍粗稍扁,前照燈也較大。

車門系統

每節車廂共5對車門,均為雙開電動電控內藏拉門,每扇淨寬1400 mm,淨高1600 mm,車門間距4560 mm[4]。車門系統的主要特點包括[13]

  • 電控裝置採用微處理器控制,具有自診斷和故障紀錄功能;
  • 採用皮帶驅動方式,導向裝置、驅動裝置和聯鎖裝置集中為一個緊湊的功能單元,便於安裝和維修。

連結器與轉向架

DKZ53型列車採用CW-4000(D)型轉向架,SFM18型列車採用SDA-80型轉向架,兩種轉向架都具有重量輕、運行性能好、易於組裝和分解等優點。轉向架的構架主要採用鋼板焊接結構,一次懸吊為橡膠彈簧,二次懸吊為無錨桿空氣彈簧,基礎制軔採用踏面制軔。[4][5]

列車的兩端及單元之間設有半自動力車鉤,半自動力車鉤上首次採用內置過載保護結構,實現了連結器的整體前置式安裝;其餘的節與節之間則設有半永久牽引杆。連結器系統中設置了可恢復型緩衝器及大容量變形壓潰管,滿足15km/h速度碰撞時對列車的保護功能。[4]

牽引及輔助系統

列車的牽引及輔助供電系統為龐巴迪運輸設計的MITRAC TC1110系列產品,由江蘇常牽龐巴迪牽引系統有限公司(2017年更名為新譽龐巴迪牽引系統有限公司)代工生產,採用矢量控制技術和集成化、模組化控制方案,可承受供電電壓範圍為DC 1000 V~1800 V[6]。牽引及輔助供電系統具體包括[14]

  • 牽引電機:型式為 MJA 250-18,每台動力車轉向架上各安裝四台,由電機所在車廂的牽引高壓箱(PH 箱)或牽引輔助箱(PA 箱)驅動;每台電機的額定功率為 200 kW,額定電壓為 1170 V,額定電流為 130 A,重量 595 kg,工作頻率 50 Hz,額定轉速 2,308 r/min,最高轉速 3,890 r/min[8]
  • 牽引高壓箱:每列車的2車廂和5車廂下方各安裝一台,每台內含電機變流器模組(MCM,屬於牽引系統的一部分)、充電電路(一個)、接地故障傳感器、保護熔斷器、高速斷路器、接地開關、車間供電接觸器和插座、I/O 單元、內外部風扇(各一個)和 MCM 路線感應器等。
  • 牽引輔助箱:每列車的3車廂和4車廂下方各安裝一台,每台內含電機變流器模組(MCM,屬於牽引系統的一部分)、輔助變流器模組(ACM,屬於輔助供電系統的一部分)、充電電路(兩個)、內外部風扇(內部兩個,外部一個)和 ACM 輸出濾波器(含變壓器)等。
  • 輔助供電箱:屬於輔助供電系統的一部分,每列車的首尾兩節拖車(1車廂和6車廂)下方各安裝一台,每台內含輔助變流器模組(ACM)、蓄電池充電機模組(BCM)及其電源變壓器、充電電路(一個)、內外部風扇(內部兩個,外部一個)和 ACM 輸出濾波器(含變壓器)等。
  • 電機變流器模組:型式為 ICON-M 1500 V,內含逆變相電路、過壓保護及制軔斬波相電路、牽引控制單元(DCU/M)、IGBT 門極驅動單元、電壓及電流傳感器、放電電阻等;單個模組的輸出電壓為 3AC 1403 V,最大輸出電流為 3AC 780 A,以1C4M1群方式驅動其所在車廂的四台牽引電機。
  • 輔助變流器模組:型式為 MITRAC CM-I 1500 A M A,內含逆變相電路、過壓保護電路、輔助控制單元(DCU/A)、IGBT 門極驅動單元、電壓及電流傳感器、放電電阻等;單個模組的額定輸出電壓為 3AC 380 V,最大輸出電流為 3AC 400 A,將線網的直流高壓逆變為交流低壓輸出至列車的三相母線。
  • 蓄電池充電機模組:型式為 MITRAC CM-C S 11/12 AB V4,額定輸出功率 20 kW,由無源六脈衝整流橋電路、升壓斬波電路(帶蓄電池濾波器)和分布式輸出電路組成;在輔助變流器模組中輔助控制單元的控制和監督下,整流橋電路將列車的母線電壓降為 3AC 78 V,升壓斬波電路將其轉換為 DC 108.5 V~128.4 V 的充電電壓,為列車的空調、蓄電池、空氣壓縮機等設備供電。

牽引及輔助供電系統的設計充分體現了節能、環保理念,使用鋁製材質實現較高的功率/品質比,從而節省能耗,並最大限度地發揮電制軔能力[4]

Remove ads

制軔系統

列車使用的 EP08 型制軔系統由風源裝置、制軔控制裝置(ACU)、輔助控制裝置(BCU)、踏面基礎制軔裝置和空氣懸掛裝置等組成,具體包括[15]

  • 制軔系統採用全列車混合制軔方式,優先使用電制軔,氣軔部分的正常工作壓力範圍為750~900 kPa,最大工作壓力為1000 kPa。
  • 風源裝置由每列車的兩套壓縮機單元組成,為制軔系統提供乾燥、清潔的壓縮空氣;每套壓縮機單元採用集成式一體化模組結構,內含螺杆式空氣壓縮機、膜式空氣乾燥器、啟動裝置、安全閥、壓力開關等。
  • 每節車廂配備一套輔助控制裝置和一套制軔控制裝置,前者用於停留軔機控制和空氣彈簧供風,後者用於常用或緊急的制軔控制。
  • 每套制軔控制裝置由電子制軔控制單元(EBCU)和氣動制軔控制單元(PBCU)組成,前者主要完成制軔控制、防滑控制、故障診斷和通訊功能,後者接收前者的指令進行制軔和緩解動作。
  • 每根車軸安裝兩套踏面基礎制軔裝置(其中一套具有停留軔機功能),採用基於凸輪放大原理的力放大結構,使制軔作用力分配合理且大小可調。
  • 每台轉向架配有一套空氣懸掛裝置,內含空氣彈簧、高度閥、差壓閥、平衡閥等,其中高度閥駕駛拖車體高度,差壓閥限制轉向架兩側空氣彈簧的壓強差,平衡閥對轉向架兩側空氣彈簧的壓強取平均值送入制軔控制裝置。
  • 每列車的首尾兩節拖車(1車廂和6車廂)下方各安裝一套制軔維護終端,檢測並記錄製動系統的各項參數。
Remove ads

空調系統

列車採用由王牌冷氣(石家莊國祥)提供的空調系統,每節車廂的車頂兩端各安裝一台製冷量40 kW、通風量5000 m3/h的 KG40A 型空調機組[16]。空調機組以 R407C 為冷媒,採用完全頂置式結構,不單獨設置機組平台,實現了車輛的輕量化[4]

乘客資訊系統

  • 列車在首尾兩端各安裝一塊終點LED顯示器,顯示列車運行的終點站[17],中文為粉色顯示,英文為藍色顯示。
    Thumb
    SFM18駛出大望路站時的前擋風玻璃特寫,方向幕顯示終點站為景風門
  • 每節車廂設有10塊LED閃燈圖,顯示列車的運行方向、下一站、轉乘站及路線、終點站等資訊;每塊閃燈圖均配有閃爍提示開門側的藍色LED光帶[17]
  • 每節車廂設有兩個緊急報警器,其具有雙向通話功能,用於協助乘客向司機報告緊急事件[17]
  • 每節客艙設有六個攝像頭,每個司機室設置一個攝像頭,所有攝像頭的監控圖像在司機室的客艙狀態監視器中輪流顯示[17]
  • 列車的廣播系統可根據車廂背景噪聲大小進行自動、連續的音量調節,保證客艙揚聲器的輸出音量始終高於客艙背景噪聲5~10 dB,且任何時候都小於95 dB[17]
  • 車門附近設有LCD顯示器,顯示當前日期及時間、列車運行方向和下一站,並播放本地影片節目[17]
  • 曾運行於14號線東段的二期列車在車廂連接處設有LED走字屏,顯示「下一站:××× Next Station ×××」和「北京京港地鐵14號線 Beijing MTR Line 14」,而曾運行於西段的一期列車無此設計。
    Thumb
    二期列車位於車廂連接處的LED走字屏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