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區域特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語言學中,區域特徵指一定地理區域內的語言或方言間共享的某個或某些特徵[1],特別是當這種特徵不來自祖語時。也就是說,區域特徵與譜系聯繫而致的相似性相對,一般是由區域內的主導語言傳播到相鄰的語言中的(參見語言聯盟)。

發生學關係主要體現在語言演化的樹模型中,區域關係則主要用於波浪模型中。

特徵

多種語言間的相似性(無論類型學上還是詞彙上)由數種機製造成,如語言譜系關係(從同一共同祖先演化而來,類似於生物分類)、語言間借詞、人群語言轉變時古特徵的遺留、偶然的巧合。當關於祖語的材料匱乏時,確定這些相似性是譜系的還是僅是區域的,可能會很困難。愛德華·薩丕爾將接觸、擴散的證據作為證偽發生學重建的工具,在他職業生涯的最後階段才將其作為獨立的主題進行研究。(如研究藏語支語言對吐火羅語族語言的影響)。[2]

主要模型

2007年,威廉·拉波夫在一個基於兒童與成人語言學習能力差異的一般框架中調和了樹模型和波浪模型。成人不會以足夠的規律性保存結構特徵,從而在其社群建立規範,但兒童可以。語言特徵通過成人之間的接觸在一個地區擴散。語言通過兒童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細微變化分支為方言,然後再分化為相關的語言,這些變化經過幾代人的積累,當語言社區不再(頻繁地)相互交流時,積累的變化就會引發分化。[3]區域特徵的擴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低層次語音轉變,而樹模型的轉變還包括結構因素,如「語法條件、詞界限及驅動鏈變的系統關係」。[4]

語言聯盟

在語言多樣性豐富的地區,一些區域特徵可在一組語言中傳播,形成語言聯盟。典型例子如巴爾幹語言聯盟東南亞語言聯盟南亞次大陸的語言等。[來源請求]

例子

音系、音素

形態音位

  • 疊詞中元音交替的形式。[9]

語法

句法

  • 歐洲大部傾向用及物動詞(如「我有」)表領屬,而不用領屬與格結構,如拉丁語mihi est(「給我是」),考慮到缺乏「有」的詞根,後者更可能是原始印歐語中原有的領屬表達。[10]
  • 歐洲語言以「有」+過去分詞表示完成時。(此條和上一條的拉丁語habeo、德語haben不是同源詞)
  • 「是(be)」+過去分詞表不及物動詞、反身動詞完成時(與分詞一致),見於法語、義大利語、德語、古西班牙語、古葡萄牙語,可能還有英語。
  • 部分巴爾幹語言中,後置冠詞、避免不定式屬格與格合流、頂格的產生。
  • 新幾內亞南島語系語言主賓動語序的擴散。
  • 東南亞語言聯盟的量詞系統。

社會語言學

  • 歐洲大部複數代詞作「你」敬辭。

另見

注釋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