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寧寺塔 (北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宁寺塔 (北京)map
Remove ads

39.8951089°N 116.3459298°E / 39.8951089; 116.3459298

快速預覽 天寧寺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天寧寺塔,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天寧寺內,是一座八角磚木結構的密檐式佛塔。該塔始建於隋代,而現存保留的是遼代的磚石結構佛塔,在明清年間均有維修。雖然歷史文獻記天寧寺塔為隋代建造,林徽因梁思成首先以科學方法斷定天寧寺是遼代建造的。1991年至1992年時曾整體修繕,修繕中發現了遼代建塔時的記事碑,從而確定了確切的建塔時間及塔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天寧寺和其佛塔,歷史文獻記為隋代建造,現代據梁思成考證,認為天寧寺確有過隋代佛塔,為木造桔構而防火性不佳,後因火災焚毀而在遼代時重建磚石結構的佛塔,天寧寺後歷經多次火災,佛塔附近的佛殿經閣大多焚毀,天寧寺塔則安然無恙[1]

按歷史文獻,天寧寺塔為隋代時期隋文帝所建舍利塔[2][1]。1935年時,梁思成林徽因發表了《平郊建築雜錄(下)·由天寧寺談到建築年代之鑑別問題》,其中曾以天寧寺塔為例,主張建築年代的鑑別方法應該「用科學考據態度辯證其確切年代」,斷定「天寧寺塔絕對絕對不是隋宏業寺的原塔」[3],並給出了該塔建於遼代末年的結論[4]。1991-1992年天寧寺塔大修時,於塔剎(寶頂)拆砌作業時,從剎座內取出遼代建塔碑,從而肯定塔的名稱和準確建塔年代,驗證了梁思成考證結果[5]

天寧寺寺廟為北魏孝文帝元宏所建,其所在寺廟最早被稱為「光林寺」[註 1]唐朝遼朝時期被稱為「天王寺」。元代末年,天王寺除塔之外的主要建築全部毀於戰火。明宣德十年(1435年)寺廟重建並改名為「天寧寺」,該塔遂定名為天寧寺塔。此後在正德十年(1515年)、嘉靖三年(1524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時,該塔均曾被重修[7]:28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寧寺塔曾於文革期間被砸毀多尊浮雕佛像,而塔剎也曾於唐山大地震期間被震掉[8]。1992年4月清理塔頂時發現一塊漢白玉石碑,後經考證發現該碑為遼代的建塔碑,該塔的建造年代被確定為遼天慶九年(1119年)[註 2]。修復完成後,該碑被放回原位[9]:636

Remove ads

結構

Thumb
天寧寺塔的基座。下為須彌座,中為須彌座上加的一道束腰,上為平座,最上為三層仰蓮座
Thumb
須彌座束腰處的壺門內雕刻的獅獸頭
Thumb
塔身北面拱門內上方的準提菩薩

天寧寺塔為實心密檐式八角磚塔,高57.8米,共計13層。塔建在一座方形平台之上。該塔由下至上可分為塔座、塔身、塔剎三個部分。其中塔座的最下層為兩層須彌座,每層均建有束腰,並雕刻有壺門。上層須彌座上方為平座,上有磚雕的斗拱和欄杆。平座以上為蓮台,該蓮台由3層仰蓮組成。塔身位於蓮台之上,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方向分別有磚雕的假門,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個方向則有磚雕直櫺窗,直櫺窗和假門的兩側有力士造像,頂部有半圓形的菩薩等造型的浮雕,其他壁面部分還有裝飾性浮雕。塔身轉角處的磚柱上有升降龍的浮雕。部分浮雕殘損嚴重。塔身上有欄額和普柏枋;塔身上半部分為13層塔檐,檐下均有仿木結構的磚雕雙抄斗拱,其中最下層的塔檐下有一朵補間鋪作,轉角處出45°斜拱。自第二層往上均無斜拱,但均有兩朵補間鋪作,各層塔檐自下而上逐層收分。各層塔檐椽、飛椽、角梁全部木製,檐瓦和脊獸為琉璃制。塔頂為兩層八角仰蓮座,上托磚刻寶珠作為塔剎。[7]:289-290[11]:7

Remove ads

保護

1957年,天寧寺塔被列為第一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2]:4。1988年,天寧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43-44[14]。由於北京盛行西北風,導致塔的西北方向的佛像比東南向的佛像磨損要更加嚴重[8]。1991年至1992年時,北京市文物局主持重修了天寧寺塔[7]:289-290。2009年8月,天寧寺塔塔尖上的避雷針更換完成[15]。2011年,該塔的正南方向的假門外被信眾安放了一尊釋迦摩尼佛像[16]。2014年3月,天寧寺內僧人在沒有任何審批手續的情況下,在天寧寺北側、天寧寺塔保護範圍之內建設了3層和4層的違章建築。北京市和西城區的文物保護部門先後於7月和8月對該處違章建築下達執法文書,但施工方並不配合。當年8月初,北京市文物局現場執法才叫停了這處違章建築的建設。最終該處違章建築被拆除,而西城區文物、住建部門則分別對天寧寺塔管理方北京市佛教協會,以及違章建築的施工單位進行行政處罰[17]

評價

建築學家梁思成認為天寧寺塔的設計造型富有音樂韻律,是中國古代建築設計的傑作[1][18]。梁思成認為此塔型顯然是漢族工匠為滿足契丹族統治階級的需求而創造出來的新類型,是兩個民族的智慧結晶,而豐富了中國建築類型[19]

注釋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