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臨時政府參議院舊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旧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臨時政府參議院舊址,原清末江蘇省諮議局會場,是中國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國民政府舊址中的一項,位於湖南路10號(原丁家橋16號)。該處建築先後為江蘇省諮議局、南京臨時參議院、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等機構的所在地[1]。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5年10月1日) |
歷史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在實行「預備立憲」中頒布了《各省諮議局章程》。宣統元年(1909年)閏二月,端方奏請建江蘇省諮議局會場。他在《諮議局籌辦情形折》提及,江蘇諮議局籌辦處「呈請選派曾習工科之學生」至日本,「就東京議院與各府議院議會,將其形模規制費用,逐細調查,匯具圖說,以憑參酌仿造,並就江寧省城北首購備空曠之地」,作為江蘇諮議局「會場基址」[2]:95。
1909年9月1日,江蘇省諮議局成立,張謇任議長。江蘇省諮議局會場的大廈由孫支廈設計[2]:90,仿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樣式[1]。一般指江蘇省諮議局會場已在同年夏天竣工。研究者劉世龍根據1909年9月7日《申報》和其它文獻,可知江蘇省諮議局會場大廈至1910年三月十七日尚未竣工[2]:95,故推定大廈竣工時間為1910年[2]:90。
1911年武昌起義後八十天,宣布獨立的17個省的代表45人於12月10日在該樓召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會議,商討組建臨時中央政府事宜。12月29日,聯合會推選孫文為臨時大總統,並宣布改國號為中華民國,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後,該樓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院址。1912年3月8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通過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90。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前,此樓為江蘇省議會所在。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該樓改為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辦公樓。1937年至1945年,一度由汪精衛政權使用[2]:90。曾是汪偽軍事訓練部、僑務委員會、邊疆委員會、賑務委員會、社會部、軍政部等機構駐地[1]。1945年,日本投降。1946年,國民政府自陪都重慶,還都南京,此樓復為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辦公樓[2]:90。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渡江戰役勝利,新政權接管南京城內,原屬中華民國政府和中國國民黨系統的房產。江蘇省軍區司令部接管該樓。1982年8月13日,該建築列入第一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近代優秀建築。2001年6月25日,該樓和其他建築一起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國民政府舊址[1]。研究者劉世龍指出,建築列入「原國民政府舊址」,為「明顯錯位」的命名,提議命名為「江蘇諮議局·民國參議院舊址」,以避免「誤導和誤憶」[2]:90。
2021年7月27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局對高潔代表提出的南京市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建議(第0255號建議)進行答覆,提及:「目前,該建築的保護性修繕工作得到了全面落實。但是,由於該建築為部隊辦公樓屬於軍事禁區,部隊是否同意搬遷需徵得中央軍委的同意。我局贊同您提出的儘早將原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舊址向公眾開放的建議,會繼續推進軍地雙方溝通和協調,並組織專家進一步深入研究該建築的歷史價值,為原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舊址儘早向公眾開放繼續努力[1]。」
Remove ads
建築現狀
現該建築大院占地面積約6,300平方米,主要建築為江蘇諮議局時期的遺存,為前後兩進及東西廂房組成的四合院,占地面積約4,600平方米。
該建築的大門牌樓、門口弧形照壁在1949年之後被拆除[1]。四合院中間原有一個大廳,1929年奉安大典時,孫中山遺體自北京遷到南京後曾停柩於該廳內公祭。該大廳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毀。
孫支廈設計的江蘇省諮議局會場大廈,為坐北朝南、高二層的磚木結構樓房。「外立面清水磚牆為主,圓拱形窗上部用紅磚發券。在外觀造型上強調屋頂的起伏和輪廓變化,體現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樣式[1]」。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