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波麗露 (拉威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波麗露》(法語:Boléro)是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最後的一部舞曲作品,創作於1928年。《波麗露》是拉威爾舞蹈音樂方面的一部最優秀的作品,同時又是20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

情節

在西班牙的一個小酒店裏,一個少女在翩翩起舞。開始時她只是緩緩跳動,舞姿優美而輕盈。隨著音樂的逐漸熱烈,舞蹈也越來越歡快奔放,迷住了在場的人們。他們開始隨著音樂打著節拍助興,並情不自禁地與少女一起歡舞,最後在狂歡的氣氛中結束。

緣起

《波麗露》是拉威爾受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波麗露》原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3/4
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麗露》的標題,實際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首演

  • 1928年11月22日,巴黎歌劇院,瓦爾特・史塔拉姆(Walther Straram)指揮

出版

分析

特點

作曲家許常惠稱:「毫無疑問的,拉威爾的波麗露是一種示威,是一種管絃樂配器法的示威;不動節奏、旋律、和聲,只依靠管絃樂配器法的巧妙色彩變化,拉威爾已經創造了新奇音樂出來了。拉威爾所暗示的是色彩光芒、變化無窮的新音樂要素,新音響效果,新音樂構成的時代的來臨。」許氏甚且表示:

波麗露寫於一九二七年,從那時候起,他成為現代管絃樂法的最好示範[1]

歸納《波麗露》的特點:

  • 主題及答句[需要解釋]同樣地反復九次,既不展開也不變奏;
  • 全曲始終在C大調上,只有最後的兩小節才轉調;
  • 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聲,除了獨奏就是齊奏,後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絃;
  • 舞曲自始至終只有漸強的變化。

編制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3 *3 =3 *3—ssx, tsx—4 4 3 1—tmp+4—hp, cel—str"[2]

結構

樂曲開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撥弦來表現《波麗露》的節奏(小鼓自始至終打著相同的節奏)。

由小鼓所敲出的《波麗露舞曲》節奏,由始至終地貫穿全首樂曲

這種節奏持續四小節之後,從第五小節開始出現了第一主題,第一主題舒展明亮,具有濃郁的西班牙風格,給人以明朗、安靜的感覺,該主題先由長笛在低音區輕輕奏出;期間經單簧管反復之後,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題。樂曲的第二主題是第一主題的黯淡的答句,被作者稱為具有西班牙—阿拉伯風格,這個主題在第一主題重複兩次之後進入,這一部分也是由兩段組成,中間還使用了幾個變化音。

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穿插重複進行,沒有展開和變奏,兩個主題在調式色彩上形成鮮明的對照,連續反復了八次,整個音樂在進行過程中不斷地更換樂器,旋律、節奏和速度始終保持不變,音樂的力度也逐漸加強。在第三次反復時,加入了平行的大三和弦,形成了平行聲部,仿佛兩個調甚至三個調同時存在,產生了多調式的色彩效果。在主題的不斷反復中,力度從弱到強,不同樂器的應用和色彩不斷的變化,使得情緒越來越熱烈。臨近尾聲,旋律突然轉為E大調,又迅速轉回C大調,在不協和的音響和強烈的節奏中,以變格的方式結束了全曲。

全曲中,反復共進行了九次。該曲被公認為20世紀法國最有代表性的管弦樂作品之一。

更多資訊 樂段, 排練編號 ...
Remove ads

演奏時間

現時所通行的錄音版本,大約介於15-17分鐘。而拉威爾本身偏向較慢的速度。初版的樂譜所標示的速度本來是1分鐘76個四分音符,後來他用筆刪改成為1分鐘66個四分音符。而他於1930年所指揮的版本,亦和刪改後的速度相約。當時的總演奏時間為15分55秒。[3]後來他接受《每日電訊報》的訪問時,則表示他心目中的最佳演繹時間應該是17分鐘。[4]

軼事

  • 據指出,拉威爾本來並不打算寫作一首全新的曲子,遑論長達15分鐘的用時。最初他計畫改編伊薩克·阿爾貝尼斯的六首鋼琴小品,以為這樣就足以回應魯賓斯坦的需求。不過,出於版權的考慮,最終拉威爾放棄了這個構想[5]

錄音推薦

  • 莫里斯·拉威爾. THE COMPOSERS CONDUCT. Widescreen Collection. Urania Records. WS 121.102.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