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卓越豬籠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卓越豬籠草[2](學名:Nepenthes insignis)是新幾內亞及其附近島嶼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種加詞「insignis」來源於拉丁文,意為「傑出的,卓越的」。
Remove ads
植物學史
1912年11月9日,奧古斯特·阿德里安·皮勒首次採集到了卓越豬籠草。編號為「Pulle 277」的標本採集於新幾內亞西南部的博福特河附近[1]海拔80米處。其包括雄性花序,存放於位於爪哇的茂物植物園中。位於荷蘭萊頓的荷蘭國家植物標本館中存放有一副酒精標本[1],編號為「sheet 201110」。[3]
1926年9月,威廉·馬里厄斯· 多克特斯·馮·萊文(Willem Marius Docters van Leeuwen)再次採集到了卓越豬籠草的標本。編號為「Docters van Leeuwen 10258」和「Docters van Leeuwen 10286」的標本[3]採集於新幾內亞西北部的羅菲爾河附近[1]海拔250米處。其存放於茂物植物園中,但不含花序。[1]
B·H·丹瑟在他1928年發表的開創性著作《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科植物》中對卓越豬籠草進行了正式描述。[注 1]該描述僅依據卓越豬籠草的標本,並沒有對卓越豬籠草的原生地進行過考察。[4]B·H·丹瑟還指定「Pulle 277」號標本為模式標本。[1]
1939年3月,倫納德·約翰·布拉斯又採集了另兩副標本。其中「sheet 13379」號標本採集於伯恩哈德營地(Bernhard Camp)西南方向4公里處的伊登堡河附近;「sheet 13669」號標本採集於伯恩哈德營地西南方向8公里處。其都存放於茂物植物園中。[3]
直到1994年,W·鮑姆加特爾(W. Baumgartl)、B·基斯特勒(B. Kistler)、H·里舍(H. Rischer)和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四人才組織了一次針對卓越豬籠草的野外考察。第二年,他們在《食蟲植物通訊》上發表了考察報告。[4]
Remove ads
形態特徵
卓越豬籠草比亞克島變型的下位籠(左)和上位籠(右)
卓越豬籠草的葉片革質,無柄,呈線形-披針形或略微呈匙形,可長達35公分,寬至6公分。葉尖為急尖,葉基漸狹。中脈的兩側有4至6條明顯的縱脈。羽狀脈斜發至葉片邊緣,葉片中部的羽狀脈較明顯,邊緣模糊。籠蔓直徑可達6公釐,偶爾形成籠蔓圈。[1]
卓越豬籠草下位籠的下半部呈卵形或窄卵形,上半部為圓柱形。它們的體積非常大,可高達35公分。籠翼通常缺失,剩下一對隆起。籠口傾斜。唇平展,唇肋間距為0.5至1公釐。唇內緣有小型的唇齒,長約1公釐。其不形成唇頸。[3]唇內緣部分約占截面表面總長度的43%。[5]下位籠內表面的下半部覆蓋著消化腺,每平方公分150至1500個。[1]蠟質區稀少。[5]籠蓋為圓形至心形,下表面具明顯的中脈,可長達8公分。[4]籠蓋下表面具大量大型的蜜腺,集中於兩條側脈附近。[3]籠蓋基部的後方具一條不分叉的絲狀籠蔓尾。[1]

卓越豬籠草上位籠的下半部為漏斗形,上半部為圓柱形,高可達30公分[4],寬至8公分。上位籠與籠蔓的銜接處,形成一個寬5至35公釐的彎曲。其腹面可能具有非常短的籠翼,長度不超過3公分。[4]籠口傾斜,與籠蓋銜接處為急尖或漸尖。唇寬大,可寬至35公釐,唇肋間距0.5至1公釐。唇內緣具長寬相等的唇齒。上位籠的內表面全部覆蓋著腺體。其體型極小,為覆蓋型。每平方公分400至3000個。籠蓋為卵形至圓形,可長達7.5公分。籠蓋下表面具一條明顯的中脈和兩條側脈。兩條側線附近存在大量大型的蜜腺。籠蓋基部的後方具一條絲狀的籠蔓尾,長度不超過5公釐。[1]
Remove ads
卓越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總花梗可長達18公分,寬至7公釐。花序軸可長達46公分。每個花梗帶2朵花,無苞片,可長達22公釐。花被片為卵形,長度約4公釐。雄蕊包括花葯在內長約5公釐。[1]
卓越豬籠草植株的大部分無毛被。發育中的捕蟲籠具有星狀的稀疏短毛被。發育中的花序具當然密集的毛被,但隨著其生長,會越來越稀疏。花梗和花被片具有密集的短毛被。雄蕊基部的毛被要比靠近花葯處的密集。[1]
卓越豬籠草的莖和葉片為綠色。下位籠通常為深綠色,並在唇附近有紅色的斑點。唇為暗紅褐色。上位籠通常為淡黃綠色,斑點較少。[4]乾燥標本為綠色或淡黃色至淺棕色,捕蟲籠外表面保留有淡紅色的斑點,內表面為藍色,具白色粉霜,偶爾具有斑點。[1]
生態關係

卓越豬籠草是西新幾內亞及鳥頭灣附近的許多島嶼上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海拔分布範圍為0至850米。[6][7]在新幾內亞萊克平原(Lake Plains)的南部,卓越豬籠草生長於海拔115至800米的地區。在比亞克島上海拔高度相似的地區發現了的卓越豬籠草的小變型。[4][8]
卓越豬籠草通常生長於茂密的森林中及丘陵地帶。其常附生於苔蘚中,特別是懸於河上的樹枝上。在一些較高海拔的地區,也曾發現其生長於河邊的沙灘上。[9][10][11]它所存於的環境中空氣濕度一直都較高;曾在一株生長於瀑布旁的植株上發現其種子還在種莢中就已發芽了。[4]
卓越豬籠草與蘋果豬籠草(N. ampullaria)、大豬籠草(N. maxima,海拔高於400米)、奇異豬籠草(N. mirabilis)和巴布亞豬籠草(N. papuana,海拔575米)同域分布。已發現了卓越豬籠草與奇異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4]
卓越豬籠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保護狀況為易危。[9]
Remove ads
食蟲性
卓越豬籠草的獵物幾乎完全是大翅蟑螂。這被認為是因卓越豬籠草產生的氣味可引誘夜行性昆蟲。[4]
卓越豬籠草已經被用於研究豬籠草食蟲性及其產生的化感物質——白花丹素。實驗中給卓越豬籠草的組培組織添加L-丙氨酸後,卓越豬籠草的捕蟲籠只會利用其生成白花丹素,而不會利用其合成7-甲基氫化胡桃葉醌葡萄糖甙(rossoliside)或白花素A(plumbagin A)。結果表明,這些化合物被用以存儲,且其運輸率非常低。[12]
相關物種
B·H·丹瑟認為卓越豬籠草與產於菲律賓的美林豬籠草(N. merrilliana)之間存在近緣關係。他將大部分莖部粗大,葉片大型,毛被稀疏,無葉柄及籠蓋無附屬物的豬籠草歸為「卓越分支」(Insignes)。[1]
卓越豬籠草與菲律賓特有的辛布亞島豬籠草(N. sibuyanensis)也很相似。它們的區別在於卓越豬籠草的花梗帶兩朵花,而辛布亞島豬籠草的花梗只帶一朵。卓越豬籠草的籠口傾斜,而辛布亞島豬籠草的幾乎水平。卓越豬籠草缺乏唇頸,而辛布亞島豬籠草有較短的唇頸。卓越豬籠草的唇齒比辛布亞島豬籠草的短,最長只有1公釐,而辛布亞島豬籠草的可長達5公釐。此外,辛布亞島豬籠草的捕蟲籠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態,如卵形或略微漏斗形。[3]
自然雜交種
1994年,在一次對新幾內亞的考察中發現了卓越豬籠草與奇異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這個自然雜交種生存在海拔約500米的地區。[4]
在巴布亞省,卓越豬籠草通常與蘋果豬籠草和大豬籠草同域分布。所以這此也可能存在它們之間的自然雜交種,但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6]
注釋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