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卡爾巴拉戰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卡爾巴拉戰役(Battle of Karbala),公元680年10月10日發生於巴格達西南的卡爾巴拉,穆罕默德的外孫、什葉派領袖海珊·本·阿里率領自己的支持者對抗前來鎮壓的倭馬亞王朝葉齊德一世的大軍。最終前者全軍覆沒,阿里之子海珊陣亡。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5年9月1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5年9月1日) |
卡爾巴拉是伊拉克中部的一個重要城市,位於巴格達西南約100公里處1。作為卡爾巴拉省的省會,該市2024年估計人口為690,100人。[1][2] 卡爾巴拉在伊斯蘭教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對什葉派穆斯林而言。公元680年10月10日,著名的卡爾巴拉戰役在此發生,穆罕默德的外孫、什葉派領袖海珊·本·阿里在此殉難。自那時起,卡爾巴拉成為什葉派最重要的聖地之一,地位僅次於麥加、麥地那和納傑夫。[3]
城市內最著名的地標是海珊清真寺和阿巴斯清真寺,分別是海珊和其弟阿巴斯的陵墓。這兩座清真寺每年吸引數百萬什葉派朝聖者前來朝拜。卡爾巴拉每年舉行兩次大型宗教活動: 阿舒拉節:在伊斯蘭曆穆哈蘭姆月的第十天,紀念海珊殉難。 阿爾巴因節:在阿舒拉節後的第40天,是更大規模的朝聖活動。 這些活動期間,來自伊拉克各地和世界各國的數百萬朝聖者湧入卡爾巴拉,其中很多人選擇步行朝聖。這使得卡爾巴拉成為伊拉克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其經濟主要依賴朝聖旅遊業和農業。[4][5] 卡爾巴拉城區分為舊城和新城兩部分。舊城是宗教中心,新城則是現代化的住宅區。全市擁有100多座清真寺和23所宗教學校,彰顯了其作為宗教文化中心的地位。[6]
Remove ads
政治背景

在第三任哈里發Uthman於656年被叛軍刺殺後,叛軍和Medina市民宣布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Ali為哈里發。穆罕默德的一些同伴,包括Talha ibn Ubayd Allah、Zubayr ibn al-Awwam以及時任敘利亞總督的Mu'awiya ibn Abi Sufyan,以及穆罕默德的遺孀A'isha,都拒絕承認阿里為哈里發。他們要求為Uthman的遇害復仇,並通過shura(協商)選舉新哈里發。這些事件引發了First Fitna(第一次穆斯林內戰)[7]。當阿里被哈瓦利吉派成員Abd-al-Rahman ibn Muljam刺殺於661年後,他的長子哈桑繼任哈里發,但不久後與Mu'awiya簽署了和平條約以避免進一步流血衝突[8]。條約規定哈桑將權力移交給Mu'awiya,條件是Mu'awiya要做一位公正的統治者,並且不建立王朝[9][10][11][a]。670年哈桑去世後,他的弟弟海珊成為Banu Hashim家族,也就是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家族的領袖[14]。儘管他父親的支持者在Kufa宣誓效忠於他,只要Mu'awiya在世,他都遵守哈桑與Mu'awiya之間的和平協議[8]。 卡爾巴拉戰役爆發於Yazid I繼位危機的背景下[15][16]。676年,Mu'awiya指定其子Yazid為繼任者[17],歷史學家Wilferd Madelung認為這是對哈桑—Muawiya協議的違反[8]。這種世襲制在伊斯蘭歷史上沒有先例,從多個方面引發了反對[18]。Mu'awiya在大馬士革召開shura協商會議,通過外交和賄賂說服眾多省份代表同意他的計劃[19]。隨後他命令時任麥地那總督Marwan ibn al-Hakam向包括海珊在內的多位有影響力的穆斯林宣布此決議。Marwan在宣布時遭遇抵制,特別來自海珊、Abd Allah ibn al-Zubayr、Abd Allah ibn Umar和Abd al-Rahman ibn Abi Bakr,他們都是穆罕默德的重要同伴的後代,有資格角逐哈里發之位[20][21]。Mu'awiya前往麥地那,強迫這四位反對者讓步,甚至以死相威脅,但他們仍拒絕支持他[22][19]。儘管如此,Mu'awiya還是讓麥加人民相信這四人已效忠,並獲得他們對Yazid的效忠。在返回大馬士革途中,他也獲得了麥地那百姓的效忠。此後再無人公開反對Yazid繼任的計劃[22][19]。據歷史學家Fitzpatrick和Walker稱,Yazid的繼位被視為「伊斯蘭歷史上的異例」,使政體從「協商制」轉變為君主制[23]。Mu'awiya於680年4月去世前,警告Yazid海珊和伊本·祖拜爾可能反對其統治,並命令他如果被挑戰就鎮壓他們。同時,叮囑Yazid要謹慎對待海珊,不能流其血,因為他是穆罕默德的外孫[24]。
Remove ads
序幕
在繼位後,葉齊德命令麥地那省長瓦利德·伊本·烏特巴·伊本·阿布·蘇菲揚必須獲得海珊、伊本·祖拜爾和阿卜杜拉·伊本·奧馬爾的效忠,如有必要可使用武力。瓦利德尋求他的倭馬亞親戚馬爾萬·伊本·哈卡姆的建議,馬爾萬建議應強迫伊本·祖拜爾和海珊宣誓效忠,因為他們很危險,而伊本·奧馬爾則無威脅,可以放任不管。[25][26] 瓦利德召見兩人,但伊本·祖拜爾逃往麥加。海珊應召到場,但拒絕在秘密會議環境中宣誓效忠,建議應公開進行。馬爾萬告訴瓦利德應將海珊監禁或斬首,但因海珊與穆罕默德有親緣關係,瓦利德不願對他採取行動。幾天後,海珊離開麥地那,前往麥加,未承認葉齊德。[27] 他於公元680年5月初抵達麥加,[28] 並停留至9月初。[29]
海珊在庫法擁有相當多的支持。庫法曾是他父親及兄長在位期間的哈里發首都。在首次內戰即第一次菲特納期間,庫法人曾與倭馬亞及其敘利亞盟友交戰,這五年戰爭最終建立了倭馬亞哈里發國。[30] 他們對哈桑退位感到不滿,[28] 並對倭馬亞統治懷有強烈怨恨。[30] 海珊在麥加時,收到來自庫法阿里派支持者的信件,告知他們對倭馬亞統治感到厭倦,認為此統治壓迫嚴酷,且無合法領導者。他們請求海珊領導反抗葉齊德的起義,並承諾若海珊同意援助,將罷黜倭馬亞任命的庫法省長。海珊回信表示真正的領導者應遵循《古蘭經》,並承諾以正義引導他們。隨後他派堂兄Muslim ibn Aqil前往庫法評估形勢。伊本·阿基爾廣泛吸引支持,向海珊匯報形勢,並建議海珊立即前往。葉齊德因庫法省長努曼·伊本·巴希爾·安薩里消極不作為,將其罷官,任命巴斯拉省長阿卜杜拉·伊本· زياد為新省長。伊本·زياد的鎮壓和政治操作使得伊本·阿基爾的支持者逐漸減少,最終被迫過早宣布起義,起義失敗,伊本·阿基爾身亡。[31] 海珊還曾派遣使者前往伊拉克另一駐軍城市巴斯拉,但使者未能獲得支持,很快被逮捕處決。[8] 海珊未察覺庫法政治形勢變化,決定出發。Abd Allah ibn Abbas和阿卜杜拉·伊本·祖拜爾勸他不要前往伊拉克,若執意前往,則不要帶婦女兒童同行。然而,由於伊本·祖拜爾自身謀求領導,對海珊的勸告誠意多被歷史學者質疑,且他被認為希望儘快除掉海珊。[8][29][31] 儘管如此,伊本·祖拜爾提出若海珊留在麥加,他願意支持海珊從這裡領導反對葉齊德的運動。海珊拒絕了此建議,理由是他痛恨聖地內的流血事件,[32] 並決定繼續執行他的計劃。[31]
Remove ads
前往庫法的旅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