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原始全球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原始全球化

原始全球化早期現代全球化全球化歷史的一個時期,大約跨越 1500 年至 1800 年之間,緊隨古代全球化時期之後。這一術語由歷史學家AG 霍普金斯克里斯多福貝利英語Christopher Bayly首次提出,描述的是 19 世紀所謂的「現代全球化」到來之前的貿易聯繫和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階段。 [1]

原始全球化在擴張主義、管理全球貿易的方法和信息交換水平的基礎上與現代全球化有所區別。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徵是霸權向西歐轉移,強國之間爆發了三十年戰爭等更大規模的衝突,對商品(尤其是奴隸)的需求也隨之增加。三角貿易使歐洲能夠利用西半球的資源。與阿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交換概念相關的動植物作物和流行病的轉移也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原始全球化的貿易和交流涉及一個龐大的群體,包括歐洲中東印度東南亞中國商人,尤其是印度洋地區的商人。

從原始全球化到現代全球化的轉變以基於資本主義和技術交流的更複雜的全球網絡為標誌;然而,它導致了文化交流的嚴重崩潰。[來源請求][需要引用]

Remove ads

描述

Thumb
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庭院,約 1670 年

儘管在 16、17 和 18 世紀,西方帝國主義在世界體系中崛起,但在原始全球化時期,西歐與東亞和中東國家之間形成的體系之間的互動也日益增多。 [2]原始全球化時期是各個國家、世界各地區和宗教的政府和傳統制度與全球貿易、帝國主義和政治聯盟的「新世界秩序」相協調的時期,歷史學家AG 霍普金斯稱之為「當代世界和遙遠過去的產物」。 [2]

霍普金斯認為,「全球化仍是一個不完整的過程:它在促進統一的同時又促進了分裂;它既可能前進也可能後退;它的地理範圍可能表現出強烈的區域性;它的未來方向和速度無法自信地預測——當然更不能通過假設它有自己的『內在邏輯』來預測。 [3]在原始全球化之前,全球化網絡是「偉大的國王和戰士在神奇的土地上尋找財富和榮譽,宗教流浪者......」的產物。以及商人王子」。 [4]原始全球化保留了古代全球化的許多方面,並使其更加成熟,例如城市、移民和勞動專業化的重要性。 [5]

原始全球化還以兩項主要的政治和經濟發展為標誌:「國家體系的重構,以及金融、服務業和前工業製造業的增長」。 [6]當時,許多國家儘管繼續壟斷著公民的忠誠,但還是開始「加強領土、稅收和主權之間的聯繫」。 [6]這一時期的全球化進程主要集中於物質世界及其生產所需的勞動力。 [7]原始全球化時期是「交易部門效率提高」的時期,生產的菸草咖啡鴉片等商品與古代全球化時期的商品截然不同。 [7]經濟管理的改善也延伸到了交通運輸的擴張,從而形成了東西方之間複雜的聯繫。 [7]貿易路線的擴張導致了以種植園制度和非洲奴隸出口為基礎的「綠色革命」。 [7]

Remove ads

前體

Thumb
羅馬元老院會議代表

在前現代時期,全球化的早期形式已開始對世界體系英語World-system產生影響,歷史學家 AG 霍普金斯將這一時期稱為古代全球化。 [8]導致原始全球化的世界體系依賴於一個或多個霸權國家,這些霸權國家將鄰近文化融入其政治體系,向其他國家發動戰爭,並主宰世界貿易。 [9]

古代全球化的一個主要霸權羅馬帝國,它通過長期的一系列軍事和政治運動統一了大地中海地區和西歐,將羅馬政府體系和羅馬價值觀擴展到較不發達的地區。被征服的地區成為帝國的行省,行省內的羅馬軍事前哨則發展成為城市,其建築由最優秀的羅馬建築師設計,這加速了羅馬「現代」生活方式的傳播,同時吸收了這些本土文化的傳統和信仰。 [10]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以及支持羅馬軍隊和軍事成功、勇敢和勇武的宣傳也加強了羅馬帝國在西歐和地中海地區的擴張。 [11]羅馬帝國修建了精良的渡槽和城市、堅固高效的海軍艦隊、艦船以及有序的鋪砌道路系統,也促進了快速便捷的旅行以及與鄰國和行省更好的聯繫和貿易。 [12]

漢武帝統治下的漢朝(公元前 141-87 年),中國政府統一併且變得足夠強大,以至於中國開始成功地與東亞鄰國進行帝國主義活動。 [13]漢朝中國的帝國主義是一種和平的朝貢體系,主要注重外交和貿易關係。 [14]漢帝國的發展促進了與幾乎所有已知亞洲國家的貿易和文化交流,中國絲綢也傳遍了亞洲和內亞,甚至傳到了羅馬。 [15]唐朝初期,中國對外來影響的反應更加靈敏,唐朝逐漸成為一個大帝國。 [16]與印度、中東等地的海外貿易迅速增長,中國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從曾經遙遠而又不重要的地區逐漸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地區。 [17]宋代,隨著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中國海軍實力更加強大,海上貿易也呈指數級增長。 [18]

16世紀,明朝的統治者忽視了海上貿易對中國的重要性,中國的國力開始衰落。明朝統治者放鬆了中國海軍的主導地位和對香料貿易的控制,歐洲列強開始介入。葡萄牙憑藉其在船舶建築、武器、航海技術和導航方面的技術進步,控制了香料貿易。由此,歐洲帝國主義和歐洲霸權時代開始了,儘管中國仍然在許多貿易領域保持著強勢。 [19]

貿易體系的變化

Thumb
巴達維亞,荷屬東印度群島的首都,約 1661 年

原始全球化與古代全球化之間最顯著的區別之一是從國家間珍稀物品貿易轉向商品貿易。在 12 和 13 世紀,交易不同文化中陌生且稀有的物品是很常見的。古代全球化時期的一種流行貿易是歐洲商人航行到印度或中國地區購買瓷器、絲綢和香料等奢侈品。前現代時期的商人還貿易藥品和某些食品,如甘蔗和其他農作物。 [20]

雖然這些物品本身並不稀奇,但交易的藥品和食品對人體的健康和功能具有價值。在全球化初期,棉花大米和菸草等各種商品的貿易更為常見。 [21]

向原始全球化貿易的轉變標誌著「現代國際秩序的出現」和早期資本主義擴張的發展。資本主義擴張始於 17 世紀的大西洋,到 1830 年已遍布全球。 [22]

大西洋奴隸貿易

Thumb
大西洋奴隸貿易中的奴隸船圖表。摘自 1790 年和 1791 年向下議院專門委員會提交的證據摘要。

商品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奴隸貿易的興起,特別是大西洋奴隸貿易。 15 世紀之前,奴隸的使用在勞動力中只是一種次要做法,對產品和商品的發展並不至關重要;但由於勞動力短缺,奴隸的使用有所增加。 [23] 1500 年後,聖多美的島嶼專制統治者和種植園中心開始與剛果王國建立貿易關係,從而使中非地區納入了大西洋奴隸貿易。 [24]葡萄牙人從大西洋港口阿加迪爾出口奴隸,這一行為在 16 世紀初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有效。 [25]葡萄牙在巴西次大陸的殖民也打開了美洲奴隸市場,允許奴隸從聖多美直接運往美洲。 [24]歐洲的奴隸船將奴隸運送到伊比利亞半島,但是,由於奴隸成本高昂,且可用於農業的農民勞動力廉價,因此歐洲的奴隸主僅出現在富裕的貴族家庭中,而且正如其名稱所暗示的那樣,首次使用非裔美國奴隸進行種植園工作發生在大西洋島嶼,而不是歐洲大陸。 [26] 1450 年至 1870 年間,約有 1020 萬非洲人成功橫渡大西洋。 [27]由於歐洲人對生產的需求,大量奴隸人口得以繁榮,因為他們發現進口農作物和商品比自己生產更便宜。 [28]

17 世紀,各奴隸貿易公司為了爭奪經濟上依賴奴隸的地區而爆發了許多戰爭。荷屬西印度公司(GWC) 通過這些戰爭(特別是與葡萄牙的戰爭)從船長手中俘獲了敵船,從而獲得了大量奴隸;1623 年至 1637 年間,GWC 捕獲了 2,336 名奴隸,並在新大陸出售。 [29]向新大陸販賣奴隸開闢了北美的貿易站;荷蘭人於 1613 年在曼哈頓島開設了第一個貿易站。 [29]大英海盜公司還在加勒比地區開設了貿易站,並將奴隸運送到新尼德蘭殖民地。 [29]

使用奴隸給貿易地區的經濟和生產帶來了許多好處。歐洲咖啡、茶和巧克力的興起帶動了對糖生產的需求;70% 的奴隸專門用於勞動密集型的農作物生產。 [30]奴隸貿易也有利於貿易航行,因為不斷的航行使得投資者可以同時購買多艘船隻的少量股份。 [31]霍普金指出,包括他在內的許多學者都認為,奴隸貿易在全球化初期和之後對許多國家的財富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奴隸貿易,生產力就會急劇下降。 [32]對船舶和航海技術的投資是原始全球化和現代全球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複雜貿易網絡的催化劑。 [33]

Remove ads

種植園經濟

Thumb
17 世紀維吉尼亞州的奴隸加工菸草

因此,奴隸制的興起是由於農作物生產和貿易的不斷增加,更具體地說是種植園經濟英語Plantation economy的興起。種植園的興起是原始全球化期間商品貿易的主要原因。出口國(主要是美國)利用種植園種植生產商品所需的原材料,然後將這些商品交易回種植園經濟。 [34]因種植園經濟而貿易增長的商品主要有菸草、棉花、甘蔗和橡膠[34]

菸草

Thumb
菸草

16 世紀下半葉,歐洲人對新大陸的興趣集中在黃金和白銀而不是菸草。歐洲人對菸草缺乏興趣,是因為美洲印第安人控制著菸草業;只要美洲印第安人控制著菸草供應,就沒有必要納入歐洲商業資本主義。 [35]

菸草貿易是一種新商品,由於種植園的興起,在 17 世紀需求量很大。菸草開始被用作貨幣標準,這就是「經濟作物」一詞的由來。 [36]第一批菸草從當時的美國殖民地(特別是維吉尼亞)出口到倫敦,這給英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到 1627 年,維吉尼亞菸草運往倫敦的每批價格為 50 萬英鎊。 [37]到了 1637 年,菸草已經成為殖民地的貨幣;到了 1639 年,馬里蘭州向倫敦出口了 10 萬磅菸草。 [38]英國在菸草生產方面的成功引起了許多歐洲人的注意,尤其是法國馬提尼克島和瓜德羅普島的殖民者的注意。這些島嶼很快就因菸草生產而變得富裕,到 1671 年,島上種植經濟作物的土地中約有三分之一用於種植菸草。 [39]雖然菸草種植業蓬勃發展,但由於製糖業的利潤,後來菸草生產嚴重衰退。根據巴貝多出口統計,該島出口額的 82% 來自糖,而菸草僅占不到 1%。 [40]

Remove ads

另一種重要的貿易來源商品是用甘蔗生產的糖。糖的原產地在印度,人們將其採摘並種植在各個島嶼上。一旦到達伊比利亞半島的人們手中,它就會進一步遷徙到大西洋彼岸。 16 世紀,新大陸出現了第一批甘蔗種植園,標誌著甘蔗向西方遷移的最後一個偉大階段。 [41]由於運輸原料糖存在衝突,糖一直與商業無關,直到精煉糖的出現才成為工業的中心。威尼斯中世紀的煉油中心,因此成為糖的主要貿易商。儘管西班牙和葡萄牙壟斷了美洲的甘蔗田,但其甘蔗供應卻由威尼斯提供。 17 世紀,英國控制了威尼斯,成為糖的提煉和種植中心;這一領導地位一直保持到法國工業崛起。 [42]在整個 17 世紀,糖仍被視為奢侈品,直到 17 世紀下半葉,糖才開始大量生產,並被廣大英國人享用。 [43]這一轉變使糖成為一種商品,因為這種作物不僅在特殊場合使用,還用於所有日常餐食。

敵對行動、戰爭和帝國主義

Thumb
1754 年世界殖民帝國地圖

原始全球化與現代全球化在擴張主義實踐、管理全球貿易和金融的方法以及商業創新方面有所不同。隨著大國的擴張主義轉向西歐,各國開始競爭,爭奪世界霸權。這些強國為了擴大財富而爆發了更大規模的衝突,導致各國相互奪取領土控制權,並將被征服地區所積累的產品和財富轉移回主權國家。儘管 1600 年至 1800 年間世界各地都爆發了衝突,但歐洲列強發現自己更有能力應對戰爭壓力。克里斯多福·艾倫·貝利(Christopher Alan Bayly)英語Christopher Bayly的一句話更好地解釋了這些優勢:「歐洲人殺人的技術越來越高超。17 世紀歐洲的意識形態戰爭將戰爭、金融和商業創新聯繫在一起,擴大了所有這些優勢。這讓歐洲大陸在 18 世紀爆發的世界衝突中占據了絕對優勢。西歐戰爭特別複雜,成本高昂,部分原因是它是兩棲作戰。」 [44]這些久經沙場的國家為了自己的需要而戰,但實際上他們的成功提高了歐洲在全球市場上的進步。以下每一節將闡明幾次關鍵交戰的歷史。無論宗教戰爭還是商業戰爭,其影響在全世界都十分深刻。英國在英荷戰爭中的勝利使得其在商業航運和海軍力量中占據主導地位。這為英國未來與外國的衝突,以及英國國內對北美大陸「祖國」的不滿奠定了基礎。法國和英國這兩個歐洲強國之間爆發了法國-印第安人戰爭,最終英國取得了勝利,並繼續在海上事業中占據主導地位。美國獨立戰爭標誌著對國外市場控制權的權力轉移的開始。

英國內戰

英國內戰不僅是一場爭奪宗教和政治信仰的戰爭,也是一場爭奪經濟和社會的戰爭。這場戰爭是議會黨保皇黨之間的戰爭,發生於 1642 年至 1651 年之間,但被分成了幾次獨立的戰鬥。查理一世和他的支持者經歷了戰爭的最初兩次時期,最終導致查理一世國王解散了議會,議會十多年來沒有再召開會議。駁回的原因是長期議會的支持者試圖將兩項決議納入英國法律。一方呼籲對未經議會同意徵稅的個人進行嚴厲懲罰,並將他們標記為英國的敵人,而另一方則表示宗教創新也會導致同樣的標籤。這些政策都是針對查理一世的,因為他是一位次等領導人,同時也是天主教的支持者。這引發了清教徒起義,並最終導致查理一世因叛國罪被審判和處決。英國內戰的最後階段始於1649年,一直持續到1651年。這一次,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國王率領支持者反對議會。 1651年發生的伍斯特戰役標誌著英國內戰的結束。查理二世和其他保皇黨勢力被議會黨及其領導人奧利弗·克倫威爾擊敗。這場戰爭使英國的宗教和政治信仰以及經濟和社會開始走向不同的方向。此外,戰爭還從憲法上確立了英國君主未經議會批准不得統治的規定。

Remove ads

第一次英荷戰爭

Thumb
斯赫弗寧恩戰役,1653 年 8 月 10 日,作者是揚·亞伯拉罕斯·貝爾斯特拉滕 (Jan Abrahamsz Beerstraaten)英語Jan Abrahamsz Beerstraaten ,約於 1654 年創作,展現了從荷蘭海岸看到的戰役景象,當時數千人聚集在一起觀看。

第一次英荷戰爭是 1652 年至 1654 年間英國荷蘭共和國之間為爭奪商業航海權而爆發的一場海戰,主要集中在東印度群島[45]第一部《航海法》禁止進口貨物,除非這些貨物是由英國船隻或原產國的船隻運輸的。 [45]這是一項針對荷蘭人的政策,1652 年 5 月 19 日,荷蘭和英國艦隊之間爆發了小規模衝突,最終爆發了戰鬥。 [45]戰爭於7月正式開始,戰鬥持續了兩年。斯赫弗寧恩戰役英語Battle of Scheveningen(也稱為特塞爾戰役)是這場戰爭中激烈戰鬥的結束,發生於 1653 年 7 月。 [46] 1654 年 4 月, 《威斯敏斯特條約》英語Treaty of Westminster (1654)簽署,結束了這場戰爭,並要求荷蘭共和國遵守《航海法》並向英國賠償戰爭損失。 [46]

Remove ads

法國與印第安人戰爭

Thumb
法國和印度領導人圍繞埃米爾·路易·韋爾尼耶的儀式火舉行會議

法國-印第安人戰爭是英國法國以及與兩國結盟的眾多美洲原住民民族之間爆發的戰爭。 [47]法國-印第安人戰爭是當時在歐洲進行的七年戰爭的北美戰場。北美大陸的英國人口不斷增長,迫使其向西擴張;然而,卻遭到了法國及其美洲原住民盟友的抵抗。 [47]法國軍隊開始進入英國領土,修建了無數堡壘,準備保衛新獲得的土地。戰爭一開始就對法國及其美洲原住民盟友有利,他們一次又一次擊敗英國軍隊,直到 1756 年英國才擊退了他們的抵抗。匹茲堡是法國與印第安人戰爭期間的戰場中心,因為其地理位置處於三條河流交匯的中心:阿勒格尼河、莫農加希拉河和俄亥俄河。現今匹茲堡的地理位置為海軍控制提供了優勢。擁有這一地點不僅可以獲得海軍優勢,還可以擴大經濟活動,使貨物的發送和接收相對容易。法國和英國軍隊都聲稱對該地區擁有所有權;法國建立了杜肯堡英語Fort Duquesne,英國建立了皮特堡英語Fort Pitt (Pennsylvania)。 1758 年,法國軍隊放棄並摧毀了杜肯堡,之後皮特堡得以建立。 [48] 1763 年,英國軍隊從法國手中奪取了魁北克蒙特婁,並於 2 月 10 日簽署了《巴黎條約》 ,法國-印第安人戰爭由此結束。 [47]法國被迫放棄其在北美的領土,將密西西比河以南地區的控制權交給了英國。這場戰爭的影響對北美的英國殖民地影響極大。英國為了控制新獲得的領土,對殖民者徵收許多稅。這些緊張局勢很快將升級為一場獨立戰爭,以及經濟世界主導地位的權力轉移。

美國獨立戰爭

Thumb
伊曼紐爾·洛伊茨(Emanuel Leutze) 的《華盛頓渡德拉瓦河》風格化描繪 (1851 年)

美國獨立戰爭是英國與北美大陸 13 個英國殖民地居民之間的一場戰爭,叛亂分子認為英國的統治是暴政,因此渴望擺脫英國的統治。他們只是希望擺脫暴政並最終成為這個國家的第一批美國人。戰爭持續了八年,從 1775 年到 1783 年,始於布里茲山戰役(現稱為邦克山戰役) ,超過 1,150 名英國士兵陣亡或受傷。這相當於參戰的英國軍隊的近一半,約有 450 名尋求獨立的公民(即將成為美國人的人)被殺、受傷或被俘。然而,英國人成功占領了這片土地,並將新組建的大陸軍推回波士頓市,該市也很快被英國軍隊攻占。邦克山戰役之前,1775 年 4 月的列克星敦戰役和康科德戰役中,英國軍隊開始進攻美國殖民地。英國軍隊正在尋找殖民者的補給站,但遭到了強烈抵抗,由於民兵部隊人數眾多,英國軍隊在康科德被擊敗。 1776年7月4日,第二屆大陸會議簽署了《獨立宣言》 ,正式宣布北美殖民地成為一個主權國家,擺脫了英國的統治。此外,國會還批准為大陸軍提供資金,這是美國政治機構首次處理軍事事務。戰爭初期,英國占據主導地位,擊退了大陸正規軍和民兵,並占領了北美大片領土。然而,1777 年,隨著殖民者在薩拉托加戰役中首次戰勝英國軍隊,形勢開始有利於殖民者。戰爭剩餘時間的勝利一直是英國和殖民者之間爭論不休,但 1778 年美國殖民者與法國結盟,創造了公平的競爭環境,並最終擊敗了英國陸軍和海軍。 1781年,美法聯軍在約克鎮圍困了逃跑的英國南方軍隊,從而結束了獨立戰爭的主要戰鬥。 1783年《巴黎條約》簽署,承認美國殖民地為獨立國家。新成立的美國經歷了多次轉變,成為世界頂級經濟和軍事強國之一。

條約和協議

Thumb
擴建後的東印度大樓,位於倫敦利德賀街,重建於 1799-1800 年,建築師Richard Jupp英語Richard Jupp (約 1817 年建成;1929 年拆除)

全球化時期的大部分貿易受到歐洲的監管。從經濟角度來看,全球化依賴於東印度公司。這些企業是由幾個西歐國家在 17 和 18 世紀建立的,最初是為了促進東印度群島的貿易。這些公司控制著從印度到東亞和東南亞的貿易。 [49]

全球化的關鍵貢獻者之一是三角貿易及其如何連接世界。三角貿易是一種通過貿易連接世界三個地區的制度。 [50]一旦進行交易,物品和貨物就會運往世界其他地方,使得三角貿易成為全球貿易的關鍵。三角貿易體系由歐洲人經營,增強了他們的全球影響力。 [50]

歐洲人會航行到西非海岸,用非洲國王製造的商品(槍枝和彈藥)來交換奴隸。 [51]從那裡,奴隸將被送往西印度群島或北美東海岸作為勞工。棉花、糖蜜、糖、菸草等貨物將從這些地方運回歐洲。 [51]歐洲還會利用他們的商品與亞洲國家進行茶葉、布料和香料的貿易。 [51]從某種意義上說,三角貿易是一種建立貿易路線的協議,它導致了全球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最終促進了全球化。 [52]

隨著歐洲在全球貿易方面獲得控制權,也隨之頒布了多項條約和法律。 1773 年監管法案英語Regulating Act 1773通過,規範該公司在印度和倫敦的事務。 [53] 1748年的《亞琛條約》結束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但未能解決英法在西印度群島、非洲和印度的商業爭奪。 [54]該條約旨在規範兩地之間的貿易和市場擴張,但最終未能成功。

當時的全球化受到戰爭、疾病和特定地區的人口增長的阻礙。 [55] 《穀物法》的制定是為了規範英國穀物的進出口,從而限制貿易和全球化的擴張。 [56] 《玉米作物法》通過關稅和進口限制阻礙了市場經濟和全球化。 [56]最終,李嘉圖經濟學理論變得盛行,並使得貿易法規得到改善,特別是與葡萄牙的貿易。 [57]

向現代全球化過渡

塞巴斯蒂安·康拉德認為,原始全球化的標誌是「民族沙文主義、種族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和種族滅絕思想的興起」,而這種興起與「世界經濟的建立」息息相關。 [58]從 19 世紀 70 年代開始,全球貿易周期開始鞏固,各國經濟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這一新的世界貿易周期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既導致了世界範圍的經濟衰退,也導致了世界範圍的經濟繁榮。 [58]莫德爾斯基將原始全球化的後期描述為「一種高速遍布全球、覆蓋社會各個組成部分的、範圍廣泛的全球網絡」。 [59]到了 18 世紀 50 年代,歐洲、非洲、亞洲和美洲之間的聯繫已發展成為一種穩定的多邊相互依存關係,並在現代全球化時期得到了呼應。 [60]

資本轉移

儘管在全球化之前,北大西洋世界主導著全球體系,但更加「多極化的全球經濟」在 19 世紀初開始形成,資本也變得高度流動。 [61]到 19 世紀末,英國資本財富的 17% 流向海外, [62]到 1913 年,海外投資資本水平幾乎翻了一番,達到 33%。 [62] 1880 年,德國將其國內儲蓄總額的五分之一用於投資,並像英國一樣,在 20 世紀初實現了財富的巨額增長。 [62] 1860 年,國外淨投資占國內總儲蓄的 35%,1880 年為 47%,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為 53%。 [62]全球投資在各個社會中穩步增長,有投資能力的人將越來越多的國內儲蓄投入到國際投資中。

調動資本的能力歸功於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機械化生產的開始(最為突出的是英國)。 [63]在全球化初期,「許多社會的商業資本家迅速意識到了潛在的市場和新的生產者,並開始將它們聯繫在一起,形成新的世界貿易模式。 [64]奴隸生產的擴張和對美洲的剝削使歐洲人登上了經濟網絡的頂端。 [65]在現代全球化時期,大規模生產促成了更強大、更複雜的全球貿易網絡的發展。1750 年至 1850 年間歐洲成功的另一個因素是亞非工業革命的局限性和「相對失敗」。 [66]現代全球化運動的標誌是經濟資本流入歐洲。 [67]

文化轉變

Thumb
與現代全球化觀點相一致的 1817 世界觀。注意細節的數量。

如同資本一樣,原始全球化的終結充滿了個人的流動性。原始全球化時代是一個充滿「相互影響、混合和跨文化糾葛」的時代。 [68]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正是這種國家間糾葛和協議的網絡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激烈程度和廣泛參與。1750 年至 1880 年間,全球一體化的擴張受到了生產、運輸和通訊領域新能力的影響。 [69]

原始全球化的結束也標誌著「大馴化」的最後階段。 [70] 17 世紀 50 年代以後,有規律、有強度的農業開發進程已經完成。 [70]隨著大流行病的結束,人類人口開始幾乎呈指數級增長。 [70]在原始全球化末期和現代全球化的尖峰時刻,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人口開始「恢復」,而在原始全球化初期,從歐洲輸入的疾病曾嚴重減少了當地人口。 [70]從中美洲和南美洲進口的營養豐富的作物品種,創造了生育能力更強、恢復力更強的人口,從而順利適應現代全球化。 [70]人口數量的增加迫使人口密集地區的居民「湧入人口較少的森林和牧場,並將其用於耕種」。 [70]這一發展導致農產品生產和出口貿易的湧入。

導致現代全球化轉變的另一個發展是更加政治化的體系的發展。 [71]原始全球化時期標誌著較大國家從印度尼西亞群島穩步擴張到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北部。 [72]這些人的定居使政府更容易徵稅、發展軍隊和勞動力,並創造可持續的經濟。 [72]這些文化方面的發展和簡化,導致全球化博弈中的邊緣參與者增多。 [72]在原始全球化晚期和現代全球化早期時期發展起來的穩定的法律制度奠定了經濟進步、智慧財產權(主要在英國)、總體地理穩定和世代相傳的社會進步的基礎。 [73]

技術進步的交流轉變是現代全球化的另一個原因。 19 世紀初,歐洲文明遊歷世界各地,積累了「關於其他國家的語言、宗教、風俗和政治秩序的大量知識」。 [74]到 19 世紀末,歐洲不再從亞洲獲得任何重大的技術創新。 [74]

全球網絡的轉變

發達的全球網絡引發了新網絡的創立,進而催生了新的生產。 [75]到 1880 年,歐洲殖民擴張又再度興起。 [76]現代全球化的轉變是緩慢的、重疊的、相互作用的。 19 世紀中葉,各大洲之間開始進行非競爭性商品的交換,廣泛使用的商品市場也逐漸發展起來。 [76]此外,勞動力也正變得全球化。 [76]現代全球化是隨著社會經濟網絡普遍擴張的運動變得更加複雜而產生的。共濟會的發展和建立就是一個例子。 [77]現有的貿易網絡不斷擴大,資本和商品流動不斷加強。 [78]長期相互依存關係的持久性沒有改變。 [75]到了現代全球化時期開始時,歐洲的殖民擴張就趨於消退。各國社會開始對經濟一體化感到後悔,並試圖限制其影響。 [79]貝利、霍普金斯和其他人強調,原始全球化向現代全球化的轉變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發生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區,並且涉及到延續源自前現代時期的舊價值和稀有性觀念。從而導致了經濟去全球化和世界大戰的時代,這些戰爭在 1945 年後結束。 [79]

參見

參考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