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甲龍科
鸟臀目的一科爬行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甲龍科(學名:Ankylosauridae)是群裝甲恐龍,與結節龍科一同構成甲龍下目。甲龍科最早出現於1億2200萬年前,並且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全部滅絕。甲龍科恐龍發現於北美洲、歐洲、以及東亞,但很少保存良好的標本,大部分只發現骨頭碎片。
Remove ads
特徵

甲龍科恐龍的背部與尾巴覆蓋者一層由厚重鱗甲組成的堅甲,讓牠們外表上類似哺乳類的彫齒獸與澳洲的卷角龜。
牠們的頭部由厚重鱗甲保護,前方有缺乏牙齒的喙狀嘴,但嘴部兩側與下頜有小型牙齒,位在嘴部深處。不同於結節龍科,甲龍科的身長範圍從3到10公尺之間,頭顱骨長寬大致相等[1]。
甲龍科恐龍通常有一層由固定骨頭組成的厚重鱗甲,上面通常散佈者不同的尖刺與瘤塊。有些先進的甲龍科恐龍甚至有骨質的眼瞼。
許多甲龍科恐龍的尾巴末端,有大型棒槌狀骨槌,由兩塊大的骨質瘤塊構成,構成骨槌的骨頭嵌入皮膚,而這兩個骨質瘤塊被固定到脊椎骨上,有時互相固定住。尾巴擁有骨質肌腱,可強化尾端。尾巴基部靈活,可以左右揮動[1]。尾巴上的骨槌傳統上被當作分辨甲龍科、結節龍科的特徵,但最原始的甲龍科恐龍沙漠龍亞科、多刺甲龍亞科缺少這些骨槌。
分類學
甲龍科目前已經有兩個被承認亞科。在其中一個由肯尼思·卡彭特所著的研究中,他將多刺甲龍亞科改列為科,但沒有其他古生物學家承認。多刺甲龍亞科生存於晚侏儸紀到早白堊紀,Kirkland注意到多刺甲龍亞科滅絕的時間,與北美洲與亞洲間的陸橋消失,大約是同一時期。多刺甲龍亞科有時被歸類於甲龍科的一個亞科。自從2000年以來的種系發生學研究,顯示多刺甲龍類可能是一個獨立於甲龍科的單系群演化支,或者甲龍類的原始物種集合群[2]。
以下列表根據Richard S. Thompson等人2011年的甲龍科分類研究[3],並參考麥克·班頓(Micheal Benton)等人2004年的研究[1]:
甲龍科 Ankylosauridae包括以下屬:
- †安吐龍屬 Amtosaurus ?
- †貝斯克提甲龍屬 Bissektipelta
- †傳奇龍屬 Chuanqilong
- †克氏龍屬 Crichtonsaurus ?
- †達泰龍屬 Datai Xing, Niu, Mallon & Miyashita, 2024
- Datai yingliangis Xing, Niu, Mallon & Miyashita, 2024[4]
- †龍胄龍屬 Dracopelta ?
- †馬里龍屬 Maleevus
- †漂泊甲龍屬 Aletopelta [5]
- †雪松甲龍屬 Cedarpelta
- †戈壁龍屬 Gobisaurus
- †遼寧龍屬 Liaoningosaurus
- †敏迷龍屬 Minmi
- †沙漠龍屬 Shamosaurus
- 甲龍亞科 Ankylosaurinae
- 史色甲龍屬 Ahshislepelta [6]
- †克氏盾龍屬 Crichtonpelta
- †縉雲甲龍屬 Jinyunpelta
- †牛頭怪甲龍屬 Minotaurasaurus [7]
- †繪龍屬 Pinacosaurus
- †美甲龍屬 Saichania
- †山西龍屬 Shanxia
- †多智龍屬 Tarchia
- †天鎮龍屬 Tianzhenosaurus
- †白山龍屬 Tsagantegia
- †蝟甲龍屬 Zaraapelta
- †中原龍屬 Zhongyuansaurus ?
- 甲龍族 Ankylosaurini
Remove ads
1908年巴納姆·布朗建立甲龍科,當時定義為:甲龍類之中,接近甲龍屬,而離胄甲龍較遠的所有物種。根據保羅·賽里諾在2005年的甲龍科定義,包含大面甲龍,但不包含胄甲龍在內的最小演化支。
1918年法蘭茲· 諾普薩建立甲龍亞科(Ankylosaurinae)。根據賽里諾2005年的甲龍科定義,包含大面甲龍,但不包含怪嘴龍、敏迷龍、以及沙漠龍在內的最小演化支。
以下演化樹是根據Richard S. Thompson等人2011年的甲龍科分類研究[3]:
甲龍科 |
| |||||||||||||||||||||||||||||||||||||||||||||||||||||||||||||||||||||||||||||||||||||||||||||||||||||||||||||||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