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華蓋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华盖街map
Remove ads

華蓋街[1]馬來語Lebuh Farquhar,英語:Farquhar Street)是馬來西亞檳城州喬治市的一個主要街道,始建於1804年並沿用至今,構成了市區路段的一部分,路段以英國統治時期所建造的殖民建築而聞名。[2]

快速預覽 華蓋街, 國家 ...

該街道位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中世遺城的範圍內,亦是檳城頂尖教會國民中學的重要搖籃,如大英義學國中馬來語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Penang Free聖芳濟國中萊特街修道院國中馬來語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Convent Lebuh Light聖喬治女子國中馬來語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P) St. George為自此起基。目前僅有聖芳濟國中和萊特街修道院國中仍在華蓋街矗立,其他中學已遷至新址。[3]

Remove ads

名稱來源

華蓋街的英文路名是以時任威爾斯王子島(現稱檳島)副州長羅伯特·湯森·法夸爾(Robert Townsend Farquhar)命名。法夸爾在任期期間主要負責提升喬治市的基礎設施,如修建渡槽及行政大樓、擴建康華利斯堡等。1804年至1805年間,法夸爾一心企圖摧毀馬六甲以加強喬治市在馬六甲海峽內的重點港口地位。當時,荷蘭軍方為了避免其殖民地落入法國人手中,唯有將馬六甲暫時托予英國東印度公司管轄。法夸爾急於在荷蘭人歸來前拆除馬六甲,便命令馬六甲參政司威廉·法夸爾英語William Farquhar儘速用火藥摧毀該座城市。不過最後在斯坦福·萊佛士爵士的干涉下才放棄拆除當地的堡壘法摩沙堡,但由於干預過晚,英國士兵仍將堡壘炸毀得只剩下現在的古城門。[2]

歷史

Thumb
華蓋街路段可在1799年的喬治市地圖上尋獲

華蓋街建於1804年,該路段曾出現在最早的喬治市地圖上,不過是在1804年至1805年間法夸爾任副州長後才正式改為現名。隨著英國官員和歐洲人的遷入,多座殖民建築在該街道應運而生。1818年,聖公會於華蓋街和椰角街的交界處建造了聖喬治教堂天主教會則於1857年建立檳城聖母升天教堂英語Church of the Assumption (Penang)[4]。1885年,依恩奧酒店亞美尼亞薩奇斯兄弟英語Sarkies Brothers創立,臨近華蓋街西端末尾。[5]

華蓋街也是檳城著名教會國民中學的發源路段。馬來西亞最早的學府——大英義學國中校舍於1821年成立,該校後於1928年遷至青草巷,而學校原址現已改為檳城州立博物館[6]。1856年至1858年間,聖芳濟國中和萊特街修道院國中遷至華蓋街,至今猶在。另外,聖喬治女子國中則於1885年由聖公會建立,後來歷經兩次遷校並最終落腳於喬治市中路[7]

Remove ads

地標

司法

Thumb
檳城高等法院

教育

酒店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