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歐假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北歐假說(英語:North_European_hypothesis)是一個語言學、考古學理論,試圖解釋印歐語系從斯堪的那維亞南部或北德平原的原始故鄉(Urheimat)開始在歐亞大陸的傳播。[1] 由Karl Penka,Hermann Hirt,Gustaf Kossinna等人提出的這一假設,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得到了一些成功,得到了納粹主義的認可。[2] 但今天北歐假說被大多數人認為已經過時了,支持墳冢假說的學者更多。[note 1]
![]()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20年2月2日) |
概述
根據第一個提出北歐假說的人Penka的說法,原始的印歐人肯定是長久以來居住在北方的農民,自舊石器時代以來就沒有外界干預。[2]原始印歐語中銅(*ayes)這一詞彙的構擬,將原始印歐語產生的時間限制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或銅石並用時代。山毛櫸(*bhāghos)和大海(*mori)這兩個詞的構擬則有利於產生的地點在北方的結論。[2]
其他的語言學家,如Kossinna,則特別確定產生的時間與地點為銅石並用時代的繩紋器文化(大約在公元前2900年至2300年,但在這段時間被稱為戰斧文化(英語Battle-Axe culture,德語Streitaxtkultur)並持續至約公元前2000年)。[5]
Boettcher則認為,原始印歐人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開始產生,具體的說是維爾姆冰期之後的全球暖化時期,獵人和採集者定居在冰川庇護所中,以重新居住在北歐。他們在考古學上表現為Hamburg文化和Federmesser文化。在某些印歐神話中有明顯描述的常見北方現象來自於北部的這些地區。[6] 這些獵人和漁民群體是Maglemosian文化(大約在公元前9000-6500年)的基礎。北歐海平面的上升導致Maglemosian人占領的部分領土(Doggerland)被洪水淹沒,並迫使他們前往南部。這種文化的繼承者發展了Ertebølle文化和Ellerbek文化。[7] Boettcher將他們的活動與之後千年的維京人進行了比較。他們被描述為一個發展中的戰士社會,它參與貿易和海盜行為,溯河而上突襲南部平原的Danubian農民所占領的土地,征服他們並成為他們的領導人。 這兩個文化的融合產生了所謂的Funnelbeaker文化(公元前4200年至2600年),從荷蘭延伸到烏克蘭西北部[8],這將是印歐語系語言使用者的第一個原始棲息地。
Jean Haudry指出:「新石器時代的Funnelbecker文化與語言古生物學所證實的印歐民族傳統形象非常吻合:在這種文化中,出現了動物繁殖和植物栽培,馬匹,貨車和戰斧,防禦工事和具有分層跡象的社會。」[9] 據此,最早的印歐文化是Ertebølle文化和線形陶器文化最後階段的綜合。[10] 這兩個文化的融合解釋了出現在兩個神話體系中的共同之處,如羅馬的《強擄薩賓婦女》和北歐神話中阿薩神族與華納神族之間的戰爭。
後來的文化,如雙耳細頸橢圓尖底陶器文化和繩紋器文化代表了印歐人從原來的位置北歐平原向俄羅斯地區(中第聶伯河文化,Fatyanovo-Balanovo文化[11])和亞洲(Koban文化[12])的擴展。在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類似運動中,北歐人從北部輻射到歐洲南部和西部,包括在安納托利亞(特洛伊[11])。
Remove ads
另見
- 北歐石器時代
- 原始印歐人發源地
- 鮭魚問題
引注
參考資料
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