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牛年之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牛年之亂[2],也稱丑年之亂,蒙古國稱之為五路戰爭(蒙古語:Таван замын байлдаан)或內蒙古解放戰爭(Өвөр монголыг чөлөөлөх дайн),指的是1913年發生的外蒙古博克多汗國進攻內蒙古地區的戰爭。[3]戰爭發生於烏泰等內蒙古王公響應外蒙古獨立之後,最終在北洋政府和俄國壓力下,蒙古軍隊撤回外蒙古。
![]() | 此條目可參照蒙古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Remove ads
經過
辛亥革命後,1911年12月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在庫倫稱帝,宣布外蒙古獨立,建立「共戴蒙古國」(史稱博克多汗國)。1912年初,包括內札薩克蒙古的大多數王公均派員向新成立的蒙古國家表示了效忠,包括昭烏達盟12個旗中的7個旗、伊克昭盟7個旗中的5個旗、錫林郭勒盟全部10個旗、烏蘭察布盟全部6個旗、卓索圖盟5個旗中的2個旗、哲里木盟10個旗中的6個旗。共36個旗,其中昭烏達盟包括早已致書歸順的王公「贊巴勒諾爾布」(翁牛特左翼旗扎薩克),而哲里木盟雖列7個,但閒散科爾沁郡王「那蘭格鋝勒」並非扎薩克,所以排除。內蒙古各地的王公夾在博克多汗的蒙古國和中國北洋政府之間,處境微妙,大部分人雖然接受了外蒙古的官銜冊封,但在1912年8月袁世凱頒布《蒙古待遇條例》後,也被民國政府以「翎贊共和」名義表彰和晉封爵位。[4]
北洋政府軍事部署:[6]
- 吉林護軍使孟恩遠調3000人,協同吳俊升留下的巡防隊馬步九營,加強洮遼方向的防禦
- 熱河都統、毅軍軍統薑桂題督師15個營出關10月17日抵朝陽,以巡防隊5個營留駐朝陽,親率5個營赴赤峰,另以5個營馳援林西。
- 察哈爾副都統兼多倫鎮守使傅良佐,7月底王懷慶接任多倫鎮守使
- 察哈爾都統、陸軍第一師師長何宗蓮
- 支隊司令李奎元率步騎兵各兩營,炮兵、機關槍兵各一連,5月開赴西蘇尼特旗(今錫林郭勒盟溫都爾廟)前線,進攻受挫。李奎元和騎兵團一營營長均受重傷,「全軍嘩潰」。何宗蓮命獨立騎兵團曹團長暫代支隊司令,率步兵三營、騎兵一營又四個連,於鑲黃旗、大馬群山、馬王廟(今哈音海爾瓦廟)、太僕寺旗、察罕霍羅(今化德東南35公里)一線防禦。5月22日,的綏遠東路司令陳希義派往攻西蘇尼特,中途與敵遭遇,因彈糧不濟,又退回防禦。張紹曾為了防止該敵與西路叛軍會合,便調中路之進攻西蘇尼特、滂江等地。參謀部、陸軍部增調
- 第二十師混成團赴陽高加強後方防禦
- 6月混成第五旅盧永祥為察防前敵總司令出張家口,駐馬王廟(今哈音海爾瓦廟)。9月,盧部作戰失利,退守托羅蓋,被袁世凱「褫去中將(銜),責令戴罪立功」。
- 淮軍、保衛軍以及山西、宣化巡防隊和巡警、綠營等
- 綏遠將軍張紹曾
Remove ads
1913年8月二次革命結束。9月,北洋政府調步騎兵12個營增援,挫敗外蒙軍攻勢。在俄羅斯帝國的調停下。1913年11月5日,中俄簽署《中俄聲明文件》五條和《中俄聲明另件》四條,俄國承認中國在外蒙古的宗主權;中國承認外蒙古自治,不干涉外蒙古內政,不在外蒙古駐兵和派置文武官員。[7]1913年底,外蒙軍全部退回。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