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經濟

东南欧国家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经济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經濟
Remove ads

本條目是講述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經濟體制,該國在二戰結束後建立之初仿效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建立起史達林模式的政權,法律亦奠定了國家的經濟結構。而在1948年蘇南衝突後,南斯拉夫捨棄原有的蘇聯經濟模式,進行大幅度的改革。不僅在東歐共產主義國家中有亮眼的成績,還融合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部份模式,人民擁有部份私有化資產、南斯拉夫還同時與東西兩陣營國家進行經貿往來。

快速預覽 貨幣, 財政年度 ...
Remove ads

二戰後

戰後的最初幾年,通過大規模的自願的志願重建工作,南斯拉夫實施了蘇維埃式的五年計劃和重建。並在農村實現了電氣化,以及重工業得到了發展。南斯拉夫在戰後的經濟組織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混合體:工廠被國有化,而工人有權獲得一定份額的利潤。而私人的手工作坊則老闆最多可以僱傭4個人。土地被國有化和重新分配,部分被集體化。農民家庭每人最多可以擁有10公頃(25英畝)的土地,多餘的農田則由合作社、公社或當地社區所擁有。這些機構可以出售和購買土地,也可以將土地永久出租給其他人。

經濟學家對南斯拉夫市場社會主義的確切性質和其程度存在著爭議。他的市場機制主要限於消費品,而資本、勞動力、原料等則通過其他不同的方式來進行分配。[13]南斯拉夫模式與奧斯卡-R-蘭格想像的市場社會主義經典模式並無太多共同之處。市場社會主義的倡導者約翰-羅莫對南斯拉夫所進行的經濟實驗持消極態度,他聲稱,南斯拉夫的公司並不是按照競爭和利潤的市場原則所運作的,受限於政府投資,並受到政治控制,這就造就了一個效率極低的系統,其最終崩潰了。[14]雅諾什-科爾奈承認,在南斯拉夫或匈牙利等社會主義國家引入新經濟政策之後使用「市場」一詞確有些問題,但他認為,市場社會主義一詞仍適用於描述南斯拉夫與匈牙利,因為這些國家或多或少在社會主義下部分試驗了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而不是一個未被實踐的想法。[15]

Remove ads

1950年代—1960 年代

1950年代,南斯拉夫開始實行「工人自治」,減少了國家對企業的管理。工人自治下的公司的經理由工人委員會所監督,工人委員會都是由工人所組成,每人有一票。工人委員會還負責任命管理層,通常是通過無記名來投票。共產黨(後來的共產主義者聯盟)在所有的公司中都有組織,大多數有影響力的員工都可能是黨員,所以經理們往往(但不總是)只有在碰巧是黨員的工人同意的情況下才被任命。以市場為導向的管理人員和工人代表之間偶爾會出現緊張關係。1950年,南斯拉夫的GDP在歐洲排名第22位,但GDP一般對描述計劃經濟是不適用的。[16]

失業在南斯拉夫是一個長期的問題。[17]在這期間,南斯拉夫的失業率在歐洲是最高的,而勞動力的教育水平卻在穩步提高。[17] 60年代初,失業率達到7%,並繼續增長,到70年代中期翻了一番。失業率存在著極端的地區差異,斯洛維尼亞的失業率從未超過5%,而馬其頓和科索沃的失業率一直超過20%。[18] 然而,在失業之時也存在明顯的性別歧視因素。當企業被迫裁員時,企業通常首先選擇解僱婦女。[19][20] 還有一些企業還要求求職者需要服完兵役,這就得以將婦女排除在外了。[21]因此,女性參與到勞動的機率遠遠低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其更接近於南歐先前的傳統主義社會。[19]

由於南斯拉夫試圖在冷戰之中維持中立,以及它在不結盟運動中的領導作用,南斯拉夫與西方和東方市場都有貿易往來。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它還接受了數十億美元的西方外援,大部分來自美國。[22] 然而,南斯拉夫於1965年,與不結盟國家的貿易額僅占貿易總額的15%。[23] 儘管南斯拉夫與其他幾個不結盟運動的國家有幾個貿易協定,但由於地理上的距離,以及雙方都是商品和簡單加工產品和原料的出口國,大部分不結盟國家主要對西方的先進的技術和工業品感到興趣,因此其從未設法變得重要。1964年,當南斯拉夫被授予經濟互助委員會的特殊聯繫地位時,它與東方市場的貿易額還不到總貿易額的25%,而經合組織是主要的貿易夥伴,約占60%。[23] 南斯拉夫的外貿逆差較大,幾乎每一年都有大量的赤字。[24]

南斯拉夫的公司在非洲、歐洲和亞洲進行了許多重大基礎設施和工業項目的建設。其中許多項目是由Energoprojekt公司所實施的,這是一家成立於1951年的南斯拉夫工程和建築公司,旨在重建該國被戰爭破壞的基礎設施。到20世紀80年代初,Energoprojekt是世界上第16大工程和建築公司,並擁有7000名員工。該公司在利比亞科威特尚比亞幾內亞開展了大型建築項目,到20世紀60年代末,該公司在西德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等地與其他公司所競爭。[25] 然而,南斯拉夫對非洲和亞洲的許多基礎設施項目都是政治交易,以及獲取影響力以及聲望,因此這些並不是出於經濟和利潤上的考量。[23]

南斯拉夫的工作時間為一周工作48小時,到了1963年減少到42小時。1965年進一步減少到40小時(外加一小時的加班時間),1970年減少到36小時(外加一小時)。[26]

1965年,隨著新的第納爾被引入。以前的舊第納爾以1美元兌700元的匯率,被1美元兌12.5元的新第納爾所取代。[27]

1967年,新改革允許外國私人投資者在合資企業中入資南斯拉夫企業,最多可占49%的資本份額,儘管這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被歸為剝削。[23]德國公司對這特別感興趣,它們占外國投資的大約四分之一。[23]然而,許多外國公司對南斯拉夫企業糟糕的效率和其組織方式感到失望;在一個案例中,日本方面得出結論,只有在解僱一半工人的情況下他們才會考慮投資。[28]

由於高失業率和高通貨膨脹,為了尋求工作的南斯拉夫人於1950年年代開始離開南斯拉夫向外求生,較受歡迎的地點是德國和法國,當時的人們開始非法越過邊界以尋求外國工作。1960年代中期,南斯拉夫取消了移民限制,移民的人數,包括受過教育和高技能的人,迅速增加,大部分到了西德。到1970年代初,該國20%的勞動力,即110萬工人,都在國外就業。[29] 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強迫去農業化、去宗教化和較大城鎮的人口過剩。[30] 移民有助於控制失業,且也是資本和外匯的來源。[31]從1961年到1971年,在西德的來自南斯拉夫的工人數從16000人增加到41萬人。[32]

Remove ads

石油危機對經濟的影響

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放大了許多南斯拉夫本有的經濟問題,外債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到1980年代初達到200多億美元。[33] 米爾卡-普朗寧茨布蘭科-米庫利奇的政府進行重新談判了外債,代價是引入經濟穩定政策,實際上還包括了嚴厲的緊縮措施--所謂的休克療法。在20世紀80年代,南斯拉夫實施石油配給政策(每輛車每月40升),根據車牌上的最後一個數字,限制汽車每隔一天的使用。[34]同時導致了南斯拉夫嚴格限制貨物的進口,並在人們需要出國時支付押金(大部分出國之人是為了去購物),一年後歸還押金(隨著通貨膨脹率的瘋狂上漲,實際上相當於旅行費用)。咖啡、巧克力和洗衣粉都出現了短缺。在幾個乾旱的夏天,政府由於無法借款來進口電力,被迫實行斷電。1982年5月1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董事會批准加強對南斯拉夫的監督,包括巴黎俱樂部的債權人。[35]

市場化改革

隨著1964年南斯拉夫的通貨膨脹率漲到了10%[36],這是前所未有的最高的通貨膨脹率,同年7月,南斯拉夫政府宣布「五項經濟改革」來應對通貨膨脹。

  1. 減少商品營業額稅且更統一,取消企業的淨增值稅,並將固定資產稅削減到百分之四。
  2. 1963年建立的「欠發達共和國和科索沃的加速發展基金」將從社會企業總收入中徵收的1.85%新稅而獲得大量的資金資源。
  3. 貶值第納爾,引入新第納爾,而第納爾對美元的匯率從750貶值到1250,出口補貼被縮減。[27]
  4. 農產品和原料的價格被控制,但為了接近世界貿易價格之水平,農產品和原料價格平均增長60%,工業品價格增長30%。
  5. 經營私有土地的農民被允許使用銀行信貸去購買他們所需要的拖拉機和其他需要的農業設備以改善落後的生產力。

然而改革並沒有全部實行,大部分都截然而止,相對的,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了南斯拉夫長期存在的效率低下的密集勞動型的大企業而不是小的密集型勞動企業,若投資了後者,那就有可能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和提高資本生產率。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