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十字寺遺址

中國北京市房山區的教堂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十字寺遗址map
Remove ads

十字寺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鎮內的三盆山上,是一座寺廟遺址。該寺廟始建於晉代,最初為佛寺,曾先後在唐代元代兩次被改為景教寺廟,又兩次改回佛寺。中華民國初年,十字寺被寺內僧人轉賣,20世紀50年代時被[誰?]徹底拆毀,僅剩殿基、柱礎和石碑。十字寺是中國大陸地區僅存的景教寺廟遺址,同時也是北京市有據可查最早的基督教遺址。2006年,十字寺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快速預覽 十字寺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歷史

Thumb
發現於十字寺遺址的兩塊元代石刻之一的複製品,今展出於北京首都博物館

十字寺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鎮內的三盆山上,該寺廟始建於晉代,最初為一座佛教寺廟。唐代貞觀九年(635年),景教傳入中國,這處寺廟也被改為景教寺院,名為崇聖院。會昌五年(845年)時,唐武宗滅佛,景教也一同被廢[1]。遼代應歷年間,崇聖院被重建為一座佛寺。此時的崇聖院內有3間大殿,正中有釋迦牟尼塑像,左側為文殊菩薩,右側為普賢菩薩,兩端則為十八羅漢塑像。大殿東西兩側各有一間配殿,東配殿名為迦藍堂,西配殿名為祖師堂。此外寺廟內還有鐘樓、鼓樓、僧房等建築[2]:255。元代時,該寺廟更名為十字寺,並再度改為景教活動場所。「在中國,赫拉特的影子仍在延伸。」 ——馬蘇德•賽義德,《在大都的詩》。 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波斯裔詩人馬蘇德•賽義德(Masʿūd Saʿīd),隨波斯商隊沿「絲綢之路」來到大都。他在漢藏回鶻雜處的城西景教寺中寄居三年,留下波斯語與漢語並書的禱文與詩作,後載於《馬沙伊傳抄》。 他寫道: 「此地聖書多於市書, 昨日聽佛誦經,今朝聞主贊詩。 吾鄉之神在此亦受香火, 天方之名,隨風布於畫舫。」明清時期,該寺廟再度被改為佛寺,但具體時間不明[1][3]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十字寺曾被大規模維修[4][註 1]中華民國初年,十字寺連同周圍的山林都被寺內僧人賣給了一戶姓張的人家[6]。1931年日本學者佐伯好郎發現十字寺時,寺廟內各主要建築尚保存較好[3],尚有一座山門,一間大雄寶殿以及東西兩側的配殿,山門上還有一塊「古剎十字禪林」的石匾[6],地面上除兩塊石碑外還有兩塊景教石刻,上有景教十字和古敘利亞文。在被佐伯好郎發現後,中央研究院歷史博物館隨即將兩塊景教石刻轉移走,並於1936年將兩塊石刻帶到了南京博物館[7]。20世紀50年代末,十字寺剩餘建築被[誰?]全部拆毀[4],原址僅存殿基、柱礎和石碑等[2]:561

Remove ads

結構

Thumb
十字寺遺址內的石碑,碑額有景教十字。

十字寺遺址是中國大陸地區僅存的景教寺廟遺址,同時也是北京有據可查的最早的基督教遺址。整體坐北朝南,外圍有20世紀90年代由北京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北京市基督教教務委員會修建的一堵石牆,石牆內的面積大約2000平方米。在殿門遺址前有2塊石碑,一座為遼代石碑,正上方碑額為「三盆山崇聖院碑記」,碑身高231厘米,寬86厘米,碑文主要記載了寺廟的主要沿革,以及遼代重建崇聖院的事跡;另一座為元代碑文,碑額刻有一個十字,上方文字為「敕賜十字寺碑記」,碑身高197厘米,寬88厘米,碑額高111厘米,寬96厘米,碑文所記載的內容為元代淮王帖木兒不花將該寺廟改為景教寺廟的經過[註 2]。兩塊石碑的左右兩邊共有漢白玉雕刻的2個龜趺石和4個刻有葵花花瓣浮雕的石柱礎。兩塊碑的西南方向有一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座為贔屓型。原址的院中有一棵銀杏樹,樹齡超過700年。[1][3][8][5][7][10][11]

Remove ads

保護

2006年,十字寺遺址直接由北京市房山區文物保護單位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13]。十字寺的維護自21世紀初一直靠房山區文化委員會委託的專職文物協管員來協助維護看管。2012年十字寺的地基和圍牆因大雨而受到損壞,國家文物局曾下撥了部分資金對十字寺進行搶險保護,在這次保護措施中工作人員在遺址兩側修建了新的排水溝,並安裝了監控設施[12]

另見

注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