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極甲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極甲龍(屬名:Antarctopelta,發音:/ænˌtɑːrktoʊˈpɛltə/ ann-TARK-toh-PEL-tə,意為「南極盾甲」)是甲龍類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晚白堊世的南極,僅含一個已知物種奧氏南極甲龍(A. oliveroi)。它是種身長不超過4米(13英尺)的中型甲龍類,兼具兩個不同科的特徵,導致很難作出準確分類。單個已知化石標本於1986年在詹姆斯羅斯島發現,是南極發現的第一件恐龍化石兼第二種正式命名的恐龍。
Remove ads
發現與命名

正模標本是該物種的唯一已知標本,也是南極發現的首個恐龍化石,由三顆單個牙齒、部分下頜骨及另一顆處在原位的牙齒、其它顱骨碎片、椎骨(頸椎、背椎、臀部椎骨及尾椎)、部分肢骨(肩胛骨、髂骨及股骨)、腳趾骨骼(跖骨及趾骨)及大量甲片組成,約含完整骨骼的15%。標本由阿根廷地質學家愛德華多·奧利韋羅(Eduardo Olivero)和羅伯托·斯卡索(Roberto Scasso)於1986年1月在南極半島外的詹姆斯羅斯島首次發現,但凍土及惡劣天氣導致挖掘工作花費近十年才完成。這些材料是在幾個野外季期間從6平方公尺(65平方英尺)的區域內收集,但被認為屬於同一個體。多數骨骼保存狀況較差,因為許多離地表最近的化石因多年凍融風化而碎裂。[1]
儘管這些材料已發現數十年,並先後在三份不同出版物上發表,但直到2006年才由阿根廷古生物學家萊昂納多·薩爾加多和佐蘭·加斯帕里尼命名為奧氏南極甲龍(Antarctopelta oliveroi),因此它雖然是南極發現的第一種恐龍,卻成為繼1993年命名的冰冠龍之後命名的第二種南極恐龍。[2]屬名意指該恐龍發現於南極大陸且擁有裝甲,其中Antarctica一詞源自希臘語αντ/ant-(與……相反)及αρκτος/arktos(熊,指朝向北方的大熊星座),[1]而希臘語πελτη/pelte(盾)是命名甲龍類(如雪松甲龍和蜥結龍)的常用詞。種名紀念正模標本發現者愛德華多·奧利韋羅,他在出版物上首次提及南極甲龍,並在南極工作數十年之久。[1]
早期研究顯示詹姆斯羅斯島的甲龍類是只幼龍,[3][4]但近期研究表明椎骨不同部位已完全融合,而幼龍神經弓和椎體之間應該有可見骨縫。對幾塊骨骼的初步組織學分析也表明其存在一定程度的骨重塑,所以不是新形成的骨骼。[1]

Remove ads
描述

與其他甲龍類一樣,奧氏南極甲龍是種矮壯的四足食植動物,全身被嵌入皮膚的裝甲所保護。雖然尚未發現完整骨骼,但估計該物種從鼻部至尾末端的最大長度為4米(13英尺)。[1]2010年,格雷戈里·保羅給出6米(20英尺)長、350公斤(770磅)重的更高值。[5]目前對顱骨所知甚少,但所有已知顱骨碎片皆高度骨化以用作防禦,尤其是一塊鑑定為眶上骨的骨髂,上面有一支短刺,可能向外突出至眼睛上方。牙齒呈葉片狀且不對稱,多數小齒皆位於最靠近鼻尖的邊緣。牙齒亦成比例地大於其它甲龍類,最大直徑為10公釐(0.39英寸)。[1]相比之下,北美的包頭龍體型更大,身長6至7公尺(20至23英尺),牙齒平均直徑僅為7.5公釐(0.30英寸)。[6]
南極甲龍遺骸中已發現六種不同類型的皮內成骨,但很少與骨骼相連,因此在體表的排列方式很大程度上皆為推測。其中包括一支大型尖刺的基部。一些扁平矩形骨板類似結節龍科粗齒埃德蒙頓甲龍保護頸部的骨板。還發現一些大型圓形骨板,與較小多邊形結節連接,可能像蜥結龍般在臀部形成盾甲。另一種皮內成骨呈橢圓形,並長有從中央向下延伸的龍骨。第五種皮內成骨附著在肋骨上,表明它們沿動物肋腹成行排列,在甲龍類中是種很典型的排列模式。最後一種主要由小型骨質結節組成,一般稱為「小骨」,可能遍布全身。還發現幾根肋骨上附著小骨。[1]
發現了一些尾椎。雖然尾部末端沒有保存下來,但發現部分較小椎骨生前可能長於尾部末端,並與上下側的骨化肌腱連接。甲龍科的肌腱有助於加固尾末端以支撐大型骨質尾槌。然而大型皮內成骨及特化尾椎表明,南極甲龍實際上可能長有鋸劍般的扁平葉狀尾部結構,類似於近親覆尾龍。[7]
Remove ads
分類
南極甲龍與結節龍科存在幾個共同特徵,主要位於牙齒和裝甲上,而疑似存在尾槌的尾部與甲龍科更相似。這種嵌合特徵導致難以將其歸入任何一科。在進行系統發育分析之前被劃入甲龍類地位未定屬。[1]後來湯普森等人2011年的系統發育分析顯示,該屬是已知最原始的結節龍科。[8]然而,2021一項研究發現南極甲龍屬於南半球甲龍類一個獨特的基幹譜系――副甲龍類。[7]
以下分支圖取自西吉奧·梭托-阿庫尼亞和同事2021研究中的系統發育分析:[7]
| |||||||||||||||||||||||||||||||||||||||||||||||||||||||||||||||||||||||||||||||
古生態學

正模標本骨骼收集於南極雪丘島組伽馬段(Gamma Member)底部約90米(300英尺)處。[9]該層段沉積於淺海環境中,還保存著鯊魚牙齒、滄龍類的南極拉庫瑪龍、菊石、雙殼類及腹足類等海洋生物化石。菊石等標準化石顯示這些岩石沉積於大約7400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坎帕階晚期。[3]儘管南極甲龍發現於海洋沉積物中,但與所有甲龍類一樣生活在陸地上。海洋沉積物中亦發現其它甲龍類,可能是屍體被沖入大海的結果。[10][11][12]
儘管白堊紀的南極洲位於南極區,但這段時期的地球氣候更為溫暖,因此該大陸不會結冰。像南極甲龍這樣的動物可能生活在針葉林甚至落葉闊葉林中。儘管氣溫較高,但在冬天黑暗仍然會降臨,就像今天的高緯度地區一樣。[13]包括詹姆斯羅斯島在內的南極半島在此期間一直與南美相連,使兩洲之間的動物群得以交流。事實上,近期發現的智利副甲龍類覆尾龍表明這些恐龍也居住在南美洲。[14]
Remove ads
參見
- 甲龍類研究歷史
- 南極恐龍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