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十架七言

耶穌遺言傳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十架七言
Remove ads

十架七言或稱架上七言(英語:Seven Last Words from the Cross),指的是基督教傳統上認為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臨死亡前的最後遺言。這些遺言分散於四福音書裡,後人將其整理為七句話。[1][2][3][4][5]在《馬太福音》與《馬可福音》,耶穌向著上帝哭泣。而在《路加福音》,耶穌寬恕了行刑者,向身旁懺悔的囚犯許諾去往天國的路徑,並宣稱將把自己的靈魂交予上帝。在《約翰福音》,耶穌對母親呼喊,表示自己感到口渴,並稱自己在世間的生命即將結束。對耶穌臨終話語的彙編是基督徒試圖為綜合四本福音書而作的嘗試,這種綜合超越了單本福音書的敘述內容。[6][7]

Thumb
米開朗基羅於1540年創作的《十字架上的基督》

自16世紀以來,十架七言被廣泛用於耶穌受難日的布道[6][8][9],並成為了天主教新教以及其它基督宗教禮拜儀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10][11]許多作曲家亦將其改編為樂曲。

Remove ads

概述

下面的表格列出了依照時間排序的七句遺言,然而,並沒有任何一本福音書完整包含這七句話。其中三句只出現於《路加福音》,三句只出現於《約翰福音》,剩餘一句同時出現在《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遺言「成了」只出現於《約翰福音》,但在《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中亦有暗示。表格中的引文選自現代標點和合本聖經

更多資訊 耶穌的遺言, 福音書 ...
Remove ads

神學闡釋

傳統上,這七句遺言分別被闡釋為[4]

  • 寬恕
  • 救世
  • 關係
  • 離棄
  • 痛苦
  • 勝利
  • 重聚

在基督教大齋期受難周耶穌受難日舉行的苦路儀式中,這七句遺言是宗教活動的重要組成。天主教道明會修士蒂莫西·拉德克利夫英語Timothy Radcliffe將此七言數量視為神聖,因為上帝亦用七日創造天地,「這七言是為完滿上帝的創造」。[26]

歷史觀點

英國神學家詹姆斯·鄧恩認為,這七句遺言很可能與早期基督教傳統關係不大,而只是對耶穌臨死前言語的複述。[27]他特別談到了《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中耶穌感到被上帝遺棄的呼喊,這句話可能會使早期基督教會感到略微尷尬英語Criterion of embarrassment,因此可能不是被編造,而是真實發生的。[27]英國基督教學者萊斯利·霍爾登英語Leslie Houlden認為,《路加福音》或許有意刪除了耶穌遭上帝離棄的言語,因為這與全書要展示的耶穌形象不符。[6][28]美國聖經學者麥可·R·利科納英語Michael R. Licona指出,《約翰福音》可能刪除了耶穌的部份真實遺言,而這些言語在《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被保留了下來。《馬太福音》、《馬可福音》都記錄了耶穌曾引用《詩篇》22:1,《約翰福音》則記錄道「這事以後,耶穌知道各樣的事已經成了,為要使經上的話應驗,就說:『我渴了。』」《路加福音》中記錄的耶穌最後幾句話在《約翰福音》中被簡化為「成了!」。[29]

七句遺言

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當下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兵丁就拈鬮分他的衣服。

——《路加福音》23:34

在傳統中,耶穌於十字架上的的第一句遺言被稱為「寬恕之言」。[4]神學將其闡釋為耶穌為殺害自己的羅馬士兵,以及所有事件相關者祈求寬恕。[30][31][32][33]

部分早期《路加福音》抄本不包含這句遺言[34],聖經學者巴特·葉爾曼認為或許是因公元2世紀左右的反猶情緒導致一些抄寫員有意忽略了這句話,[35]

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路加福音》23:43

這句遺言在傳統上被稱為「救贖之言」。[4]據《路加福音》記載,與耶穌同時被處刑的還有兩個強盜,他們分別在耶穌十字架左右(在傳統中,右側的強盜被稱為狄思瑪斯,而左側的則稱為蓋斯塔斯英語Impenitent thief)。強盜狄思瑪斯認為耶穌是無罪的,他請求耶穌到達天國後仍記著自己。耶穌回告他,「我實在告訴你……」(ἀμήν λέγω σοίamēn legō soi),接著是福音書中出現的唯一一次「樂園」(παραδείσωparadeisō)一詞。

在以希臘語寫成的原始福音書文本中沒有標點,因此有關這句遺言的斷句也成為了基督教徒們爭論的焦點。[36]天主教和大多數新教徒通常將這句話解讀為「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36]這意味著強盜狄思瑪斯將免去在煉獄中淨化的過程,而直接隨同耶穌去往天國。[36]但亦有人將這句話解讀為,「我今天實在告訴你: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這就表達了另外一層意思,即這句承諾雖然在今天許下,但去往天國的時間或許是在將來。[36]

Remove ads

母親,看,你的兒子!看,你的母親!

Thumb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他的母親聖母瑪利亞約翰使徒站在他的身旁。

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他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裡去了。

——《約翰福音》19:26–27

傳統中稱這句遺言為「關係之言」,耶穌將自己的母親瑪利亞委託給「耶穌所愛的門徒」。[4]

耶穌也在《約翰福音》2:4中稱自己的母親為「婦人」[37],在希臘語中這一稱呼並無冒犯之處,而是作為尊重的用語。[38][39]天主教學者基於這兩個段落,常將瑪利亞等同為《創世紀》3:15[40]中描述的「女人」,以及《啟示錄第12章[41]中「身披日頭,腳踏月亮,頭戴十二星的冠冕」的婦人。因此,有部分基督教徒亦崇拜聖母瑪利亞,將其視為夏娃再世。[42]

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申初的時候,耶穌大聲喊著說:「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馬可福音》15:34

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馬太福音》27:46

這句引自《詩篇》22:1[17]的言語是唯一同時出現在兩本福音書中的遺言。[4]在兩個福音書出處中,耶穌皆以阿拉姆語發言,並被翻譯為希臘語,兩個版本有略微不同(馬可福音: Ἐλωΐ, Ἐλωΐ, λαμὰ σαβαχθανί; 馬太福音: Ἠλί, Ἠλί, λεμὰ σαβαχθανί)。這個差異可能是因為方言不同,《馬太福音》版本似乎受到了希伯來語影響,而《馬可福音》則更加口語化。[來源請求]緊接著這句話,兩本福音書都提到圍觀者認為耶穌正在呼喚先知以利亞的幫助。

有人認為這句話顯示出聖父拋棄了聖子。另一種闡釋則認為,臨死前的耶穌承擔了人類所有的罪,因此聖父轉離了聖子,因為耶和華「眼目清潔,不看邪僻,不看奸惡」。[43]另一些神學家認為,耶穌的呼喊是因為他在那一刻真正成為了一個人,一個被遺棄的人,他被敵人傷害、被朋友遺棄,可能在那一刻也感覺到了上帝的離去。[44]

也有學者從《詩篇》的語境理解這段言語。十字架上的耶穌引用了《詩篇》中的許多文本,「這或許顯示出他期望表現出自己正是這些文本所要描繪之人;因此耶穌引述這些文本,以此向人們暗示為何自己不從十字架上解脫,因為《詩篇》表明他必須承受這些痛苦。」[45]

儘管福音書作者將耶穌的這句遺言音譯為「拉馬撒巴各大尼([lama sabachthani] 錯誤:{{Transl}}:無法識別轉譯標準 $1(幫助)」,但在《詩篇》22章卻是略有差異的[lama azavtani] 錯誤:{{Transl}}:無法識別轉譯標準 $1(幫助למה עזבתני)。《詩篇》中的[azavtani] 錯誤:{{Transl}}:無法識別轉譯標準 $1(幫助可被翻譯為「被離棄」,但[sabachthani] 錯誤:{{Transl}}:無法識別轉譯標準 $1(幫助一詞無法在任何早期猶太文本中找到,這個詞語可能源於[zavah] 錯誤:{{Transl}}:無法識別轉譯標準 $1(幫助,意為「獻祭、屠宰」,這或許是為強調耶穌之死與逾越節獻祭英語Passover sacrifice之間的關聯。[46]

聖經學者A.T.羅伯森英語Archibald Thomas Robertson表示,「所謂《彼得福音[a]以一種多西特[b]克林妥英語Cerinthus)的方式保留了這句話:『我的力量,我的力量啊,禰離棄了我。』」[47][48][49]

Remove ads

我渴了

這事以後,耶穌知道各樣的事已經成了,為要使經上的話應驗,就說:「我渴了。」

——《約翰福音》19:28

這句話傳統上被稱為「痛苦之言」,並常被與《約翰福音》第四章耶穌問撒馬利亞女人取水英語Samaritan woman at the well的故事相對比。[4]

儘管只有《約翰福音》記錄有這句話,但在四本福音書中皆提到人們為耶穌提供了。《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描述,有人「拿海絨蘸滿了醋,綁在葦子上,送給他喝」,《約翰福音》的描述類似,但表示海絨是綁在牛膝草上的。《約翰福音》的描繪可能帶有象徵意涵,因為在聖經舊約中,牛膝草常出現於淨化儀式的描寫。[50]

《約翰福音》記錄的這句遺言通常被闡釋為是應驗了《詩篇》69:21中的預言:他們拿苦膽給我當食物,我渴了,他們拿醋給我喝。[51][52]也因此,《約翰福音》提到「為要使經上的話應驗」。耶路撒冷聖經英語Jerusalem Bible引用了《詩篇》22:15:我的精力枯乾,如同瓦片,我的舌頭貼在我牙床上。[53][54]

成了

Thumb
從十字架上耶穌視角看到的場景,詹姆斯·迪索,約 1890

耶穌嘗了那醋,就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神了。

——《約翰福音》19:30

傳統上這句話被稱為「勝利之言」,神學闡釋為宣告了耶穌在世間生命的終結,並為其復活作下鋪墊。[4]

「成了」的福音書希臘文原文為 tetelestaiτετέλεσται[55],亦可譯為「結束了」[56],在商業文件或收據中,該詞可用於表示「債務已還清」。[57]

雖然只在《約翰福音》有完整描述這一遺言,但在《馬可福音》15:37和《馬太福音》27:50中也有對這句話的暗示:耶穌又大聲喊叫,氣就斷了。[58][59]

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

耶穌大聲喊著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說了這話,氣就斷了。

——《路加福音》23:46

這句遺言來自《詩篇》31:5[25],傳統上被稱為「重聚之言」,神學闡釋為耶穌返回天國,回到聖父身邊。[4]

後世許多著名人物都以這句出自《路加福音》23:46,或出自《詩篇》31:5的言語作為遺言,尤其是那些自認虔誠的基督教聖徒和殉道者。[60][61][62]其中包括:腓力使徒(死於公元80年)[63]該撒利亞的巴西流(公元379年)[62][64]查理曼(814年)[62][65]聖安斯加爾(856年)[66]托馬斯·貝克特(1170年)[62][67]揚·胡斯(1415年)[61][62][68][69]克里斯多福·哥倫布(1506年)[62][70]盧多維卡·阿爾貝托尼英語Ludovica Albertoni(1533年)[71]馬丁·路德(1546年)[72]喬治·威沙特英語George Wishart(1546年)[73]簡·格雷(1554年)[61][74]和其父親亨利·格雷(1555年[62])、維拉諾瓦的托馬斯英語Thomas of Villanova(1555年)[75]蘇格蘭瑪麗一世(1587年)[61][62][76]類思·公撒格(1591年)[77]托爾夸托·塔索(1595年)[61]莫格羅韋霍的圖裡比烏斯英語Turibius of Mogrovejo(1606年)[78]約翰·布魯恩英語John Bruen(1625年)[79]喬治·赫伯特(1633年)[62][80],以及蘇格蘭誓約派休·麥凱爾英語Hugh Mackail(1666年)、詹姆斯·倫威克英語James Renwick (Covenanter)(1688年)[62]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施瓦茨英語Christian Friedrich Schwarz(1798年)。[81]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