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瑞」號無防護巡洋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瑞号无防护巡洋舰
Remove ads

南瑞(漢語拼音:Nánruì,意為「南方祥瑞」)是為清朝新式海軍建造的一艘無防護巡洋艦。該艦由德國基爾霍瓦茲一德意志造船廠英語Howaldtswerke-Deutsche Werft承建,武備則由英國艾爾斯威克英語Elswick, Tyne and Wear阿姆斯壯-惠特沃斯公司安裝。其與同級艦「南琛」號是在「開濟」號巡洋艦的設計方案改進而成。西方列強普遍認為,即便在建成之時,南瑞艦的設計也已然過時。

快速預覽 歷史, 大清帝國 ...

該艦在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表現活躍。最初作為駐防南京的防禦艦隊一員,之後加入赴台作戰的中國艦隊巡洋艦分隊,參與突破法軍對台灣封鎖的軍事行動,並由此引發了石浦海戰。戰後「南瑞」號被封鎖寧波港內直至戰爭結束。該艦最終於1903年退役,1906年作為廢鐵出售。

Remove ads

設計和描述

南琛級無防護巡洋艦的設計相比同期清朝新式海軍向歐洲船廠訂購的其他軍艦更為簡易。該級艦與「開濟」號巡洋艦類似,但採用鋼材而非木材建造。「南瑞」號及其同級艦「南琛」號在建造時即已過時;彼時海軍已開始裝備「致遠」號裝甲巡洋艦防護巡洋艦[1][2]

「南瑞」號全長275.5英尺(84.0公尺),舷寬37.5英尺(11.4米),吃水深度15英尺(4.6米)。排水量2,200長噸(2,200公噸),配備250名官兵。除水線處裝有軟木防護帶外,全艦無裝甲防護。與作為設計藍本的「開濟」號不同,「南瑞」號配備雙煙囪而非單煙囪。該級兩艦均裝有撞角艦艏,並採用抬高的艏樓甲板與艉樓設計[3]。動力系統由一台複合式蒸汽機和八台鍋爐組成,驅動單軸推進,輸出功率2,400匹指示馬力(1,800千瓦特),最高航速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2]

「南瑞」號初始武備包括兩門8.2英寸(21公分)阿姆斯壯後膛砲、八門4.7英寸(12公分)阿姆斯壯後膛砲及若干哈奇開斯速射砲[2]。兩門大口徑火砲安裝於煙囪前方的舷台砲位,較小口徑的阿姆斯壯砲則以舷側布置方式安裝在艦體中部,並分別配置於前甲板、尾樓及尾樓前方的附加舷台[3]。該艦雖在德國下水,其武器裝備系南琛艦停靠英國埃爾斯維克期間由阿姆斯壯-惠特沃斯公司加裝[2]。至1884年,該艦已配備一艘魚雷艇[4]

Remove ads

服役歷史

1883年初,中國向德國霍華瑟-德意志船廠訂購了兩艘巡洋艦。1884年1月8日「南瑞」號下水時[2],因中法戰爭迫在眉睫,德方正扣留部分中國訂購的軍艦(如定遠級鐵甲艦)禁止出境[5]。「南瑞」號於是被秘密運往中國[6]。「南瑞」號及其姊妹艦回國後被送往江南製造局進行結構強化。儘管存在一定的問題且設計已然過時,這兩艘德制巡洋艦仍受到中國當局的高度重視[7]

中法戰爭

1884年8月戰爭爆發後,「南琛」號與「南瑞」號被派往南京,協同「開濟」號執行防禦任務。儘管中方預期法軍將立即進攻南京,法國海軍卻轉而攻占台灣並展開了封鎖[8]。中方於是集結艦隊以突破封鎖,艦隊由提督吳安康統率,包括兩艘南琛級巡洋艦、「開濟」號、「馭遠」號無防護巡洋艦小型風帆戰船「澄慶」號[9]。五艦於12月自上海出發,經長時間整訓後才投入作戰,直至次年2月方與法軍交戰[9]

中國艦隊以「開濟」號為旗艦組成V形陣發起攻擊,但很快意識到火力不敵法軍而撤退。行動遲緩的「馭遠」號和「澄慶」號在霧中與三艘巡洋艦失散後撤入石浦灣,由此引發石浦海戰。「南琛」號、「南瑞」號和「開濟」號則向北駛至寧波港,與砲艦「超武」號及運輸船「元凱」號會合。五艦隨後遭法國分艦隊封鎖於港內。1885年3月,雙方進行了一些零星的砲火交戰,這也是「南瑞」號在戰爭中最後的作戰記錄。[10]

結局

甲午戰爭期間,「南琛」號與「南瑞」號被派往台灣海峽執行巡邏任務。該艦最終於1903年退役,並於1906年作為廢鐵出售。[11]

腳註

參考書籍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